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漢劇作為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發展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漢劇中的花旦主要由中青年女性飾演,有著豐富的表演藝術形式美,能夠讓受眾切身感受到漢劇花旦角色的獨特女性魅力。現進一步對漢劇旦角表演藝術展開分析與探討,旨在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漢劇藝術。
漢劇又被稱為楚調、漢調,于清代中葉形成于湖北境內,后來逐漸演變發展形成多支表演藝術風格不同的流派,廣泛流行于湖北、廣東、江西、安徽以及陜西等地。漢劇中有多樣化的角色形象,主要分為十行,分別是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其中,旦角多飾演中年婦女、大家閨秀、貞女烈女等,比如經典漢劇作品《二度梅》中的陳杏元、《西廂記》中的紅娘、《大保國》中的李艷妃、《平貴回窯》中的王寶釧等。漢劇旦角表演藝術有著極其豐富的表演形式,前期以唱功為主,做功為輔,后來在眾多藝術創作者的傳承、發展、創新中逐漸蛻變,受到了越來越多戲曲藝術愛好者的青睞和追捧。
漢劇旦角表演藝術的形式美分析
漢劇舞臺表演藝術的形式美
在漢劇舞臺表演實踐中,為了充分展現出劇中不同人物角色的魅力,相關工作人員會使用獨特的舞臺配樂進行烘托,再加上舞臺空間結構的優化布局設計,這樣一來就能完美展現出漢劇舞臺表演藝術的形式美,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在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任何戲曲表演形式都需要配樂。配樂與表演的融合能夠使演員的情感流露更加真切,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進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戲曲人物角色的形象特點與故事情節。在漢劇舞臺表演藝術中,廣泛使用的樂器有二胡、提胡、琵琶、大蘇鑼等。隨著漢劇曲目的不斷增加,其配樂藝術形式表現也更加多樣化。在不同節奏、不同類型樂器的搭配演奏下,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劇中旦角人物形象的不同情緒,從而更好地了解戲劇中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廣東漢劇舞臺與我國傳統戲曲舞臺的布局結構十分相似。漢劇舞臺布局整體來看并不復雜,著重凸顯出舞臺布局的對稱性,能夠給觀眾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在表演開始前,舞臺布置人員會在舞臺正中間放置好桌椅,這樣能夠為現場觀眾提供極佳的視覺體驗,讓旦角形象變得更為立體,從而讓觀眾對人物角色產生更強的代入感,使他們能夠充分領略我國傳統漢劇旦角表演藝術的形式美。
漢劇旦角服飾和妝容的形式美
在漢劇舞臺表演中,旦角的服飾和妝容具有獨特、鮮明的形式美,其色彩搭配會給觀眾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首先,服飾作為舞臺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刻畫生動飽滿的人物角色。在漢劇表演實踐中,扮演花旦角色的演員通常會穿精致華麗的衣服,給人生動俏皮的感覺。