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廣大影視工作者久久為功、不斷攀登。2023年,影視發展氣象煥新、生機勃勃,從年初到年末,從大銀幕到小屏幕,新作新人新現象亮點紛呈。
“何以中國”被生動詮釋
任姍姍
節目《簡牘探中華》走進里耶秦簡,解讀簡牘里的歷史智慧;節目《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藝術還原《馬說》《江雪》等傳世名作的誕生瞬間;紀錄片《中國》第三季回溯上古三代,探知中華文明的源流……2023年,文化類綜藝節目、人文歷史紀錄片持續“上新”。從考古到非遺,從器物到禮儀,從節氣到典籍,借助現代影像技術和藝術化敘事,收藏在深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來,“何以中國”被生動詮釋。
在以往,文化節目較多提供通識性文化知識,2023年涌現的文博類節目聚焦重大考古發現、重要發掘現場,開辟學術界與公眾的對話渠道,彰顯大眾媒介的價值導向和教育功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考古工程進入創作視野,將考古探索與文獻研究結合起來,借助文博工作者的親歷講述,揭示中華文明從涓涓細流到江河匯流。陳星燦、王巍、趙輝、張弛4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多期項目的首席專家擔任紀錄片《尋古中國》的學術顧問;紀錄片《何以中國》由考古學家嚴文明擔任學術總顧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擔任學術總制片人。
更新敘事語匯,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技術的融合更加充分。訪談、朗誦、情景劇、游戲競技、戶外旅行等元素被廣泛應用的同時,節目編創更加聚焦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追求敘事手法、表達形式的創新,努力引發觀眾的共情和共鳴。綜藝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中,“時空列車”載著嘉賓在不同的歷史人文場景中穿梭,以歷史帶故事,以故事求共鳴?!?023清明奇妙游》巧妙運用技術手段,帶觀眾步入古畫世界。以紙張、帛絲為媒介載體的中國畫,經由電視媒介的轉化,依然呈現出獨有的藝術靈韻和美學意味。2023年獲得“亞廣聯”電視類娛樂節目獎的《詩畫中國》,60余幅畫作、近百首詩文“詩畫合璧”,新的審美體驗讓觀眾念念不忘。
文物在“說話”,精神在賡續。觀眾徜徉在時間的長河,傾聽中華文明的回響,在古今穿越中得以體味“何以中國”。
考古工作者、歷史文化學者、美術家、戲劇家、音樂家紛紛加入創作隊伍。于是我們看到,文化節目的目光更深邃、思想更深刻、情感更濃郁、表達更鮮活。
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電視文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2023年文化節目的新面貌,讓我們看到豐沛的創造力,更讓我們對未來滿懷期待。
本文導航
- 1、 編者按
- 2、 影視工業提速升級
- 3、 “何以中國”被生動詮釋
- 4、優質電影受到觀眾歡迎
- 5、 電影市場結構更趨合理
- 6、一部劇帶“火”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