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很多內容,涉及軍事、文化、教育、音樂等多個領域。目前地方志已經成為研究各個地區的重要史料。地方音樂源于地方人民的生產勞動與生活實踐,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的音樂都與當地的特色有直接關系,現主要對江蘇地區傳統音樂的風格特色及其空間布局進行分析,從歷史淵源、人文背景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相信能夠為區域音樂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中國地方志定型于宋代,后來經過不斷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地方志中有很多關于音樂方面的內容,這也為后續人們了解地方音樂史提供了支持。地方志中涵蓋了區域音樂史,介紹了一個地區歷史上的音樂文化、音樂演藝活動、音樂傳承和發展等方面的內容,例如當地的民間音樂和舞蹈、傳統戲曲、流行音樂、器樂演奏、音樂教育等,同時也涉及該地區的傳統樂器制作、音樂節慶活動、音樂產業發展等相關內容。研究區域音樂史可以厘清該地區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脈絡,以及音樂與該地區的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等因素之間的關系。通過對區域音樂史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并保護當地的音樂文化遺產,促進當地音樂事業的發展,同時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地方音樂史的書寫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與通史相比,區域史更為基礎,比如楊和平教授撰著的《江南音樂史》就是將區域史與音樂專門史結合起來的學術專著,該著作以江南地區音樂為主要對象,將歷史文獻中各種零散的記錄聚集起來進行整理與分析,能夠展現出江南音樂的歷史風貌,對后續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江蘇傳統音樂文化區的劃分以及形成原因
江蘇傳統音樂文化區的劃分
文化區是指文化在地理上的具體分布,這一概念產生于20世紀,由西方人類地理學派提出。以江蘇省行政區域為依據劃分江蘇音樂文化區,雖然不能完全概括當地音樂的特征,但是能夠根據音樂文化的特點進行定義。江蘇省區范圍內已經形成了種類齊全的廣域文化區,即使在一個區域內也存在一定的區域差異。從地區因素來看,江蘇地區主要是平原,沒有高山峻嶺,只有一條長江將其隔開,形成了蘇南地區與蘇北地區。從地域風俗差別來看,江蘇地區沒有特殊的民俗,主要是沿海部分地區有一些風俗,南北兩地也能分成兩系,南部的是吳風俗區,北邊的是徐淮風俗區。從這幾個方面綜合來看,江蘇文化區能夠依據區域文化來進行劃分,這是自然形成的一種規律,也是區域內經歷了很多事件后出現的結果。但是如果從音樂文化的角度分析,根據上述內容,能夠明確江蘇地區的音樂文化分布可以劃分為蘇吳音樂文化區、金陵音樂文化區、維揚音樂文化區以及楚漢音樂文化區。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其行政位置一直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其音樂類型繁多,且都具有完整性。
傳統音樂文化區會受到多個方面的影響,東西南北不同地區的方言體現著各個音樂文化區的音樂風格,仔細分析能夠發現,由于地理環境不同,各音樂文化區的音樂風格也不相同。以具有原生性特點的民歌為例,楚漢音樂文化區的民歌多為山歌;而蘇吳音樂文化區的民歌多為小調,且其音樂類型更加豐富多樣。從表現內容來看,楚漢音樂文化區的音樂主要是對人物的基本描寫,而且描寫的人物多為英雄豪杰;蘇吳音樂文化區的音樂則多為對愛情、家庭等生活方面的描寫,關注的更多是才子佳人。這實際也與南北差異有一定的關系,自古蘇北地區戰亂頻發,因而出現了很多的英雄豪杰;而蘇南地區戰事比較少,風調雨順,也就有了很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音樂作品不僅能夠反映具體的歷史事件,還體現著一定的信仰和道德觀念。蘇北地區的很多音樂作品都是關于求福、納財的,有一定的功利性,其文化特征也受北方地區的影響。四個音樂文化區最根本的差異在于音樂風格的不同,總體來看,蘇吳音樂文化區的傳統音樂有著婉轉的特點,這與其他音樂文化區傳統音樂的特色有所不同。傳統樂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蘇吳音樂文化區的樂器音色比較清麗,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而楚漢音樂文化區的樂器則比較明快,這些音樂特色都是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影響而自然形成的。同時地方戲種都是用方言進行演唱的,因此在字的發音以及腔調中難免會帶有一定的方言特色。
四大音樂文化區形成的原因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文化區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各音樂文化區之間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給人們帶來了更好的體驗。各音樂文化區都不可缺少,也不能分割。任何一個地方的音樂文化都會在傳播過程中發生一定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音樂文化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發展,也會消亡。江蘇四個音樂文化區的音樂風格不盡相同,這也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才逐漸形成的。江蘇地區四大音樂文化區的歷史存在一定的差異,江蘇省處于東部沿海地區,實際上其處于各種文化圈過渡的地帶,因此江蘇的音樂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如江蘇與上海一直都保持著親密的關系,二者在藝術上也會相互影響,對優秀的部分進行吸收,對不好的部分進行摒棄,真正做到了共同進步。人文生態是建立在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上的藝術生存環境,一個地方流傳何種音樂文化都是由當地的實際情況決定的。只有在恰當的條件下,才能夠形成合適的音樂文化形態,這一變化應該是潛移默化的,也是自然形成的。