比如,傳統漢劇作品中的大家閨秀、貴婦以及丫鬟等都會穿工整精致的衣服,提升了花旦形象的藝術美感,能夠使受眾切身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漢劇表演舞臺上的旦角除了會穿著傳統戲曲服裝之外,并不會佩戴其他煩瑣的裝飾物,這樣能夠杜絕舞臺表演中喧賓奪主的現象發生。其次,在漢劇旦角妝容的形式美方面,為了配合整體裝扮風格,花旦角色的妝容以濃妝為主。為了更好地烘托出旦角的人物形象特點,化妝人員會根據戲曲作品的要求為旦角設計不同的眉形。比如,《花燈案》中花旦陳彩鳳的妝容,由于該人物角色是未出閣的年輕女子,為了充分展現出閨閣少女的天真活潑,化妝人員刻意將其眉毛畫得細和彎,這也符合大眾印象中古代未出閣少女的生動的特點。又如《蝴蝶夢》中的花旦,為了體現出少婦的穩重端莊,化妝人員會將她的眉毛畫得較為平整。
漢劇旦角表演藝術中的主要步法運用
在漢劇表演藝術中,旦角扮演者需要根據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角色的不同情感合理運用不同的舞臺表演步法,獨特的步法能夠充分展現出旦角內心的豐富情感,從而感染現場觀眾。
漢劇旦角表演藝術中“喜”的步法運用
在漢劇旦角表演藝術中,“喜”是一種極為常見的人物情緒。比如,在漢劇《花燈案》中,當陳彩芬知道是自己愛慕之人王大儒在給自己隔幃施教時,不禁竊喜。為了表現出人物此刻內心的喜悅之情,扮演者所采用的舞臺表演步法是圓場步和雙腳移動步。在圓場步表演過程中,扮演者先將右腳尖向外撇出一些,接著勾腳面向前方邁出,并確保腳跟先著地。之后,她輕輕踮起自己的左腳跟,輕快靈動地向前邁出步子,這樣的移動步法姿態能夠充分展現出人物內心此時的欣喜激動之情。觀眾通過觀看其表演步法,能夠瞬間了解此時人物角色內心的歡快情緒。而雙腳移動步法的運用則能夠展現出人物內心仿佛在云中飄的感覺,營造出一種情意交融的舞臺表演藝術情境,極大程度地提升漢劇表演藝術的魅力。
漢劇《蝴蝶夢》中同樣有關于“喜”的步法運用。花旦少婦李仙花,在夫君死去之后,為了等到墳墓泥土變干(泥土干之時即可改嫁),她每天執扇去吃力扇墳。直到有一天,李仙花遇到了莊子,莊子通過施法引來眾多蝴蝶,在蝴蝶的扇動下,墳墓的泥土瞬間變干,她的內心感到無比驚喜。此時,扮演者使用的舞臺表演步法是:邁開步子時先將雙腳踮起,以腳掌作為支撐點站穩,然后利用膝蓋的力量快速地輕輕抬腿,并利用腳掌進行小的抖動,向旁邊移動;在移動到目標位置時擰身掖腿做小跳步。這種步法的特征是動靜結合、靈動而不失沉穩、快捷而不躁,李仙花的扮演者所采用的這種步法有效地將藝術性與技巧性完美融合在一起,將戲劇中花旦聰明伶俐、敏捷靈動的性格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
漢劇旦角表演藝術中“怒”的步法運用
在漢劇旦角表演藝術中,“怒”也是一種重要的情緒。比如,在漢劇《蝴蝶夢》中,花旦田氏為了救下王孫,沒有思慮過多就用斧頭將先夫莊子的棺材劈開,準備取出其腦髓救人。后來田氏得知這竟然是先夫為了試探自己的忠貞故意布局想要看自己的行為,故她感到無比憤怒。在表演這一情境下人物角色的憤怒情緒時,扮演者運用的是圓場步以及碎步。表演者在舞臺上以“S”形步法繞臺,穿插碎步進行點綴,步法的運用流暢自然。扮演者在移動步伐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上身平穩,這樣能夠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憤怒情緒。
在漢劇《打神告廟》中,日日思念夫君的桂英最終等來的卻是高中狀元的夫君的一紙休書,并且還遭到了夫君王魁的羞辱。因此,桂英感到悲憤欲絕,此時她那種怒不可遏的情緒主要是通過青衣步、圓場碎步舞水袖的方式進行表達的。表演者先是站右踏步式,接著將水袖掛在自己的手臂上,右手肘彎曲置于右腹前,左手肘則是彎曲置于胸前。表演者向前移動時,先是抬起右腳,以勾腳面的方式邁開步子,當右腳掌即將接觸地面之時,將腳尖部分向右外側方向微撇成八字形,接著端步向前行進,移動到舞臺中間時則開始進行吟唱,釋放出自己內心悲傷憤怒的情緒。在漢劇表演藝術中,青衣步法是一種能夠充分體現婦女溫良賢淑以及優雅神態的步法。
