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敝匾暦俏镔|文化遺產、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造性轉化,以及鄉村產業發展尤為重要,有利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不僅可以帶動當地居民就業,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同時還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轉化,促進鄉村振興。
基本概況
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發源于廣西平南縣平南街道烏江村,現盛行于廣西平南縣上渡街道雅埠村等地,覆蓋面廣,傳承度高,在2008年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傳承三利小刀鍛制工藝的主要有平南縣中燕刀具廠、平南縣輕子小刀廠、平南縣華鋒刀具廠等,當地小刀生產企業含家庭作坊共30多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0多家。截至2022年5月,上渡街道小刀產業年產值約8000萬元,產量約2500萬把。目前平南刀具產業已成為平南縣上渡街道四大特色產業之一。
現實境遇
發源優勢
深厚的歷史背景
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可追溯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相傳當時上渡鎮雅埠村、鹿鳳村一帶的鄭氏村民以生產小刀為生。1851年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陳開、李文茂在潯州府府治所在地桂平建大成國。大成國農民軍武裝的部分槍支、大刀就是在這里制造的,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以此為發源地。據平南縣志記載,清光緒年間,有一綽號為大泡黃的人(原籍桂平縣馬皮鄉灌水村人),遷到平南謀生,在城門口擺了一個修理的地攤,他有兩個兒子,黃三利排大,其性情孤僻,但悟性極高,能解決很多難題。他打制的小刀鋒利耐用,遠近聞名,后開設了“黃三利”招牌小鋪子。就這樣,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流傳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為相關產業發展奠定了歷史基礎。
清晰的發展軌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平南組成了上渡小刀生產合作社。1956年,成立平南縣小刀廠,據平南縣志記載,該廠廠址設在平南烏江村,屬縣二輕企業,主要產品為三利小刀,初期的54名工人是雅埠村的村民,刀具全靠手工鍛制。1976年,該廠正式注冊了“三利”商標。1977年,該廠由于各項經濟指標完成良好,小刀產量達123.5萬把,被自治區政府命名為“大慶式”先進企業。平南三利小刀的生產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了鼎盛,已成為廣西刀具行業的佼佼者。
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在經歷了幾波發展浪潮后,三利小刀產業發展受限,企業經營也逐年慘淡。當時平南小刀廠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師傅紛紛自立門戶,開辦刀具生產企業,目前有大小工廠及家庭作坊等共30多家,刀具制作在當地形成了統一的產業模式,三利小刀鍛制工藝得到了創造性轉化,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精細的鍛制工藝
獨創的淬火技藝是三利小刀鍛制工藝的精華所在,傳統手工鍛制過程有三十道工序,現代半機械化鍛制過程也有十三四道工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是選料,民國時期三利小刀鍛制用的是日本進口的竹節鋼。二是剪料,把竹節鋼剪成與刀肉長度一樣的長方形鋼料。三是鑲鋼鍛打,三利小刀鍛制一改用生鐵鍛打小刀的常規,選用日本產的三節鋼鑲嵌在熟鐵上作刀刃,用風箱、火爐把用熟鐵制成的刀肉與剪好的三節鋼刀刃鑲嵌在一起,鍛打成整個刀肉刀刃部分。四是淬火,也稱回火,把鍛打成形的小刀鋼料焙爐處理,大概需要三個小時。這也是三利小刀制作工序中的獨門秘訣,對淬火火候的掌握要求非常高,全憑制作者的個人經驗,溫度太高,刀刃和刀肉會融化在一起;溫度太低,刀刃與刀肉又嵌得不夠穩固。五是精銼,把經過回火的小刀鋼料鏟薄、鏟亮,形成刀刃、刀背。六是蘸火(熱處理),將杉木灰和鹽水、黃泥水拌勻涂在小刀上,再放在固定箱里進行烘焙,大概需要1個小時。七是蘸油,一般是蘸花生油,把經過蘸火的小刀鋼料慢慢蘸到油里,蘸過油的鋼料較韌,不易斷裂,蘸水的話鋼料會變脆,容易斷裂;并且蘸油非常講究,一般是刀口刀刃部分先蘸,然后才能把小刀的整個刀片蘸進油里。八是安裝,將經過蘸油的小刀刀刃部分安裝到已制作好的刀柄上。九是打磨,將安裝成形的小刀在青磚上進行粗磨,然后用油石(也叫滑石)進行細磨。
發展劣勢
扶持政策欠缺
