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為文化溝通的使者,漢學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幾位漢學家表示,全球文明倡議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立足中國發展實踐,體現了中國智慧。未來,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為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增進各國理解、友誼與合作作出貢獻。
2023年7月3日,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與會嘉賓體驗非遺拓印技藝。劉馳攝
2024年3月20日,在江蘇南通市崇川區“文化崇川 游我所愛”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盧旺達等國家的學生現場了解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許叢軍攝(人民視覺)
圖③
圖④
圖⑤
2023年9月17日,在科威特哈瓦利省的科威特中國文化中心,學習漢語的孩子們與熊貓玩具合影。阿薩德攝(新華社發)
德國漢學家馬丁·威斯勒
“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是我一輩子的使命”
“文學翻譯是增進文明間交流理解非常好的途徑。通過閱讀中國文學作品,外國讀者可以借助中國作家的視野深入了解中國。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是我一輩子的使命。”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歐盟讓·莫內卓越研究中心主任、德國漢學家馬丁·威斯勒(圖③,中文名吳漠?。τ浾呋貞浧鹱约旱?ldquo;中國文學之旅”,“1987年讀高中時,我在家鄉明斯特曾聽過一位中國詩人朗誦他的詩歌,那是我第一次接觸中國文學,從此我就與漢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0年,在德國波鴻大學學習現當代中國文學時,吳漠汀第一次來到中國,1991年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本科。“我發現,在中國能看到許多國外知名文學作品的中文版,但在歐洲一些國家,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譯著相對較少。于是,我就著手把一些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和德文。”經過多年努力,他和同事施華慈合作翻譯的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一到第三卷于2007至2009年出版,這是《紅樓夢》首部完整德文譯本。迄今,吳漠汀已翻譯了50多部中國文學作品,其中很多是首次被翻譯成外國語言。
作為資深漢學家,吳漠汀曾獲得2020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2023年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學之友”獎、2024年中國翻譯協會“翻譯中國外籍翻譯家”獎,目前任職于德國維藤/黑爾德克大學,并擔任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他的組織下,目前,每年有幾十位中國文化工作者和外國漢學家定期在歐洲舉行研討會,面對面交流想法。除了學術工作,吳漠汀還擔任德中協會會長,該協會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展示中國的文化和社會變遷。“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不斷促進中國文化傳播,加深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這些年,通過翻譯曹雪芹、魯迅、巴金、錢鍾書、王蒙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吳漠汀對中國的感情越來越深。他還多次去過北京、上海、成都、長沙等城市,對中國也越來越熟悉,“每次去這些城市都給我一種回家的感覺,我已經算半個中國人了。能夠見證和親歷中國30多年的發展變化,我感覺自己很幸運。”
在吳漠汀看來,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鼓勵國際文化交流,對漢學家翻譯作品、開展研究給予了巨大支持,提供了很多寶貴的交流機會。“在一些研討會上,我能與中國的知名作家當面交流,直接詢問在具體翻譯工作中不清楚的地方,這樣的機會幫助我提高了翻譯質量。”吳漠汀說。
如今,往返于德中之間進行跨文化交流工作的吳漠汀非常忙碌,有時周一、周二在中國的北京師范大學授課,周四、周五就回到德國的維藤/黑爾德克大學教學。他說:“我幾乎每年都到中國工作、交流幾個月,有時一年里在中國待的時間比在德國都多。我希望各國學者未來能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共同推動漢學研究發展。”
“我從心底支持全球文明倡議。文明交流互鑒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途徑,不同文明應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多年的翻譯工作讓吳漠汀深刻體會到,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人類理性處理分歧,是各國溝通合作的橋梁。“我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生活,與不同國家的民眾交流,也因此變得更加寬容和尊重不同觀點的存在。未來的世界是多元發展的世界,各文明應該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原則,加強相互之間的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化沖突為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吳漠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