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土文物再證多元一體
“你看這件新出土的玉石器殘件,側面的弧形齒做得像竹節(jié)一般,弧度和線條都打磨得細膩光滑;還有這件玉鑿,只有3厘米長,一看就是用余料加工的,推測這是類似小的祭祀用品或裝飾品。盡管殘缺,但它們做得這樣精致,器身光滑、刃部細膩,說明當時玉料很珍貴,工匠非常珍惜原料。”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王方說。
這是2023年4月24日拍攝的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發(fā)掘區(qū)出土的玉鑿。新華社發(f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作為全國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石器,器形豐富、數(shù)量龐大。這些玉石器同樣蘊含著夏商周時期“以玉禮天”的文化內(nèi)涵,證實了中華文明既豐富多彩,又多元一體。
此次新出土的文物多為殘片。“這些廢料、半成品或許不如成品那么起眼,但都在給人們講故事。”王方說,數(shù)千年前三星堆工匠已經(jīng)掌握了嫻熟的玉石料加工技藝,他們將豐富想象力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藝賦予手中的作品,在一件件小小的器物上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讓人們感知到先民的創(chuàng)作智慧、理念和精神。
這是在四川省廣漢市拍攝的三星堆遺址發(fā)掘區(qū)出土的玉器(2024年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其中一件玉石上陽刻的側身人像,頭戴冠帽、橄欖形眼、高鼻梁、大嘴巴,生動的形象和精美的工藝與長江中游后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神)像如出一轍。
拼板照片:左圖是2024年7月10日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拍攝的玉石上陽刻的側身人像(新華社記者王曦攝);右圖是玉石上陽刻的側身人像拓片(新華社發(fā)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新華社發(fā)
“雕琢方式和后石家河玉人(神)像非常相似,造型、鉆孔方式也一樣,很可能是一個來自石家河的‘禮物’,說明長江上游和中游在數(shù)千年前就有交往交融。而無論是玉石側身人像,還是三星堆立體的青銅人頭像,都有中華文化早期祭祀屬性,表明兩者具有相似的宗教觀念和文化淵源。”王方說。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王方在鑒賞玉石上陽刻的側身人像(2024年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考古學家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三星堆玉璋的器形和紋飾受山東龍山文化、陜西石峁文化和河南二里頭文化影響,玉戈造型與湖北盤龍城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出土玉戈相近,玉琮、玉璧的造型特征具有典型的甘肅齊家文化風格……而且三星堆青銅尊、罍出土的時候也盛裝著玉器,這種玉器用法也見于我國其他地區(qū)。
這是2023年4月24日拍攝的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發(fā)掘區(qū)出土的玉璋。新華社發(f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三星堆研究院學術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認為,三星堆的玉器種類、形態(tài)和用法與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具有相似性,證實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