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太原市晉源區元宵節系列活動在稻田公園熱烈開演,國家級非遺項目風火流星及社家鼓、扭秧歌、背棍等古老社火表演精彩紛呈,把元宵節民俗文化活動推向高潮,展現出現代農民的精神風貌,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讓游客在稻田里感受了一場極具地域特色的、民俗展演和冰雪運動相互交融的精神文化盛宴。
古老熱烈的社家鼓是社火鬧元宵的靈魂。活動現場,鼓聲陣陣,兩支隊伍相互對抗,似兩軍對壘,遇強則強,雙方互不相讓,一曲接一曲,一陣急一陣。徐緩時如潺潺流水,急驟時則似大海奔騰,輕敲時婉玲叮當,重擊時霹靂轟鳴。高潮時如浪濤滾滾,一陣猛似一陣;平緩時如流水潺潺,悅耳清脆,優美動聽。雄渾滄桑的唱腔伴隨著鼓點而出,呈現出粗獷、豪放、剽悍的精神底色,仿佛從歷史深處走來,讓游客感受到來自田間地頭的古風古韻。
社家鼓作為國家級非遺太原鑼鼓的鼻祖,起源于遠古的社神(即土地神)祭祀。鄉村中祭祀百神的酬神娛樂組織,也稱為“社”。而酬神時以社為單位表演而興起的各類歌舞百戲及雜耍技藝,則稱為“社火”,伴隨著社火表演的伴奏鑼鼓則被稱為“社家鼓”,之后演變為太原地區民俗活動的主角,這也是社家鼓首次在鬧元宵社火表演中亮相。
“親圪蛋下河洗衣裳,雙腿腿跪在石頭上呀,小親圪蛋……”敲起社家鼓,扭起大秧歌,聲調婉轉悠揚,泥土氣息伴隨著歌聲撲面而來,極具互動性和感染力。社火隊伍排成整整齊齊的方陣隨著鼓點賣力地扭起來,扭出了現代農民的新面貌,舞出了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前身是農民在稻田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后成為鬧新春及城鄉群眾休息娛樂的重要活動,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此外,背棍、旱船、劉三推車、傻小子娶親等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讓古老熱烈的社火回歸田間地頭,帶游客重拾兒時的記憶。
人醉火中火映人,火在手中現繽紛。夜間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風火流星表演,火星四濺,驚險刺激,在墨色的夜里畫出夢幻的光圈或長龍,舞出的奧運五環圖案引來了現場游客此起彼伏的叫好聲。風火流星在晉源社火藝術中赫赫有名,其最激動人心、攝人心魄的表演,就是演員做出行、站、坐、臥、翻滾等多種動作,人在火中,火隨人轉。作為一門融民間雜技與中華武術為一體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風火流星早已舞向全國,深得民眾的喜愛。
由黨員先鋒、勞動模范、時代新人、晉源工匠、優秀教師、環衛工人、身邊好人、最美志愿者等代表組成的50組家庭展開激烈的滾元宵大賽,方形的餡料蘸水后在白色的糯米粉中上下翻飛,滾出甜蜜味道和舌尖上的鄉愁,致敬各行各業的模范人物,禮贊幸福生活。作為元宵節的主角,晉祠桂花元宵的制作工藝傳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中華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相傳,漢文帝劉恒自8歲就來到晉祠一帶為代王。西漢初年,漢文帝為了慶祝平定“諸呂之亂”,將這種圓滾滾的宮廷甜點分發給百姓,寓意普天同慶,并稱之為“元宵”。恰逢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故將這一天定為“正月十五元宵節”。從此,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便流傳至今,凝結成太原人獨特的文化記憶。晉祠桂花元宵須歷經六蘸六滾,方可確保元宵成品既瓷實而又軟筋,無論煮或者炸,都軟糯香甜、口感獨特,不少老太原人要的就是這一口“老味道”。滾完元宵,現場還有免費品嘗元宵的活動。現場支起的兩口大鍋,熱氣騰騰地煮起元宵來。一口咬下去,外皮緊實筋道,桂花飄香,餡料清甜。一碗小小的元宵,飽含對來年美好新生活的祝愿和對勞動者的禮贊,讓游客感受到了泥土的芬芳和濃濃的春意。
社火鬧元宵,激情獻冬奧。冬奧會點燃了冰雪運動的激情,在稻田公園全省最大的冰雪城堡內,冰雪滑梯、雪地摩托、雪地坦克、動力雪橇等各式游樂項目將這里變成歡樂海洋,游客也通過參與冰雪運動共同為冬奧加油助威。
稻田公園內還有猜燈謎、做花燈等系列活動,獲勝者將獲得稻草城堡和冰雪嘉年華的免費門票,參與者也可免費領取熱氣騰騰的元宵,共慶與眾不同的元宵節。
品元宵,賞民俗,觀社火,玩冰雪,在稻田里古老熱烈的社火展演,年味兒十足,文化味飄溢,為虎年元宵佳節營造出濃濃的節日氛圍。
(轉載自:黃河新聞網)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