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下,堅定文化自信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客觀要求。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文化的根基。針對當前黃河文化數字化傳承面臨的困境,可以通過提煉黃河文化元素,進行數字化轉譯;推進黃河文化多維度數字傳播,提高黃河文化影響力;建立黃河文化多模態展示交互系統,提升受眾體驗等手段來賡續黃河文脈,推動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黃河文化雄渾壯闊,源遠流長,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歷史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以及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歷程。在數字化時代,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弘揚黃河文化成為新的挑戰。數字化時代給黃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同時也使其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在數字化背景下,要想更好地保護和弘揚黃河文化,就必須不斷創新,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作用。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傳承黃河文化的價值意義
堅定文化自信的客觀要求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傳承黃河文化有利于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賡續黃河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只有深度發掘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才能領悟黃河文化的精髓,從而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驅動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領域。黃河文化作為重要的民族文化資產,在數字化時代下不僅應該被重視,還應被充分利用。數字化時代下,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融入黃河文化有利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而在文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黃河文化的各種元素也可以給文化產品注入鮮活的生命力,讓中國的文化產品更加多元。
黃河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從走向世界的角度來看,黃河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文化內涵滿足了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2023年聯合國水大會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黃河博物館選送的藝術作品在聯合國總部水大會系列活動中的主題攝影展與繪畫展中展出。在這次展覽中,黃河博物館選送的攝影作品《黃河水車》入選了攝影展中的“過去”單元。黃河水車是黃河沿岸古老的灌溉工具,也是黃河蘭州段特有的文化風景。黃河水車的應用解決了河岸高、水位低的問題,有力推動了黃河沿岸周邊農業的發展。借助全球水博物館聯盟這一國際性平臺,黃河水車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得以展現在全球人民面前,也使黃河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
塑造文化身份的內在訴求
數字化時代下的信息爆炸使得年輕人的文化消費不再僅包括傳統文化形式和傳統文化載體,更多的是通過數字化方式完成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在國際文化滲透加劇、多樣文化并存的背景下,要想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就需要有更全面、更系統的傳播方式。通過數字化途徑傳承黃河文化,更易于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實現黃河文化與年輕人之間的交流。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的帶動下,數字化傳播方式已經成為全新的黃河文化傳承形式,黃河文化傳承已然融入年輕人的生活中,如今,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黃河文化,而且也能在互動交流中實現對黃河文化的共同探索。
黃河文化在數字化傳承方面取得的成效
在數字化時代,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文化傳承成為主旋律。數字化技術可以將黃河文化傳遞到世界上的各個角落,使全世界的人們都感受到黃河文化的魅力。當下,黃河文化在數字化傳承方面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沉浸式數字博物館帶動黃河文化傳承
沉浸式數字博物館是一個互動性高、體驗感強的展示平臺,旨在通過多種數字手段為觀眾提供直觀、鮮活、感性的文化體驗。在黃河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沉浸式數字博物館的作用不容忽視。例如,山西博物院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了“大河上下·民族根魂”的黃河文化展覽。此展覽以全新的角度審視黃河脈絡,讓觀眾能夠在線上重走黃河之路。該展覽分為“一河萬里”“一河千年”“一河安瀾”三個單元,從地質變化、文明發展、人民生活三個不同的角度講述黃河故事,并闡釋了黃河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的原因。該黃河文化展覽的亮點在于能夠通過數字技術在線上重現黃河歷史脈絡,通過手繪的形式創作黃河水系地圖、黃河文化遺址、黃河建筑等,以貼近觀眾生活的形式展示了黃河文化,講述了黃河故事。
多感官交互裝置藝術讓黃河文化更加生動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創新。多感官交互裝置藝術是一種利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文化傳承的方式。通過多感官交互裝置藝術,可以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2022年《黃河文化大會》就充分運用了AR技術,實現了科技賦能,進一步強化了視覺互動效果。該節目利用AR技術營造沉浸式答題的氛圍,并提煉黃河文化元素,通過多感官交互形式呈現出全景式的黃河畫卷。《黃河文化大會》每一期節目都有來自全國的黃河文化愛好者進行四輪答題比拼,四輪答題環節均采用了AR技術,以現場空間化為基礎,提煉黃河文化元素,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營造良好的氛圍。
技術手段推動黃河文化教育普及
數字化技術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得文化的傳播模式發生了變化。相較于傳統的傳播手段,數字化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文化教育的普及率。在黃河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數字化技術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流媒體技術,通過在線課程,對黃河文化的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傳播。
新媒體平臺促進了黃河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以數字化技術傳承黃河文化,通過新媒體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黃河文化,促進黃河文化的傳播。新媒體平臺的受眾眾多,且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可以在一定情境中進行轉換。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黃河文化的傳播主體。此外,對黃河文化相關內容進行精心設計,有利于增強黃河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吸引力,構建多元化的傳播矩陣。
