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為文化溝通的使者,漢學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幾位漢學家表示,全球文明倡議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立足中國發展實踐,體現了中國智慧。未來,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為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增進各國理解、友誼與合作作出貢獻。
巴西漢學家喬治·西內迪諾
“讓葡語讀者看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與多元包容”
巴西漢學家喬治·西內迪諾(圖⑤)時常被人問起他的中文名字“沈友友”的由來。“在中國的小篆中,‘友’是兩只手,十分形象;在古文中,志向相同的人為‘友’。”沈友友坦言,自己最初并沒有完全領悟名字的內涵,只覺得“友友”表示“雙倍的友好”,在不斷學習中文、研讀典籍的過程中才漸漸明白其中深意。
正如“友友”二字之意,沈友友一直以來所做的工作,就是擔任巴中兩國的友好使者、架起溝通不同文化的友誼橋梁。2005年,沈友友來到中國,在巴西駐華使館工作了近8年時間。此間,他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就讀,得以認真學習古代漢語、仔細研讀中國古代典籍。
沈友友愛書。從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圖書大廈,到琉璃廠文化街,大大小小藏有古書的書店,都有他“淘寶”的身影。十三經、諸子百家經典、古代詩集……四處淘來的書把他當時的家中堆得“書滿為患”。沈友友回憶,自己在家里的活動空間還沒有書的“居住”空間大。
“我在巴西接受過多語言、多專業教育,而后在中國接受了嚴謹規范的語言和文化研究培養,又長期在中國居住,不僅親身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還能用葡語、以巴西人的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向外國讀者介紹并解釋中國文化。”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后,沈友友希望通過譯著與巴西等葡語國家讀者建立交流,全面客觀地展示中國文化,“讓葡語讀者看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與多元包容,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
自2010年起,沈友友開始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論語》是沈友友開始學習古代漢語的教材,其葡文譯本《論語·葡語解義》則是他翻譯的第一部中文典籍,目前在巴西和葡萄牙已發行多個版本,銷量超過20萬冊。該譯本不僅僅有對原著的翻譯,更有譯者結合原著特點及作品時代性、思想性等因素,根據專家學者的注釋對《論語》進行的闡釋。在沈友友看來,中國典籍需要結合外國讀者的實際認知來闡釋,這是他們能夠深入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基礎。
沈友友于2013年開始定居澳門,此后時常在中國各地旅行或參加活動。2022年10月,受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之邀,沈友友參加了在浙江舉辦的“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并訪問了魯迅的故鄉紹興。當時,他剛好在翻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這讓他有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他的作品《吶喊演繹——一個戲劇化的翻譯》將在巴西出版,他希望以此為起點,向更多葡語讀者介紹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
近年來,中巴兩國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諸多進展,沈友友通過譯著等文化形式參與其中,對此深有感觸。“如今,在巴西有越來越多研究中國的機構,包括學術界在內的巴西各界對中國的關注度很高。”沈友友表示,兩國民間交往發展空間廣闊,“期待兩國繼續加強人文交流,進一步拉緊人民之間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