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創作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抒發了蘇軾以超脫豁達的心態直面挫折和困難。歌曲《定風波》將蘇軾的情懷通過音樂演繹出來,曲調生動優美,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這首音樂作品的歌詞融合了現代詩與古典詩,搭配濃郁的民族風旋律,再加上演唱者精湛的歌唱技術,成為傳唱度較高的經典歌曲。
在我國的傳統文學理念中,詩樂一體、歌詩同源,經過多個朝代的發展,詞逐漸登上了文學歷史的主舞臺。詞的特點是文體自由、編排豐富,作為詩的一種別體,其在傳統文學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詩具有音樂特質,有韻律感和節奏感。古代著作如《毛詩正義》詳細地說明了詩樂的關系以及詩樂一體的文學傳統。之后,詩、樂、舞一體的文化理論,正是基于文學與音樂的特質,通過挖掘其同源之處而形成的。早在先秦時期,《楚辭》和《詩經》就將詩歌以一種藝術綜合體的形式呈現了出來,其“配樂而唱”的藝術形式已經初見端倪;隨著詩歌的不斷演變,還產生了“采詩被律,季札觀樂”的樂府詩,這體現了詩樂同源的傳統文學理念。音樂的音韻、旋律、織體、意蘊,與詩歌的用韻、句法、格律、意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采樂入詩、詩樂相融,詩與樂相輔相成給詩樂一體這一傳統文學理念注入了不朽的精神力量。
創作背景
詩人的寫作背景
蘇軾曾是仕途順遂的政治家,卻在被貶黃州后居無定所,薪俸也沒有著落,只能寄人籬下勉強生活。蘇軾想要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于是找到了一個名叫沙湖的地方,在那里買了幾畝田?!稏|坡志林》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碧K軾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了《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蘇軾是在沙湖看田的返程途中遇雨,而此時正值三月,春寒料峭,蘇軾卻不以為然,他寫道:“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這是在經歷了“烏臺詩案”,身陷冤獄后的蘇軾,其心境日漸成熟通透?!皷|坡心地光明磊落,忠愛根于性生,故詞極超曠,而意必和平?!薄栋子挲S詞話》對蘇軾的豁達胸襟可謂贊不絕口。《定風波》這首詞看似是偶然遇雨所作,但其實是蘇軾嘗試從政治失意的苦悶情緒中解脫出來,從而在仕途受挫之后走向超脫作出的自我表白,其苦中作樂、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也激勵了無數后人。
詞作為一種新體詩歌,經歷了唐五代及宋朝,在詩樂一體上得到了很大發展。樂曲的“聲情”和歌詞的“文情”形成了詞所謂的“軟性”,纏綿惋惻,冶蕩柔媚。蘇軾不滿這種詩詞中的柔靡之音,從而在詞的內容方面不斷開拓,在詞樂方面不斷創新,開創了豪放詞風,“以黃鐘大呂式的巨響,改變了詞的性質,也改變了詞的音樂效果”。
音樂人的創作背景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因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態度鼓舞了許多身處逆境的人,不少音樂人受到啟發將這首詞改編成了音樂作品。例如,歌唱家黃綺珊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將詞《定風波》改編成了流行音樂。她深受這首詞意境的感染,在創作歌曲時,在原詞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詮釋并賦予了詩詞新的內涵。音樂人周深在歌曲《光亮》中將《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蓑煙雨任平生”兩句改編成了戲腔。周深在創作時被這兩句詞中平靜、瀟灑的態度所打動,聯想到自己的人生經歷,深有感觸,于是運用戲腔唱法把詞中失落、失望中蘊含的強韌生機在歌曲中展現出來。
從詩詞中探尋音樂作品的意境美
詩詞的文學意蘊
