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廣州黃埔甘草嶺遺址二期發掘又獲重要發現”新聞發布會在廣州舉行,記者在會上獲悉,甘草嶺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共揭露出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304座,是目前廣東地區揭露墓葬數量最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強祿在現場介紹,甘草嶺遺址的遺跡現象復雜,包含物豐富,出土遺物眾多。甘草嶺遺址以及周邊遺址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對廣州東北部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圖景的勾勒有重要意義。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配合中新廣州知識城獅龍大道(現名“創新大道”)的建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道路施工所涉及的甘草嶺遺址東區(一期)進行了考古發掘;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配合黃埔區GY-X2303地塊及增補地塊的出讓,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出讓地塊內涉及甘草嶺遺址的剩余部分即甘草嶺西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確認有先秦時期遺存埋藏。2024年4月初,在報請國家文物局審核同意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地塊內的甘草嶺西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
甘草嶺遺址兩次考古發掘揭露出灰坑窖穴225座,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質地的文物702件(套)。甘草嶺遺址的主體遺存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其時代與文化內涵與鄰近的茶嶺、沙嶺、陂頭嶺、欖園嶺等遺址的第一期遺存相近,年代屬于嶺南新石器時代晚期晚段,距今約4600年至4300年,文化面貌以珠江三角洲本地因素為主,隨葬品中的扁平足和瓦狀足的陶鼎、長身石鏟(石圭)、玉石鉞等又明顯反映出與粵北石峽文化存在密切聯系。
本次發掘揭露出的5組柱洞遺跡,推測與生活居住的干欄式建筑有關,層位關系上要晚于墓葬,主要分布于甘草嶺遺址西部,表明遺址的年代延續有一定時間,且早期和晚期在功能分區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別。甘草嶺遺址數量眾多的墓葬對于研究珠江三角洲北部丘陵山崗地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規模、社會復雜化程度、歷史發展進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