黃河文化數字化傳承面臨的困境
黃河文化的內涵有待進一步挖掘,數字化轉化質量不高
在黃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過程中需要注重保留黃河文化內涵的深刻性,提升黃河文化數字化建設的質量。在黃河文化的數字化轉化中,如果沒有深刻挖掘、把握黃河文化的內涵,黃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意義。例如,在對黃河文化進行數字化展示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深入了解黃河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與精神,將無法凸顯黃河文化的獨特性,受眾也很難感受到黃河文化的魅力。此外,在對黃河文化進行數字化轉化的過程中,信息量不足、展示方式單一、互動性較低等問題都會影響到黃河文化數字化轉化的質量。
黃河文化數字化展示的交互設計不科學,受眾體驗不佳
黃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但當前黃河文化數字化展示的交互設計不夠科學,與受眾的互動不合理,嚴重影響了受眾的體驗。比如,在對黃河文化進行數字化展示的過程中,制作方傾向于以靜態形式展示黃河文化,如以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示黃河文化,難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且受眾與黃河文化數字化展示的交互程度不高,體驗感不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黃河文化的二次傳播。
在對黃河文化進行數字化的過程中存在唯技術論的誤區
在數字化傳承過程中,很多文化工作者很容易走進唯技術論的誤區,過分強調技術手段和數字化管理,容易使人忽視人文因素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另外,對黃河文化數字化傳承目標、傳承策略等考慮不足,容易導致黃河文化數字化傳承走進唯技術論的誤區。例如,在黃河文化數字化傳承中經常出現將數字技術的運用視為“萬能鑰匙”的現象,從而忽視了黃河文化傳承中文化管理、傳播、創新的重要性。此外,數字化傳承在規劃和目標設定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常常缺乏詳細科學的戰略規劃,導致不同數字化傳承項目的命名、設計、呈現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黃河文化數字化的過程中需要對數字技術進行選擇、整合和優化,以便更好地傳承黃河文化。
數字化背景下傳承黃河文化的創新路徑
數字化技術在給黃河文化傳承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數字化背景下,要想實現對黃河文化的數字化轉化,提高黃河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提升受眾體驗,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提煉黃河文化元素,進行數字化轉譯
黃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需要對黃河文化進行數字化處理,以滿足數字傳播的需求。在此過程中,需要提煉黃河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進行數字化轉譯。提煉黃河文化元素可以從社會、歷史、自然等多方面入手。在社會方面,可以提取黃河文化中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元素,如奮斗、團結、包容等;在歷史方面,可以提取黃河文化中體現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元素,如古代政治、經濟等;在自然方面,可以提取黃河文化中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元素,如濱水村落、古老橋梁、崇山峻嶺等。
數字化轉譯是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數字化處理和轉換,以適應數字化傳承的要求。在數字化轉譯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精準轉化,并充分考慮數字技術的選擇和運用。如可以將黃河文化轉換為數字化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并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創新黃河文化的數字表現形式,讓黃河文化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推進黃河文化的多維度數字化傳播,提高黃河文化的影響力
數字化傳播是數字化傳承的一個重要方向。通過數字化媒體,可以將黃河文化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在數字化背景下,應通過多渠道實現對黃河文化的多維度數字化傳播,提高黃河文化的影響力,以更好地傳承黃河文化。數字化傳播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微博、微信、嗶哩嗶哩等,將黃河文化多維度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在推進數字化傳播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結合內容和形式,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的需求。
首先,注重內容創新。內容是數字化傳播的核心,在對黃河文化進行數字化傳播的過程中,應注重提升其生動性、可互動性和可感知性,以吸引更多受眾。例如,可以從文藝作品入手,打造黃河專屬的IP。詩詞《浪淘沙》《黃河行》、電影《大河奔流》《黃河飛渡》、音樂《黃河大合唱》《黃河萬古流》等都是與黃河有關的文藝作品。在對黃河文化進行數字化傳承的過程中,可以建立黃河文化IP,深度挖掘黃河文化,通過舊作新說的方式講述黃河故事,展現黃河文化背后的深刻底蘊。只有這樣,才能在數字時代將黃河文化更好地傳遞給大眾,更好地傳承黃河文化。
其次,注重形式創新。形式是數字化傳播的載體,需要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數字化傳播的形式多樣,包括圖片、音頻、視頻、電子書等,可以根據受眾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具體而言,可以在新媒體平臺積極創設與黃河文化有關的話題,組織黃河文化線上活動,開展與黃河文化相關的創作競賽,如“我與黃河的故事”“黃河文化在身邊”等,激發受眾傳播黃河文化的積極性。
建立黃河文化多模態展示交互系統,提升受眾體驗
數字化展示是數字化傳承的重要環節,數字化展示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受眾的體驗感。在數字化背景下,建立黃河文化多模態展示交互系統,可以提升受眾體驗,增強數字化傳承的效果。
首先,注重對數字技術的運用。數字技術是數字化展示的重要手段。在數字化傳承中,要注重對數字技術的運用和整合,從而提升數字化展示的效果。例如,在數字化展示黃河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借助VR、AR等技術,打造相應的場景,讓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
其次,注重多元化的展示形式。數字化展示應該具備多樣化的功能和展示方式,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數字化展示可以采用視頻、圖片等形式,讓受眾更好地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
最后,注重交互性和體驗性。數字化展示應該注重交互性和體驗性,例如在數字化展示黃河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增加游戲元素,讓受眾參與其中,從而增強數字化傳承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在數字化背景下創新黃河文化傳承路徑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過程。數字化傳承需要全面考慮傳統文化元素和數字化手段,在數字化展示、數字化傳播等方面進行創新,以更好地傳承黃河文化。只有通過數字化手段,將黃河文化傳承下去,才能讓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綻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