蘇軾以定風波為詞牌名,是人生理想的自白,是當時社會現狀的展現,更是他在政治風云變幻之際自洽的人生智慧?!澳牬┝执蛉~聲”驟雨傾瀉間,穿林打葉,這雨不僅是蘇軾的愁緒與淚水,更是人生風雨、政治風雨。蘇軾所見之景是最平常不過的雨天樹林,但是他聯系到自身處境,寥寥幾筆,便將自己的凄涼漂泊之境遇融入這冷冷清清的景色之中。這首詞沒有運用過于濃烈的情感表達方式,而是含蓄雋永,如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蘇軾在風雨中表明自己的生命態度之后,一句“何妨吟嘯且徐行”以暢快之態回擊了風雨如晦的現實,內心所有的掙扎在此刻都平靜了下來,并堅定向前?!案F不忘道”乃人生本色,“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穿一草鞋,竹竿當拐,吟嘯徐行,閑庭信步,勝過騎馬。“誰怕?”在反問中體現了蘇軾的傲骨,一身蓑衣任雨打,照樣徐行過一生,任憑風吹雨打、堅信磨難都消磨不掉其從容前行的堅定信念。三月透著微冷,夕陽余暉灑下。陰晴交替,雨晴冷暖,反映了蘇軾進退自如的生命范式,在悲歡窮泰中養出飄逸之氣。最后落到“歸去”,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山林,瀟灑說到“也無風雨也無晴”。近看是風吹雨打的竹林,遠看是生活無盡的苦難,只要留一顆清朗之心,便無所謂風雨了。
這首詞先以被命運碾壓的愁苦之情作基調,又展現了日常生活的點滴,傳達了蘇軾豁然開朗的心境變化。運用“林、葉、竹杖、芒鞋、山頭斜照、風雨”等意象交雜著蘇軾的自身感受“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微冷、回首”。體物審己,在大自然的風雨里穿梭,萬物可觀皆有可樂。激烈的風雨敲打樹葉,不用介懷且吟詠詩篇,長嘯若蘭;料峭春風微冷,轉眼斜陽暖相照;雨晴冷暖得失交映,無所謂風雨晴天。這就是蘇軾想要通過這首詞表達的人生態度,俯瞰生活無數蕭瑟,近聽大雨呼嘯的竹林,遠看荒唐密結的誣陷,此時一切皆可回首。整首詞寫一蓑煙雨一凡人,和光同塵,與俗俯仰。
詩詞的音樂美學
詩與樂彼此相互依存,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不論詩詞本身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的嚴格要求,還是“詩詞入樂”的創作傳統,都使音樂成為詩詞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音樂也成為詩詞傳遞、深化和提升的重要手段。恰如《毛詩序·大序》所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痹娫~與音樂形式不同,但是表達感情的方式卻是相同的,都是用富有感染力的審美體驗去陶冶讀者,二者相輔相成。
對于音樂與詩詞的文化交叉性,蘇軾曾在《尚書·舜典》后注云:“言之不足故長言之,吟詠其言而樂生焉,是謂歌永言……夫樂固成于此二者歟?!碧K軾認為以節奏旋律來制約詩詞的旋律走向,配合吟詠之人聲,借歌唱吟誦的形式可以實現藝術魅力的升華,加強其影響力與感染力。蘇軾對詩詞創作的貢獻在于其打破了常規形式的對偶、平仄的結構性音樂美,而追求更深層次的內在音樂美,升華了詩樂的內涵?!抖L波》中的“聲”與“生”,“行”與“醒”,“迎”與“晴”描繪了當時風聲、雨聲與腳步聲交織在一起的場景,體現了這首詞的音樂結構以及對仗嚴謹的特征。蘇軾不拘一格,打破了各種形式上的束縛,從而實現了詩詞與音樂生動而和諧的交織相融。
總之,蘇軾的音樂思想與文學修養,是將其宏偉曠達的人生觀融入悠揚的旋律與精巧的文字中,以表達其對挫折坎坷的釋懷,值得后人學習。
蘇軾的處世態度
蘇軾是不世之才,一代文宗,他面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遭受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四兩撥千斤的心態來面對。如袁行霈所言,蘇軾的詞體現了苦中作樂的處世態度和自我救贖的高尚情操。不懈于人生之旅,又自由徜徉于靈魂海洋的蘇軾以豁達、樂觀、灑脫、堅韌的精神,寫下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篤定和悠然。葉嘉瑩先生認為,“蘇軾是一個把儒家用世之意志與道家曠觀之精神,做了極圓滿之融合”。蘇軾以把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方式來對抗風雨如晦的打擊,“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做到了忘我以安適的人生境界。
在聲樂作品中品味詩詞的意蘊美
戲曲風格改編流行音樂
