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剛過兩天,就到了重陽節(jié)。
詩詞里的重陽節(jié),登高、簪菊、插茱萸、飲酒、賦詩,儀式感滿滿。古老的習(xí)俗,在歲月流逝中逐漸淡化、消失,或是演變,如今也只能從文字里拾得。
最為人所知的重陽詩,是詩佛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時,他還是眼眸清澈的翩翩少年郎。開元四年(716),十七歲的王維身在長安。有才華,通音律,擅書畫,逐夢少年期盼京都成為自己的福地,在此能有一番作為。
九月初九,長安城菊花開遍,重陽糕飄香。滿城的節(jié)日氛圍,更是讓少年王維感到孤寂落寞。他是華山之西的異鄉(xiāng)客,華山之東山西蒲州有他思念的親人。他想起在家鄉(xiāng)的日子——重陽節(jié)那天,和幾個弟弟頭上插茱萸枝,登高望遠(yuǎn),沐著秋風(fēng),賞著秋色,愜意快樂。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同長大的手足,被歲月無情的風(fēng)吹散,像蒲公英一樣,一朵一朵,東西南北,奔赴自己的命運。少年王維的人生畫卷徐徐展開,他不知道,未來的自己,要經(jīng)歷更多的離別。那個時代,離別是常事。
與王維同歲的李白,在經(jīng)歷所有的離別后,為人生最后一個重陽留下一首詩。那是寶應(yīng)元年(762),李白六十歲,在安徽當(dāng)涂族叔李陽冰處暫居。重陽這天,他獨自一人登龍山望遠(yuǎn)。
龍山風(fēng)景秀麗。雖秋已深,依是水碧山青。詩仙怎能少了美酒作伴,邀一壺秋色入酒,擎一枝寒菊敬秋。酒甘醇,菊清冽,正如這醉人的秋景。山幽,松靜,石樸。秋風(fēng)送來清揚弦樂。酒杯里望見快樂容顏。
今日云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yuǎn)松石古,風(fēng)揚弦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唐 李白《九日》
他自飲自樂自開懷。登至山高處,秋風(fēng)急,卷落頭上帽子。無帽又何妨?酣醉山林,時而高歌,時而吟詠,懷念過往歲月,生命中的那些至交。人生逆旅,走向歸途的李白,心境愈加曠達(dá)超脫。他醉,他笑,他歌,空寂的山林,張開懷抱,容納他一個人的重陽狂歡,和狂歡背后的落寞,無法說誰更深情與豁達(dá)。
且看老翁白居易的重陽,活潑有趣,不為遲暮惆悵哀傷。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唐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大和九年(835)重陽節(jié),六十三歲的白居易,赴一場節(jié)日酒宴。深秋的庭院,披上了黃金甲。耀眼的成片金黃中,一叢白菊分外醒目。它素潔似霜雪,仿佛今天的酒席上,白發(fā)老翁與一群少年且歌且舞,舉杯開懷,不覺突兀,只覺喜慶。
浸染寒秋蕭索的重陽節(jié),最易感傷惆悵。白居易的詩,卻如秋日純藍(lán)的天空,絢麗的陽光,只見明凈溫暖,沒有半分晦暗之氣。老了,也要有顆少年心啊,做個老頑童,且返璞歸真。
“古往今來誰不老?”一聲清嘯,施施然而來的是那個永遠(yuǎn)打不倒的蘇子。
元豐三年(1080),被貶黃州的蘇軾,與黃州太守徐君猷等人共度重陽節(jié)。登高,飲酒,簪菊,賦詩,是重九必有的儀式。這一日蘇軾寫的詞,并非他原創(chuàng),是他檃(yǐn)括兩百多年前杜牧的《九日齊安登高》。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jié)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宋 蘇軾《定風(fēng)波·重陽》
塵世勞碌苦多,難得有開懷大笑的時刻。此時,山間的少年郎,頭上簪著菊花,愉悅又快樂。暢飲大醉只為慶賀佳節(jié),攀登高山,也不要惋惜天已暗,太陽西沉。從古至今,誰能長生不老、永遠(yuǎn)年輕呢?生與死原本就是一段自然的旅途,不必為此在意介懷。
次年的重陽節(jié),蘇軾仍和徐君猷相伴,同游棲霞樓。貶謫黃州,幾任太守都善待蘇軾,他與徐太守的友情尤為深厚。東坡這個號,便緣于徐君猷撥給他城東荒坡的五十畝地。耕種,造雪堂,蘇軾在黃州構(gòu)建了一個新的豁達(dá)無畏的精神世界。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yuǎn)洲。酒力漸消風(fēng)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jié)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宋 蘇軾《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世間的事,或如云煙,亦如夢一場。夢好難留,夢苦休驚,都會消逝,你且看這九月之秋,沉靜豐盈,這就夠了。
Tags:#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