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與傳承漢語方言既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內在要求,也是延續絢麗多彩的中華文明的有效手段,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保護漢語方言這一珍貴的傳統文化。第一,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搶記方言材料,保存方言特點信息;第二,實施“雙語”政策,加強對漢語方言的保護;第三,以文藝作品為媒介和載體,充分展現漢語方言的獨特魅力;第四,將旅游與漢語方言深度融合,拓寬漢語方言的保護路徑。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廣普通話,各地也積極響應這一政策,在教學中全面使用普通話,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普通話的發展,但是也對各地方言的生存與發展造成了嚴重沖擊,越來越多的方言不斷萎縮甚至處于消亡的邊緣。中國要想融入國際發展體系中,實現現代化建設與發展,既要加強對普通話的推廣,也要重視對方言的保護。方言承載了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生活習慣,既具有較高的語言價值,又表現出較高的文化價值及交際價值。保護方言從本質上來講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舉措,所以要加強對方言的保護,著力為其在新時代生存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本文將目光聚焦于漢語方言,圍繞如何對漢語方言這一民族文化基因進行保護、利用及發展進行探討,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建議和方法,以期我國漢語方言能夠在新時代發展環境下熠熠生輝,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關于漢語方言的基本論述
方言可簡單地理解為“一方之言”,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語言,它是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及傳統的積淀,凝聚和反映了當地人民的思想意識、情感理念。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言”。粗略統計,我國漢語方言多達上百種,這些方言通過地方戲曲、說唱藝術、人際交往等方式不斷發展,在豐富地域文化、締造特色民族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普通話的全面推廣和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給漢語方言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很多方言已經處于消亡的邊緣。近年來,我國也一直強調“保護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有關部門需要積極探索各種途徑和方法保護方言,著力為漢語方言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盡量避免或者延緩方言的消亡。
漢語方言的保護策略
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搶記方言材料,保存方言特點信息
我國著名方言學者錢曾怡曾明確表示,語言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是在當今時代,很多漢語方言處于消亡邊緣,如果漢語方言的調研速度、記錄速度落后于漢語方言的消失速度,那么漢語語言就會面臨消亡的局面。所以,需要加強對方言材料的深度調查及全面搶記,盡可能地保存更多漢語方言的特點信息,扭轉漢語方言瀕危的局面,這是一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情。
第一,加強田野調查,獲取更多一手資料。對于語言工作者來講,田野調查是一種最常用的調查手段,他們前往街巷、地頭,與當地民眾進行深入交流,通過對當地民眾的日常用語、古典文獻、祠堂廟宇、古式建筑等進行觀察、分析以及記錄,凝練出更多關于漢語方言的信息并將其清晰、準確、完整地記錄下來,這既是對漢語方言的記錄與保管,也為人們認識和了解漢語方言提供了重要資料。
第二,數碼技術錄制,實現對漢語方言資料的永續保存。當前,科學技術日臻成熟,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得到了大力推廣和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也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在漢語方言面臨消亡威脅的今天,可以利用數碼技術對漢語方言進行錄制,以此實現對漢語方言的有效保護。200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漢語方言音庫CD》就是用數碼技術刻錄漢語方言的經典代表作,其中收錄了40種現代漢語方言的錄音,為人們了解漢語方言提供了重要渠道。田野調查和數碼技術錄制這兩種方式在保護及傳承漢語方言方面各有千秋。其中,田野調查的優勢在于其以文字的形式對相關信息進行記錄,操作便捷,不足主要表現為無法生動全面地再現漢語方言的原貌;數碼技術錄制的方法能夠記錄原汁原味的漢語方言,不過材料搜集難度大。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將兩種方法相結合,在田野調查時,若條件允許,可以一邊用文字記錄,一邊用數碼技術進行刻錄,進而保證材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實施“雙語”政策,加強對漢語方言的保護
語言處于持續的變化中,語言的演變與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同時也深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人們可以從自身做起,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延緩方言的消失,讓漢語方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進而實現對漢語方言的保護、傳承及弘揚。實施“雙語”政策是保護漢語方言的一個有效舉措。
表面上看,普通話的全面推廣與漢語方言的保護存在沖突,實則不然。政府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可以鼓勵各地民眾講漢語方言,以此達到普通話與漢語方言和諧共生的局面,這就是“雙語”政策。當前,為了有效塑造國家形象,我國各大主流媒體,特別是國家級媒體都以普通話為媒介傳遞和發布信息,在推廣普通話和宣傳中華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對于地方媒體而言,其在播報新聞、宣傳政策時,不必完全拘泥于普通話宣講的規定,可以靈活應用當地方言進行播報,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增強節目的特色性、區域性及親和性,這對保護和傳承當地方言具有重要意義,與我國當前大力倡導的保護漢語文化這一理念高度契合。
在這一方面,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推出的《拉呱》這一節目就做得非常出色。作為一檔民生新聞節目,其受眾主要是山東省內的人民群眾,該節目最大的特色是以山東方言為主要語言,實現新聞、文藝一體化,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和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來反映生活,表達百姓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的愿望和要求,受到了很多民眾的喜愛,很多人通過《拉呱》了解了山東方言,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有人認為,電視節目以方言的形式進行呈現,會對普通話的推廣產生不利影響,實則不然。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用方言進行交流和溝通,能夠更好地表達問題、交流情感,有利于推廣地方文化,提高地方文化的影響力,在保護和傳承方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推廣普通話與推廣漢語方言之間尋找到平衡點,促使兩項工作穩步有序地開展,既使漢語方言這一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也使普通話在更廣闊的地區內進行傳播和普及,從而實現雙贏。