中國戲曲以其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滲透在人們生活中,傳唱至今。隨著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戲曲逐漸朝著小眾化趨勢發展,而流行音樂則以其大眾性、時尚性等特點逐步占據主流地位。隨著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音樂創作者將中國戲曲元素與流行音樂融合,在作曲上以流行音樂為基礎加入了傳統戲曲元素;在作詞上效仿古典詩詞,將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相互融合、碰撞,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流行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戲曲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其能夠與時俱進。
在演唱紀錄片《紫禁城》主題曲《光亮》時,音樂人周深采用了《定風波》詩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蓑煙雨任平生”,將其改編成京劇的念白和唱段并融入歌曲中。這首歌以明代沒能吸取經驗教訓而衰落敗亡的歷史為背景,表達出當時時代背景下的人們所需要擔負的歷史使命,這與蘇軾《定風波》中所表達的境界不謀而合。周深用歌聲讓人感受到世事無常,正如隨行隨往的風雨吟嘯徐行。在高亢處,周深使用了大面積的真聲,唱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周深細致入微的表現力以及大氣婉轉的旋律與那段歷史遙相呼應,共同搭建出時空對話的磅礴感,表達了中華兒女在直面風雨及面對未知時的一種豁達心態。
《光亮》主歌的鋪墊十分細膩,將歌聲的力量悉數傳遞給聽眾,逐漸累積的情感在第二段迸發出來,從弱混轉到強混的唱法給聽眾帶來巨大的沖擊力。和聲根據情感需要合理安排,使歌曲更加豐富。在整首歌曲中,最令人驚艷的莫過于第二段戲腔,唱出了蘇軾的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也使歌曲的層次感更加豐富。獨特典雅的念白如同歷史的回音,在塤的伴奏下,幽遠深長;驚艷的戲腔如梵音一般,融合古今情感,時空交匯,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這首歌曲的基調厚重且開闊,在歌曲里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畫卷在空曠的紫禁城中徐徐展開。周深在這段戲腔中將蘇軾笑對風雨、超脫釋然的人生態度表達得淋漓盡致。
流行改編
融合古典詩詞與流行音樂,主要是在創作歌曲時融入古典元素,依據當代人的審美進行改編。創作出既不同于古樂,又不同于一般流行歌曲,而是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現代流行音樂。古代的“和詩以歌”到如今利用現代音樂與傳統詩詞相結合,這些音樂作品不僅具有強烈的傳統文化氣息,還展現了流行音樂的包容性,既符合大眾的審美,又緊隨時代發展的腳步。
黃綺珊的《定風波》是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演唱的歌曲。這首歌曲以詞的詞牌名來命名,頗具古典韻味,歌詞部分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詞基礎上加入現代詩,兩部分歌詞相對應,深化了詞中瀟灑豁達的人生態度。黃綺珊在演唱這首歌曲時,穿一襲紅衣緩緩出場,與背景中翠綠的竹林形成鮮明對比;她一開嗓便把觀眾帶入了春風吹酒醒的畫卷之中。讀古頌今,借古唱今,將古人的思想情境融入當代的生活現實,明確樂曲情節,讓聽眾體會詞中意境,動人心弦。黃綺珊讀懂了蘇軾這首詞中表現出的寬廣的格局和灑脫的態度,她在演唱“莫聽穿林打葉聲”這句詞時中氣十足,唱出了豪放、瀟灑,生動地演繹了這首詞的情感內涵。同時,歌曲《定風波》在創作過程中還融入了中國傳統樂器和戲曲唱腔,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這種演繹形式將蘇軾超然的境界借助音樂生動地演繹了出來。
蘇軾一生沉浮榮辱,命運多舛,卻也造就了他意境開闊的創作風格,書寫了他人生的傳奇畫卷,詞作《定風波》展現了他強大的精神內核,為后人提供了“高山仰止”的生命范式?,F代音樂人受蘇軾豁達人生態度的感染,將現代音樂元素融入其詞作中改編成了新的音樂作品,實現了詞與樂的完美交融,將詞作中蘇軾的情感和精神信念再次進行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