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冰雪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在冰雪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有著海外目標受眾群的冰雪文化紀錄片,其在冰雪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由中法兩國合拍的紀錄片《粉雪奇遇》展示了中國長白山和法國阿爾卑斯山兩處粉雪勝地的冰雪文化。由中法兩國合拍的紀錄片《粉雪奇遇》在法國高山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這部紀錄片憑借精美的畫面,精良的制作、新穎的敘事方法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一經播出,便引起了海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在影視作品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對影視作品中的非語言符號應用研究是學者們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現以紀錄片《粉雪奇遇》為案例,分析該紀錄片中的時間語言和空間語言,以期深入了解非語言符號的跨文化傳播作用。
法國當地時間2021年12月23日,由中法兩國合拍的紀錄片《粉雪奇遇》在法國高山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紀錄片《粉雪奇遇》邀請了中法兩國三位滑雪達人作為體驗者。這三位體驗者分別前往對方國家,親身體驗當地特色冰雪運動,感悟冰雪勝地的人文文化。該紀錄片由五洲傳播中心、吉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法國MontBlanc8電視臺共同制作,在敘事表達上實現了國際化表達,講述了中國吉林省長白山和法國薩瓦省阿爾卑斯山這兩座同處北緯48度的“粉雪勝地”的冰雪故事。該片在向海外觀眾講好中國冰雪故事的同時,也讓國內觀眾領略了來自法國阿爾卑斯山的特色冰雪文化。
在紀錄片中使用非語言符號可以起到普通語言文字所無法表達的傳播效果。本文將選取《粉雪奇遇》紀錄片中具有代表性的非語言傳播現象進行分析,運用愛德華·霍爾的跨文化傳播理論,選擇非言語語言符號的空間語言符號、時間語言符號進行探討。本文還分析了片中的非語言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并對本紀錄片帶來的跨文化傳播啟示加以分析。
非語言傳播
語言傳播是指將語言作為信息的載體,通過使用語言符號進行信息交流的傳播活動。人與人之間完成信息交流活動,除了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以外,還經常使用一種未被注意到的“無聲的語言”——非語言符號,并且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會用到這種未被注意到的“無聲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非語言傳播是指人類在傳播過程中不使用語言、文字等語言符號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交際傳播行為。雖然語言傳播行為是人類重要的傳播活動,但是這并不代表語言傳播能發揮全部作用。在日常信息傳播和交際過程中,語言信息符號與非語言信息符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語言傳播行為和非語言傳播行為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類交流體系,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粉雪奇遇》的內容建構
人物形象建構
在紀錄片《粉雪奇遇》中,三位冰雪文化體驗者走訪了在阿爾卑斯山與長白山山腳下的冰雪小鎮,親身體驗了這兩處粉雪圣地中居民的特色冰雪活動,為觀眾展現了兩處粉雪圣地的人文之美。本紀錄片選擇了參與冰雪運動的青少年、長白山野生動物檢測員、阿爾卑斯山農場主、滿族客棧主等人物。三位體驗者對這些人物進行訪談并親身體驗與之相關的特色冰雪活動,建構出了生動淳樸的人物形象,向觀眾展現了兩地真實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歷史。此外,這部紀錄片在人物形象的建構上還使用了對照手法,中外人物所展示的冰雪活動和冰雪文化相互對應。例如,長白山的牧馬人朱師傅帶領體驗者體驗馬拉爬犁活動與阿爾卑斯山的雪橇主帶領體驗者體驗狗拉雪橇活動相對應。這種人物和情節建構中的互相對應表現了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不同地區居民都具有用智慧、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適應特殊環境的精神。
文化建構
冰雪文化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為了生存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寶貴精神財富。冰雪文化有著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價值。《粉雪奇遇》建構了冰雪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粉雪奇遇》圍繞主題“粉雪”,通過體驗者進行高山速降、冰瀑攀巖、冰河漂流等冰雪運動,向觀眾展示了兩處粉雪勝地的冰雪運動文化,從獨具風韻的吉林霧凇到巍峨磅礴的阿爾卑斯山巔都是這部紀錄片中冰雪運動文化的自然載體。
《粉雪奇遇》中的空間語言