以文藝作品為媒介和載體,充分釋放漢語方言的獨特魅力
語言與文化猶如一對孿生姐妹,兩者如影隨形,互不分離,地域方言與地域文化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提到漢語方言,人們的腦海中就會閃現出一些電視劇或者小品中的經典畫面,極富特色的方言不僅能夠令人耳目一新,還能傳播地域文化,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可見,電視劇、電影以及小品等文藝作品在展現漢語方言與呈現地域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人們了解漢語方言提供了重要渠道。在當今時代,文藝工作者應增強責任意識,積極承擔起保護漢語方言、傳播地域文化的重任。
首先,文藝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漢語方言可以為地域文化增光添彩,進而使民族文化得到豐富,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弘揚,也是對漢語方言的一種搶救和保護。文藝工作者要認識到在影視作品中加入漢語方言元素能夠帶給人們強烈的真實感和代入感,豐富劇情,同時更細膩地表現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能夠打破人物“臉譜化”的塑造模式,進而塑造出別具一格的人物形象,對藝術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文藝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搶救和保護漢語方言的重要性,要身體力行地通過各種方式保護漢語方言。
其次,以電視劇為載體展現漢語方言。電視劇特別是農村或者民族題材的電視劇往往會加入地道的方言,這樣既能增強電視劇的真實感,也可以拉近觀眾與劇中人物之間的距離,使電視劇更容易受到觀眾的喜愛和追捧,進而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獲得良好的收視效果。以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為例,該片是根據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路遙的同名小說《平凡的世界》改編的,主要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農家子弟孫少平、孫少安經歷了一系列事情最終成長的故事。這部電視劇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觀眾的熱切關注,并且獲得了很高的評分,這既與劇中細膩生動的故事情節有關,也與劇中高度還原的西北生活有關。劇中人物都操著一口地道的陜北話。方言元素與陜北鄉村環境、平民化的生活融為一體,凸顯了陜北地區的地域文化特征,使劇情更加真實。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演繹了20世紀70年代陜北農村的一系列生活故事,展示了陜北鄉村具有鮮明個性與獨特魅力的文化。可以說,陜北方言的運用令《平凡的世界》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制作電視劇等文藝作品時,不必盲目追求全員普通話,可以結合故事背景、人物出身選取合適的方言,這樣往往更容易獲得良好的播出效果,同時也有助于人們了解方言文化,進而保護漢語方言。
最后,以小品或者脫口秀為媒介釋放漢語方言的魅力。不論是詼諧幽默的小品,還是滑稽輕松的脫口秀,都是傳播語言和文化的重要渠道。一直以來,以趙麗蓉、趙本山等為代表的藝術家通過一個個經典的小品為人們帶來了歡聲笑語,也讓更多人了解了多樣的漢語方言。比如,趙麗蓉的很多經典臺詞即使在今天也依然讓人印象深刻,比如“我練你奶奶個轉嘴兒!我要是在你這兒要是畢了業,那我就成綁票兒的”“探戈兒,就是趟著走”等,這些經典的臺詞在給人們帶來歡聲笑語的同時,也促進了方言文化的傳播。所以,在保護漢語方言的過程中,文藝工作者要善于通過小品、脫口秀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進行表達,促使老百姓在收獲歡樂的同時加深對方言文化的理解,繼而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思想理念、文化習俗,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的地大物博以及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旅游與漢語方言深度融合,拓寬漢語方言保護路徑
當今,文旅融合發展勢頭愈發強勁,一方面,文旅融合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文旅融合能夠通過旅游增加人們對地域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對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發展環境下,面對瀕危的漢語方言,有關主體要加快搶救步伐,將漢語方言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以旅游為載體傳播和弘揚漢語方言及其蘊含的文化,以漢語方言提高旅游項目的吸引力,以實現雙贏。
旅游行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單純地依靠秀美的風光、宜人的景色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以當地特色文化為基礎,提高旅游項目的吸引力,促使旅游業在豐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迸發出強勁的活力。方言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方言與一個地區的特色景觀、特色商品、特色文化、特色風俗等共同構成了這一地區的獨特體系,適當運用方言,能夠借助方言的獨特韻味給游客帶來新奇感,并讓這種新奇感貫穿整個旅程,讓旅游地更具特色。當前,隨著微電影、短視頻、直播等的興起,方言在旅游營銷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重慶、西安、成都、貴陽等網紅旅游城市之所以能快速興起,與這些地方的特色方言在營銷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是密不可分的,純正的方言配上地道的風味風情,成了“爆點”。一般來講,方言視頻、方言節目更能增強本地民眾的認同感,更有利于抓住本地市場。所以,我國各地的旅游景點可以嘗試通過利用方言提高旅游項目的儀式感,提升人們對旅游目的地的認同感,同時依托方言設計開發特色旅游商品,也可以在景區中適當運用方言營造特色場景。整體來講,方言的深度融入可以使旅游產品擁有自我造血能力,有利于實現方言文化的代際傳承。
綜上所述,不論是普通話還是漢語方言,都凝聚了人們的思想理念、知識經驗,是人類在交往交流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也是人類的精神文化家園。在各國文化融合發展的今天,我國一方面要加強推廣普通話,另一方面也要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漢語方言,進而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在日常溝通中用方言進行表達,在正式場合則推廣普通話,促使普通話與漢語方言實現并軌發展,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