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做客《智慧中國》會客廳,就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問題接受記者采訪。呂建中表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民營企業在保護遺址、傳承文化上主動擔當歷史使命,非國有博物館已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多年從事文化產業的人民代表,呂建中今年帶來一份《關于從制度和法律上落實同級別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平等對待的建議》。
呂建中表示,“十三五”至今,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體系布局不斷優化,社會功能不斷彰顯。截止2022年底,全國登記備案的非國有博物館2175家,占比超過30%,獲評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96家。非國有博物館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不僅類別豐富多樣,體制多元,機制靈活,并且在追求數量增長的同時也重視辦館質量的提升。目前,全國博物館事業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非國有博物館已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來,中央對非國有博物館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國家文物局積極推動非國有博物館定級評估和運行評估工作,極大促進了非國有博物館辦館水平的提升和專業規范的發展。然而,非國有博物館但并未像同級別的國有博物館一樣,得到同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制約和影響了非國有博物館的健康發展。
2010年,國家文物局、民政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稅務總局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民辦博物館與公立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時至今日尚未從制度和法律上確立“民辦博物館與公立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在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實踐中仍缺乏法律依據,缺乏可操作性。
因此,為推動我國文博事業的創新發展,呂建中建議,國家文物局繼續完善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與政策,特別是根據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現狀制訂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和扶持政策,確保非國有博物館事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因《博物館法》制定出臺周期較長,建議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盡快出臺相應政策和條例,首先對三級以上的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在政策扶持、資金補助等方面實現平等對待,使財政支持有章可循,激發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創辦博物館、保護文物、傳承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使更多藏寶于民的文物和藝術品通過博物館進行保護、傳承、研究、展示和利用,發揮文物在新時代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求、促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出臺《博物館法》。首先明確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實現平等對待。其次從法律上明確規定國家財政要像支持國有博物館一樣,列支專項資金,支持非國有博物館開展場館建設、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社會教育、藏品征集、陳列展示等工作。
(三)從制度和法律上明確規定對非國有博物館運用考評成果、政府購買服務的扶持政策和專項財政補貼。首先對已被國家相關部門評定等級的三級以上非國有博物館,政府相關部門加大運用考評成果的力度,并進一步完善非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機制,將其納入國家財政支持范圍。
呂建中強調,對同等級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實現平等對待,能夠激發民間資本、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積極性,并激勵非國有博物館著力提升辦館質量和服務水平,共同推動我國博物館事業全面進步和高質量發展,守護、傳承、展示中華文明優秀成果,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