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提到了“空間語言”這一概念,認為“空間語言”作為一種隱性非語言交際符號,可以通過人們對相對位置的信號表達意愿或利用界域傳達思想感情等闡述它的意義。空間語言傳播是指運用空間非語言符號表達信息的傳播活動,包括傳播中的人際空間,以及建筑的方位、布局、固定位置等。空間語言符號是一種重要的“無聲談話”,了解空間語言符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明確空間符號和距離符號在傳播中的功能和地位,提高信息傳播效果,還可以幫助我們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從而在信息傳播和交際過程中避免對他人空間范圍的侵犯。《粉雪奇遇》紀錄片中的空間語言符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粉雪地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其次是粉雪地帶兩座城市中村莊小鎮的空間語言。
首先,我們對粉雪地帶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進行考察。《粉雪奇遇》紀錄片在兩個同處北緯48度的粉雪圣地進行拍攝。一處位于阿爾卑斯山,法國的薩瓦省,另一處位于長白山,中國的吉林省。粉雪圣地中的雪并不是粉色的。粉雪是指“非常松軟干燥,如面粉狀”的雪。與一般的雪相比,這種雪的水分含量極低,所以在這種雪上滑行的時候會有沙沙的聲響,滑雪板濺起的雪末像白砂糖一樣。這兩處粉雪圣地具有典型的山地景觀,中國吉林的長白山體現的是一片神圣莊嚴的景象,連綿不絕的雪峰在太陽的照射下反射出一片銀白色的光芒。冬日的天空在松林和雪地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蔚藍。位于法國與意大利交界處的阿爾卑斯山,坐落于法國薩瓦省,其擁有阿爾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這里山勢巍峨,終年西風吹拂,造就了冬雪夏融的奇觀。勃朗峰附近200平方千米范圍為都是冰山,群山巍峨,風景秀麗,是阿爾卑斯山地區最大的滑雪勝地。
其次,我們對兩處粉雪勝地中村莊小鎮的空間語言進行考察。跟隨三位體驗者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位于粉雪勝地的兩座風格迥異的小鎮。長白山小村內部洋溢著濃郁的中式風情,一個小小的院子,前面是菜園,后面是魚塘,人們的生活環境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聯系,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空間藝術,反映了中國的美學追求。而法國薩瓦省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鎮則屬于歐式風格,有牧場、酒窖等,通過紀錄片中視聽語言和藝術性鏡頭調度,展示了精致多元的畫面構圖,營造出一場視覺盛宴,帶給觀眾一種意境美、詩意美。
《粉雪奇遇》中的時間語言
在《無聲的語言》中,愛德華·霍爾把時間體系劃分為正式時間、非正式時間和技術時間三種類型。然而,受地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文化的各個時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時間觀念。在跨文化交流中,時間語言符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非語言符號。它影響著人們之間的交際方式,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認知模式。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他國家的時間語言觀念,也就無法理解對方的思維和價值習慣,這樣便會給文化交流造成障礙,從而導致溝通失敗,最終會影響文化交流和溝通效果。
在本部紀錄片中,最明顯的時間語言差異就是環形時間和線性時間上的差異,中國人所信奉的環形時間觀與中國傳統的道教、陰陽、五行理論等有很密切的聯系。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規律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恢復原狀,由陰轉陽、由陽轉陰、由盛轉衰,構成自然的時間結構。環形時間觀念體現了時間的節律性、周期性、可逆性和連續性。在猶太基督教的影響下,西方人往往將時間視為一條線,認為時間是一條直線,是一種單一的、線性的、連續的、不間斷的運動。時間就像一條大河,奔流不息,一去不復返。在西方人的時間語言中,時間有開始和結束,而且可以通過鐘表和歷法來測量,在直線上的某一特定時刻,兩點間的距離被稱為時間。并且,時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過去、現在、將來。在《粉雪奇遇》紀錄片中,中法兩國居民對時間有著不同的理解。例如在紀錄片所展示的畫面中,居住在長白山的人根據時令和季節變化進行飲食活動,吉林市韓家屯村的滿族居民在冬季會儲存白菜,在春節期間會制作特色美食黏豆包、火鍋,應季而食、適時而食,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是中國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表現,更是中國的環形時間觀念的一種體現。而在法國薩瓦省馬蒂斯家族牧場內,主人在制作奶酪時,從小牛出生,到奶牛養成,再到擠出牛奶,制作奶酪,遵循著線性流程,體現了線性時間觀念。紀錄片《粉雪奇遇》拍攝、記錄了中法兩個國家居民的不同生活狀態,展示了中法兩國居民在時間觀念上的不同之處,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法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并在了解差異的前提下更好地認知中法兩國的冰雪文化和特色民族文化。
