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之湖:湖山相宜,文脈相承
杭州西湖景區楊公堤附近的景色(2019年10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夏日清風拂來,站在楊公堤環璧橋上,白云與湖岸相接,古建在樹木中隱現。
在西湖攝影師孫小明的鏡頭里,曲院風荷千姿百態。十余年里,這位特約攝影師摁下數萬次快門,構建出西湖變遷的影像“數據庫”。
“我走遍了西湖的各個角落,幾乎天天與它見面,但總看不厭。”孫小明說,站在湖邊,低頭便可見魚兒在水中暢游、水草在隨流舞動。
晨曦中的杭州西湖景區,雷峰塔沐浴在晨光中(2020年7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杭州西湖本是由淺海灣演變而成的潟湖,歷經數千年未淤塞湮沒且風雅至今,離不開歷代有識之士的疏浚治理。2002年,杭州啟動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歷時十年,共修復重建180多處人文景點,水域面積恢復到明代規模,“一湖映雙塔,湖中鑲三島,三堤凌碧波”的西湖全景重現世間。
申遺成功后,西湖持續在優化生態環境、保護文化遺產等多方面發力,做好“顯山露水”大文章。
每周,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水域管理處生態科技科的楊俊都要到水域的12個監測點,采集樣本并進行分析。“為了讓水質更健康,西湖不間斷進行‘清肺手術’,實現西湖水‘一月一換’。”楊俊說,在最近的一次生物多樣性調查中,發現有1223種陸生高等植物、238種陸生脊椎動物、250種水生生物以西湖為家。
游客在杭州西湖景區的白堤上游覽(2024年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對待文化史跡,西湖管理者始終心存敬畏。申遺成功以來,杭州一直恪守《世界遺產公約》,全力推進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一方面,先后編制《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劃》《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跡保護規劃》《西湖風景名勝區9大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高位搭建西湖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框架。另一方面,以科技為助推,不斷提高文保管理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西湖文化遺產十年數字監測成果,保護好眾多文化瑰寶。
杭州西湖斷橋上人流如織(2024年5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龍巍 攝)
“申遺十余年來,西湖以‘文化為魂’,歷史文化內涵持續被挖掘和梳理;以‘生態為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不斷復現,呈現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的完美融合。”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主任陳云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