交流互鑒:在“引進來”“走出去”中實現美美與共
敦煌自古就是多元文明交匯的路口。漢、匈奴、鮮卑、回鶻等多民族在這里生活,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在這里并存。
帶著這樣的多元基因,自20世紀50年代起,敦煌就開始了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外國專家,并在海外舉辦敦煌展覽。其中,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合作持續30多年,成為我國文物工作國際合作的典范。雙方積極合作、共同研究,不僅使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得到很好保護,還推動了行業標準《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出臺。
2024年7月22日,游客在敦煌體驗“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后,在虛擬演播廳拍攝一段真人與洞窟虛擬場景交互的視頻。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敦煌研究院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快速進步,離不開我們秉持開放態度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通過吸收先進經驗,我們的研究保護水平很快接軌國際。”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說。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進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專家多次前往伊朗等國,開展絲綢之路古遺址的調研和交流。“從巴米揚到敦煌”“阿旃陀與敦煌”“從波斯波利斯到敦煌”“從撒馬爾罕到敦煌”等系列研究班,持續探究敦煌與絲綢之路的聯系。相關工作不僅增進了國內外學者的交流互動,更讓不同文明的研究遙相呼應、相互促進。
2024年6月7日,前來甘肅調研考察的駐華外交官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前留影。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一個多月前,在甘肅敦煌舉行的“2024·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上,敦煌研究院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斯里蘭卡、柬埔寨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關文博機構簽署備忘錄。
“中國的儀器分析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斯里蘭卡在壁畫傳統技藝方面也有很多經驗,希望雙方能實現更多合作交流。”來自斯里蘭卡的考古學家賈納尼·納馬爾·塞內維拉特內說。
一批來自阿富汗的考古領域官員學者也來到敦煌調研。已兩次訪問敦煌的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古幣館館長馬耶爾·阿卡·卡瑞米說,中國的文物保護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令他受益匪淺,希望在中國的幫助下建立阿富汗自己的文物數字化系統,也期待合作開展人才培養。
2024年9月4日,游客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觀看球幕電影《夢幻佛宮》。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廣泛而深入的國際合作,不僅促進敦煌文物事業快速發展,更喚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共同熱愛,有力推動了文明對話和民心相通。
“保護各國燦爛文化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蘇伯民說,敦煌研究院將依托在壁畫彩塑保護、巖體加固、夯土建筑保護等方面的技術優勢,繼續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
本文導航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