從全國來看,江蘇地區的地域面積比較小,因此省內各文化區域在地理上是緊密相連的,雖然其在文化風格上有一定的不同,但各區域之間不斷交流,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揚州彈詞音樂就是吸收了昆曲的精華發展而來的。無獨有偶,誕生于淮陽地區的淮陽戲也在傳到蘇州之后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如果說地理、氣候一定會對音樂文化區的形成產生影響,那么其他的藝術形式也能夠對音樂文化區產生不同的影響。江蘇不同音樂文化區的傳統音樂文化存在不同之處,主要是風格有所差異。各音樂文化區的音樂風格相對穩定,并且在空間上存在一定的相對性,這些因素間接影響了人們對音樂品種以及風格的選擇。可以看出,在文化傳播手段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采用相鄰地域的文化,這樣可以使文化融合更加便捷,同時也能夠使人們了解、學習相鄰地區的文化傳統,最終形成風格各異的音樂文化區。下面將以具體的音樂案例對音樂文化發展史進行分析。
地方志與區域音樂史發展問題分析
碎片化聚集,系統化呈現
在撰寫地方音樂著作時,作者應該具備一定的歷史意識,還要有自己獨特的理論視角。江南地區是一個總的地理概念,其人文底蘊十分濃厚,文化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要想充分地了解該地區的發展情況,就要從其音樂發展史入手。江南音樂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音樂的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充分體現著江南人民的精神風貌,將江南的美準確地表現了出來。江南音樂清雅秀麗,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史文獻中對江南音樂文化有著不同的記載,江南地區具有多變性的特點,要想充分地了解江南音樂史,還需要將區域發展與音樂文化相結合,就像一句名言所說的那樣:“藝術的起源,就是在文化起源的地方。”
區域化音樂史,學術化構建
進行學術化的構建對研究音樂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料能夠為著作的編寫提供幫助,在《江南音樂史》這部著作中,作者通過將歷史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方式,對音樂發展史進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從而找出了其中的內在聯系。該著作不僅是對江南地區音樂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音樂現象的描述,同時也對音樂表演方式、個體音樂實踐等進行了描述。音樂家們經常進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對各自音樂作品的特色進行討論與交流。在音樂考古過程中,學者發現了一些描寫江南音樂史的作品,其中既有正史記載,也有地方志等文獻資料,還有野史、筆記小說等內容。在出土的歷史文物中,還有很多關于音樂方面的文物,這些內容都能夠與史料充分結合,給作者帶來更多的靈感,開闊作者的視野,使其擁有更加全面的考察視角。圍繞江南地區音樂文化的發展進行敘述是《江南音樂史》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其從江南音樂的起源說起,梳理音樂起源方面的相關知識與內容,對江南地區的文物、民族音樂等進行仔細的分析,將民間音樂與音樂理論作為重點,從樂器、舞蹈等方面入手進行研究。江南地區也有很多戲種,還有宗教音樂等,在對江南音樂文化進行研究時,可以通過考察詩詞的方式進行,包括張志和的《漁歌子》、白居易的《憶江南》等,這些詩詞既能夠進行朗讀,也能夠進行演唱。將詩詞與音樂聯系起來,對江南藝術史和文化史研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史料的細化,活態的對接
從《江南音樂史》這部著作中能夠發現歷史傳統與音樂遺跡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應該被更多人了解,并且需要人們將它傳承下去。對音樂文化的討論離不開傳統音樂,因為傳統音樂契合大眾的審美。該書作者在深入調查了江南地區民間音樂的現狀之后,還對江蘇其他地區進行了研究,涉及很多音樂文物、民間藝人,將整體的社會群體的思想充分反映了出來,建立起了完善的學術理論體系。早在很多年前,作者就提出了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包括對音樂事件、音樂作品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深入地考察了歷史文獻,還采訪了很多江南地區的音樂傳承人,對江南音樂史的相關人物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見解。該書第一章就對遠古到先秦時期的音樂活動、樂器進行了說明,這也告訴我們江南地區音樂文化歷史悠久。第四章對宋代到元代江南地區的音樂家進行了介紹,還對他們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包括他們對江南音樂文化作出的貢獻。第六章不僅介紹了越劇、蘇劇的名家劇作,還收錄了錢小毛、高如興等民間藝術家的作品,作者既重視歷史,又能夠與現實相結合,從而以更廣闊的視野觀察江南音樂,從根本上揭示了音樂文化的發展規律,提高了江南音樂史相關研究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地方志與區域音樂發展史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音樂主要來自地方人民的生活實踐中,它是中國民間音樂發展的源泉,并以獨特的魅力屹立于中國民間藝術之林。要想充分了解一個地區的音樂發展史,就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研究。《江南音樂史》將江南地區的民歌、戲曲、樂器等融合起來,通過歷史文獻分析與活態傳承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江南音樂史研究的橫向與縱向發展,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成為開創性的江南區域音樂史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