《粉雪奇遇》中的非語言符號跨文化傳播作用
輔助語言符號
語言符號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但其并非萬能的、唯一的交際工具,它在許多時候需要借助非語言符號。因此,人們也經常把非語言符號稱為語言傳播的“補充物”“完善物”和“近似于語言的手段”。例如,在紀錄片《粉雪奇遇》中,體驗者在帶領觀眾領略吉林長白山冰雪文化的獨特魅力時,一邊講解,一邊播放長白山地區的特色民俗和自然美景。這不但增強了體驗者的話語傳播效果,凸顯了長白山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人文文化,而且講好了中國冰雪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熱愛冰雪文化并積極投身冰雪運動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于此,觀眾在聽到這兩處粉雪圣地的時候,腦海中都會浮現出粉雪圣地的自然風景和民俗活動。由此可見,非語言符號在紀錄片跨文化傳播中可以起到輔助語言符號傳播的作用。
減少文化隔閡,促進冰雪文化交流
在影視作品中應用非語言符號,可以幫助觀眾通過觀看畫面了解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讓觀眾了解作品中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粉雪奇遇》是由中法兩國合拍制作的紀錄片,該片中的非語言符號向觀眾展示了長白山和法國阿爾卑斯山的特色冰雪文化。例如,“剪紙”符號象征著長白山文化,“奶酪”符號則是阿爾卑斯山文化的象征。在《粉雪奇遇》中使用非語言符號,能夠充分展現中法兩國文化的差異,從而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進而推動中法兩個國家在冰雪文化上的交流。
《粉雪奇遇》的表達策略
發揮輿論領袖的引導作用
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輿論領袖發揮著重要的“中間人”和“過濾器”作用。《粉雪奇遇》邀請的三位體驗者正是在中法觀眾中有著重要話語權并深受觀眾信任的輿論領袖。尼諾是中國國家單板滑雪隊教練,托馬斯是法國冬奧隊隊員,王磊則是中國單板滑雪第一人。在紀錄片《粉雪奇遇》的跨文化傳播中,來自兩個國家的輿論領袖通過親身參與冰雪運動,接受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冰雪運動文化信息,通過轉碼將信息轉變為更易理解的信息符號并傳播給觀眾。這種轉碼方式不僅將異國冰雪文化以一種更直觀、更易被觀眾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現在了觀眾面前,也讓觀眾在欣賞、學習和探索異國冰雪文化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他國冰雪文化獨特的魅力,對觀眾認知他國冰雪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展示了冰雪文化的魅力,為擴大中法冰雪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多可能。
選擇共通性文化
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要考慮到不同國家受眾的文化背景、考慮到受眾接受他國文化存在一定難度,這要求傳播者選擇具有較強共通性的文化。紀錄片《粉雪奇遇》著重選擇中法兩國觀眾共通的文化來彌補文化差異的溝壑。其選擇了生活在長白山和阿爾卑斯山地區居民的特色飲食文化、交通方式文化、住宅文化作為中法兩國特色冰雪文化的代表進行傳播。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特色衣食住行文化都是能夠縮小地區和種族隔閡的共通性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文化陌生性給文化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選擇一些具有共通性的文化元素,使國內外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更易于接受,這也有助于減少文化陌生性給文化傳播效果帶來的負面影響。
選擇接近生活的文化符號
特色文化符號是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傳播文化的主要方式。在文化符號的選擇中,《粉雪奇遇》使用了火鍋、剪紙、窗花、擠牛奶、制作奶酪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符號語言,將其作為承載中法特色冰雪文化的載體。該紀錄片在表達上突出了“文化互通”的特征,在跨文化傳播中表現出了較好的效果。兩國觀眾在紀錄片呈現的符號上有著共通的意義空間,這有利于打破文化差異壁壘,拉近彼此文化之間的距離,跨越文化差異的障礙。以往,中國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大多選擇太極、武術、大熊貓等符號。這些符號雖然具有中國特色,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外國受眾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對普通大眾來說,這些符號是陌生的,甚至是難以理解的,難以被不同意義空間的受眾所接收,這種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