漢劇旦角表演藝術中“哀”的步法運用
在漢劇《秦香蓮》中,秦香蓮有一天到京城郊外的廟宇中拜佛,卻遭到了男子韓祺的追殺,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她只能苦苦哀求對方放過自己,此時她采用的步法是青衣步和跪蹉。表演者需要合理規范使用青衣步緩步向前移動至舞臺中央,然后進行跪蹉,即兩腿屈膝下跪,在跪著向前行進時,需要以膝關節作為核心著力點,勾起腿,將膝蓋快速上抬,之后以膝關節帶動腿前進。秦香蓮運用此步法跪著移動至韓祺面前,向其磕頭哀求其放過自己。在該場景下采用青衣步和跪蹉步法,一方面能夠體現出角色端莊的性格,另一方面則可以表現出她內心的哀愁悲苦。
漢劇《貴妃醉酒》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楊貴妃提前擺好酒宴,想要與皇上把酒言歡,然而皇上卻選擇夜宿其他妃嬪住處。此時,楊貴妃只能悲苦哀怨地借酒消愁,表演者采用了醉步和八字云步來表達人物內心的哀愁之情。表演者在運用醉步步法進行表演時,左腳向右腳的右側插,上半身保持向右傾斜,右腿屈膝作前沖狀。左腳以插步形式站穩,右腳快速向右側移動一步,讓自己的身體重心落在右側和右腿上。待右腿完全站穩之后,左腳向前踏步邁開,呈八字步狀,將身體重心置于中間。接著需要邁出右腳進行反向操作,兩腿前后交替地向前行進。除此之外,表演者還將八字云步與醉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醉步踏出去的同時以八字腳站位穩住自己的重心,左腳掌點地,腳后跟踮起,開始向一側移動。接著,快速抬起右腳掌,右腳跟著地,右腳尖向同側移動,使左右腳能夠同時往前移。移動之后,快速切換成右腳跟和左腳尖同移的形式。在漢劇《貴妃醉酒》舞臺表演中將這兩種步法融合在一起,能夠表現出楊貴妃醉酒之后的哀怨、朦朧的神態。
漢劇旦角表演藝術中“瘋”的步法運用
在漢劇表演藝術中,表演者對不同舞臺步法的運用不僅能夠更好地展現出劇中人物角色的神態,還可以幫助觀眾更準確地理解角色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以及表面的虛假情感。如在漢劇《失子驚瘋》中,胡氏在失去自己心愛的兒子之后整個人進入一種瘋癲狀態,開始到處尋找自己的兒子,劇情發展的關鍵在于胡氏表現出驚恐、瘋癲的狀態。而在漢劇《宇宙鋒》之中,趙艷容不僅怨恨父親誣陷匡家,還痛恨秦二世的荒淫,為了抗拒強暴,她開始選擇裝瘋賣傻。與《失子驚瘋》中胡氏的真瘋癲不同,趙艷容是假瘋,因此在舞臺表現上,她們的步法有著明顯的區別。胡氏的扮演者主要采用圓場步、瘋步、云步以及碎步等步法表現人物的瘋癲狀態,沒有突出唱腔的作用,單純借助步法表現胡氏的真瘋癲狀態。而趙艷容的扮演者主要采用瘋步表現人物的假瘋癲狀態,同時加入了一些唱白。通過對兩部漢劇作品中旦角表演步法的對比,觀眾可以明確知道真瘋與假瘋的區別。在生活中,真正瘋的人是頭腦完全一片混沌空白的,步法混亂;而假瘋癲的人本身頭腦是清醒的,只不過是運用瘋癲步法騙過他人。兩種情緒對應著不同的步法運用,完美地將人物的真假瘋癲展現在觀眾面前。
綜上所述,漢劇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高的傳承、研究價值,對各種地方戲曲劇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漢劇旦角表演藝術中有著豐富的肢體語言,表演者需要根據劇中人物角色的情感、情緒,合理運用不同的肢體語言,以此充分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將其內心的情感、情緒準確傳遞給觀眾,真正感染他們,引發觀眾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