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發展:從篳路藍縷到一馬當先
今年8月,匯集全球范圍內敦煌學研究成果與相關一手資料的敦煌學研究文獻庫上線。
這一涵蓋敦煌研究院館藏手稿、敦煌歷史影像資料、近現代以來國內外學者敦煌學研究成果等內容的數據庫,為全球學者開展系統性研究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
如今,敦煌研究院這處全球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正以開放姿態推動敦煌學在世界范圍內“共興”。此前建成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和敦煌遺書數據庫,已實現部分洞窟及藏經洞文獻的共享。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正在加緊進行,助力敦煌數字資源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說。
2023年4月25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圖像處理人員年海麗在拼接壁畫圖像。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以敦煌石窟、藏經洞出土文物等為研究對象的敦煌學發軔于20世紀初。因大部分文物流失海外,敦煌成為“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到20世紀80年代,“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說法刺痛著中國學者的心。
“守著莫高窟的人首先要有所作為。靜下心來,埋頭苦干,讓成果說話。”段文杰等一批敦煌學者不甘落后、奮起直追。為臨摹一幅唐代壁畫,段文杰翻閱100多種資料、摘錄2000多張卡片,所寫敦煌服飾的學術專著豐富了我國古代服飾研究。
1955年7月20日,段文杰在莫高窟130窟甬道臨摹壁畫。新華社發(敦煌研究院供圖)
隨著《敦煌研究文集》《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一批學術成果的集中涌現,“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被扭轉。
進入21世紀,敦煌學研究不斷發展,在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遺書研究、敦煌歷史文獻研究、古代少數民族研究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如總規模100卷的《敦煌石窟全集》,旨在形成敦煌石窟最全面的資料、最科學的檔案。2011年出版的第一卷,成為我國第一份正規的石窟寺考古報告。今年初,歷時10余年編寫、30多萬字的第二卷出版。
這是2022年4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辦公室拍攝的《敦煌石窟全集》。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不僅大量基礎研究得到夯實、前沿問題實現突破,敦煌研究院還經常組織國際學術會議,積極引領世界多國的學術機構共同開展敦煌學研究。
9月21日至22日,在“創新與發展:敦煌學研究的新使命”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巴基斯坦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名專家共話敦煌學進展。帶著新論文,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八木春生再次來到敦煌。“現在相關研究書籍、影像等資料很豐富,但只有來到敦煌,才感覺回到敦煌學的‘家’。”他說。
從昔日的嘆息,到如今國內敦煌學研究一馬當先,在一代代敦煌學者的不懈努力下,有“國際顯學”之稱的敦煌學活力持續迸發。
本文導航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