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大藝術院校及相關藝術機構陸續組織專家學者走進鄉村、深入田野,聚焦鄉村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生活環境的設計改造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等課題,開展了一系列藝術實踐活動,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地藝術”作為一種有著獨特創作方式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成為藝術鄉建實踐中的重要探索方向。20世紀60年代,由于現代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人們開始積極地思考如何保護自然資源。一批藝術家主張返回自然,尋求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他們走出畫廊和美術館空間,在自然環境中就地取材進行藝術創作與作品展示,大地藝術應運而生。
大地藝術之所以能在今天的藝術鄉建實踐中發揮作用,離不開這一藝術形式自身所具備的多個顯著特征。首先,藝術鄉建必然建立在尊重鄉村地理環境特征的基礎上,以生態保護為前提,而大地藝術的創作理念正是主張人工痕跡與自然山水的相互融合,強調兩者的和諧共生。其次,大地藝術的創作過程往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所用材料皆取自當地資源,不僅能夠節約運輸及創作成本,還能使作品更好地融入鄉村景觀,貼近村民生活。最后,大地藝術作品往往占地面積較大,而有著廣闊自然空間的鄉村,正是其創作與展示的最佳舞臺。
縱覽近年來涌現出的眾多藝術鄉建典型案例,大地藝術展現出多樣的風格面貌與審美內涵。溯源其背后的創作邏輯,大致可以分為兩大主要路徑:一是探索大地藝術與自然景觀的同構關系,二是營造大地藝術與在地文化的同頻關系。
大地藝術,顧名思義是可以“融入大地”的藝術,首先體現為作品與環境物象在視覺層面的同構。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藝術家往往會從作品的創作材料、呈現形式等方面著手,對環境進行模仿和再造。如大地藝術作品《天坑地漏》便是創作于貴州有著喀斯特地貌的“天坑”內的村落里。在這樣特殊的地貌中,雨水極易聚集形成災害,唯有散落四處、形似漏斗的天然“落水洞”能將雨水引入地下河流,緩解內澇。藝術家團隊對該地區村落進行了詳細調研,決定以當地的石頭為材料,依照“落水洞”的天然形態打造一個直徑9米、深2.4米的巨大石頭漏斗。這個人造“落水洞”宛如一個巨型漩渦,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石頭以中心洞口為圓心呈放射狀排布,不僅更加便于排水,同時彰顯出強烈的視覺張力,成為當地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新地標。
而在作品《界·樹》中,我們能夠看到藝術家嘗試僅通過工具對環境進行細微改造,實現自然之景與人工造景的“共同生長”。該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藝術家在貴州羊磴鎮居住的經歷。由于村鎮院落內的樹木在生長過程中逐漸影響到周圍鄰居家中的采光,藝術家為了保護大樹不被砍掉,將其輪廓修剪成富有設計感的直線,與建筑物及圍墻形成造型統一的整體,不僅有效解決了采光問題,還在原有環境基礎上為村鎮增添了藝術氛圍。基于這一思路,藝術家將村鎮中的數株茂竹的頂端編織成鳥的形狀,將稻田按照迷宮的圖形進行栽種,隨著這些植被或作物的生長,作品形態也逐漸發生變化,別具生趣。
除了對自然之景的再造,大地藝術在激活鄉村傳統文化資源方面亦成效顯著。藝術家們深入鄉村生活,挖掘當地的文化習俗、歷史故事、民間藝術等,并將其通過大地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得到保護與傳承,還能在美化鄉村環境的同時促進當地文旅深度融合。如大地藝術作品《龍女的簪子》,其創作靈感源于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自古流傳的“龍女”傳說。相傳,龍王的三公主在人間游玩時遺失了一枚發簪,她多次到凡間找尋,懲惡揚善,深得民心,于是民間常有感恩之人自發幫助尋找,但是數百年來均未能如愿。藝術家團隊在了解這一民間傳說并對當地地貌特征進行考察后,化身為“考古小組”,在寶箴塞鎮方家溝村一片荒廢的空地里“挖”出了一枚長15米的“龍女的簪子”。方正且層次分明的窖穴仿若考古挖掘現場,形如蛟龍的“發簪”靜置其中,成為連接神話與現實的紐帶。這件作品不僅為村民們的日常休憩提供了空間,更激起了人們對當地傳統文化、民間故事的興趣。
大地藝術為優化鄉村資源作出了貢獻,同時也在藝術鄉建實踐中不斷發展、豐富著自身的語言體系,實現了大地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相信隨著AI技術及新媒體技術的介入,大地藝術將以更加多樣的面貌出現在鄉村,深扎鄉土大地,生長出多彩的藝術果實。(作者系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