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豐富,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群眾文化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打造生態秀美鄉村、提升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鄉村振興戰略中群眾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就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更好地發展提出相應的策略,為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互動性、開放性、日常性、共享性,與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在潛移默化中可以提高著民眾的文化修養,陶冶民眾的情操,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價值和作用
群眾文化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產業興旺
要想助推鄉村振興,發揮文化賦能作用,就要因地制宜發展文化產業。每個地方的文化資源都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根據各地現狀大力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例如在生態秀美的鄉村,打造鄉村文化旅游品牌,開發適合大眾康養、休閑、體驗的文旅產品,推動創意設計、演出等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從當前實際來看,傳統的節慶活動、地方民俗文化的發展已經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的新亮點。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文化產業。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農村經濟形態的多元化發展,成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群眾文化推動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打造生態秀美鄉村
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首先,鄉村建設應注重建設質量,關注生態環境,在注重保護原生態,保持鄉村原貌,因地制宜做好鄉村振興規劃的同時,不斷在細節上下功夫,打造具有鄉土特色和田園風格的美麗鄉村。只有好的生態環境,才能讓居住的人感到舒適。其次,發揮村民參與村務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村民是農村的主人,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主體。只有讓村民真正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鄉村環境問題的發生。最后,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宣傳綠色生態觀念,增強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這既能讓鄉村環境美起來,又能提升鄉村生活品位和群眾幸福指數。
群眾文化推動時代風尚,提升鄉風文明
提升鄉風文明,群眾參與是基礎。利用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宣傳方式,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通過建章立制、宣傳教育、培育選樹,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文明新風,推進移風易俗,提高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良好社會風氣。例如,通過創建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推出基層凡人善舉、“草根英雄”等,引導群眾學習先進模范,樹立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塑造文明新風。
群眾文化促進宣傳教育,全面推進鄉村有效治理
最基層的社會單元是鄉村。眾所周知,農村工作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比如如何更好地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問題。從當前形勢來看,如何有效推進鄉村治理是關鍵。首先,促使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其次,匯聚鄉村老黨員、老干部、復轉軍人、經濟文化能人、道德模范、教育科研人員等賢能之才,發揮他們在群眾中的威望和社會影響力,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最后,完善村規民約,厚植法治文化,創造性地將優秀傳統文化運用到基層治理中,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氛圍。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有針對性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
群眾文化凝心鑄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鄉村文化振興在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靈魂。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和根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只有加強鄉村文化的振興,才能幫助農民樹立發展信心、振奮精神、生發激情,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以文化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同時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摒棄陳規陋習,鼓勵村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鄉村建設之中,用村民的智慧和行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目前鄉村振興戰略中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而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首先必須完善基礎設施。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并沒有跟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比如部分山區互聯網絡的搭建還不到位,農村群眾文化生活質量并沒有得到提高。另外,部分鄉村的農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為老人兒童,導致鄉村文化失去了活力。目前村民的主要文化生活方式已經不符合當下群眾文化活動多元化的特點。
缺乏相應的工作經費
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支撐。當前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一方面,工作經費不足是主要的制約因素,來自國家的財政資助不多,民間資本投入又太少,資金來源方式單一,影響了工作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導致文化活動場地建設等都難以滿足群眾的需求。
缺乏專業化的鄉村文化人才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鄉村文化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農村的文化服務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但是目前來看,大部分愿意留在農村發展的文化人才都存在專業不對口或者年齡較大的問題,缺乏創新精神。還有部分農村地區的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認知水平較低,比較排斥新興事物,這也影響了鄉村文化價值的發揮。
農村群眾文化氛圍缺失
當前農村群眾文化發展不平衡,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不多,難以滿足不同群眾的需求,農村人口在不斷減少,中老年群眾思想保守,而“80后”“90后”“00后”向往城市生活,加上對鄉村的民俗傳統文化了解不深,參與度不高,在無形中形成了難以逾越的文化鴻溝;加上基層鄉鎮政府重視不夠,導致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力量被嚴重削弱,鄉村文化資源與社會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也不大。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專業化人才的欠缺,像古民居、古建筑之類的傳統村落無法得到及時的保護與修繕,大量的傳統文化資源逐漸流失,還有部分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服務保障不及時,管理機制也不夠健全完善,導致現階段公共文化服務陷入尷尬局面。
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發展策略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農村群眾文化設施
抓好群眾文化的陣地建設,創新拓展厚植優秀傳統文化載體是當前的工作重點。首先,政府部門要有效做好引導工作,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短期和長期規劃,結合當地實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其次,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在政府投入占據主導地位的同時,積極引進民間資本,倡導多元化投資,建好用好管好現有的如鄉村大禮堂、鄉村大舞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文化陣地,使它們真正成為村民的精神家園。最后,加大在群眾中的宣傳力度,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及個人積極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有條件的可以建立個人圖書館,還可以成立民間文化社團等,大力鼓勵民間文化產業和群眾文化活動齊頭并進發展。
彰顯特色,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
首先,突出鄉村文化厚重“基色”。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的內在特質,依托地域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宣傳教育、創意轉化、科技提升等形式,打造具有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品牌,盤活鄉村文化,引領鄉村新風尚。例如,可以發揮紅色資源的引擎作用,讓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其次,突出鄉村文化的時代“特色”。尊重農村民間文化,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大做強地方特色優秀文化,開展文化故事收集整理工作,如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史料、建立鄉村文化檔案、開展地方性特色文化大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展覽展示等,提高地方性傳統文化的知名度、輻射度和美譽度,推動地方文旅事業穩步發展。最后,挖掘典型文化活動“本色”。利用如賞花節、燈謎節、采摘節、農產品展示會、農民豐收節等節會活動,結合送文化下鄉、組織文化工作(志愿)者開展專題文藝宣傳等,幫助村民更好地理解當前政策與形勢,轉變思想觀念,有效推動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注重培養,努力提高群眾的綜合文化技能與素養
第一,打造一支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是進一步推動群眾文化工作的迫切需求。鄉村地區基層文藝骨干是文化建設的基礎支撐,一方面應該大力培育鄉村地區的專業文化人才,另一方面通過樹立榜樣,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并為其組織相應的群眾文化藝術培訓,提升廣大民眾的綜合文化技能與素養。
第二,地方政府應以抓好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為重心,采取符合鄉村地區特點、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進行線下宣傳培訓的同時,培育壯大線上演播、數字藝術、數字娛樂、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用接地氣的語言,講述農民群眾身邊故事,搭建農民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公共服務平臺,在提高群眾認知度的同時,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提升農村居民的參與度。
明確鄉村文化主題,重構“鄉愁”,構建多元鄉村文化體系
鄉村文化建設要明確主題,讓更多的村民自發地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充分發揮主人翁的作用,積極對本地的民間文化展開研究,并形成一定的影響力;積極開展公益文化活動,讓村民在“自己演、演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主性、自信心、自豪感;完善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鄉村文化志愿者和文化能人辦好“文化大院”,讓鄉村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以農村、農民、農業為主線;充分發揮鄉賢和文化專業人才的作用,在鄉村普遍推行村民自治體系,做好“鄉賢文化+鄉村治理”的文章,如大力推行桐城“六尺巷工作法”。還可以把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打造一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特色鄉鎮、特色村等。持續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借助“互聯網+”,把優秀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推動鄉村文化的創新發展,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為鄉村振興賦能增色。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群眾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深入,逐漸成為當前文化發展體系的核心,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因此,相關部門應聯合起來,從鄉村實際出發,深入田間地頭,貼近廣大群眾,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方式方法,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