目前政府對平南三利小刀產業的政策扶持主要為提供少許申報經費和辦公經費。同時,平南縣上渡街道辦還建立了扶貧車間,發動村民共同參與到刀具生產中,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還為平南縣刀具行業協會免費提供展館和辦公室。政府在經費、場地上給予了平南三利小刀部分政策傾斜,但在刀具產業發展和規劃,以及三利小刀鍛制工藝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上,平南三利小刀產業更多依賴市場,缺少刀具生產的產業規劃、人才培養計劃,并未充分結合當地的行政規劃與經濟建設,引導帶動當地刀具產業發展,形成良好的產業環境和產業氛圍,也并未形成導向性、引領性的規劃和政策,而是依賴市場來進行優勝劣汰。
產業基礎薄弱
在生產規模上,目前平南三利小刀生產以微小型企業為主,刀具企業分散,各自經營,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在品牌建設上,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當地刀具企業有接近一半是做貼標套牌生產的,對自身品牌的建設并未形成系統的規劃與計劃。在產業環境上,當地企業都處于同一行業,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在刀具生產上,由于存在市場競爭,一些假冒偽劣產品出現在市場中,嚴重干擾了正品品牌的生產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刀具產業的發展。
品牌包裝滯后
當地刀具企業缺少自營品牌的建設意識,在產品品牌建設、品牌包裝方面沒有系統的設計規劃,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主要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多從事二次加工和半加工和套牌生產等。企業員工大部分為當地的村民,只有技術,缺少市場運作的相關知識,對市場的認知不足,缺乏傳承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只有打造出特色品牌,才能將地方特色文化推廣出去,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
推廣宣傳缺位
一是當地刀具產品的推廣和宣傳未能很好地融入旅游業發展中,品牌營銷與文化宣傳、旅游路線的設計未形成一個整體。二是缺少對現代網絡媒介的認識,未能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對通過淘寶、抖音等平臺進行各類新型營銷的方式認識有限,沒有完全掌握,目前刀具產品還是以傳統的實體營銷為主,在品牌推廣范圍和推廣對象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三是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和區域定位未能充分結合,旅游路線和特色產業未能充分結合,當地政府對特色產業的重視度不夠,地方發展規劃、發展定位和發展主題需要與特色產業掛鉤。
機遇與挑戰
第一,鄉村振興的政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當前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為傳承發展農村優秀文化,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第二,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動力。平南三利小刀產業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其發展已經成為當地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石,營造了濃郁的鄉村產業發展氛圍。
第三,數字化發展的新形勢。當前,數字化技術的高速發展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應利用抖音、淘寶等各種網絡平臺對產品進行宣傳推廣。
第四,電商發展對實體經濟的沖擊。網絡時代,隨著電商的崛起,消費者在消費時會對線上和線下產品的性能、種類、樣式和服務進行對比,這對實體經濟造成了一定沖擊。
對策建議
從動態氛圍到靜態氛圍,注重鄉村特色產業氛圍的營造
首先,動態產業氛圍的營造主要為展示開發三利小刀鍛制工藝的流程,將工藝流程從純手工轉變為半機械化,提高產品質量和品質,打造現代工業觀賞空間。比如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南三利小刀傳統手工藝動態演示館,規劃動態工廠車間游覽路線等。
其次,靜態產業氛圍的營造主要為規劃建設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歷史陳列館、平南三利小刀產品展覽館和平南三利小刀榮譽展示館等。
最后,開放小刀產業展示園,打造旅游紀念品、節日禮品等系列刀具套盒產品,實現“生產—游覽—銷售”一條龍服務,從而提高平南三利小刀特色產業知名度,建設集旅游、產業發展、非遺傳承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示范地,助力鄉村振興。
從整體品牌到個體品牌,注重對鄉村特色產品的包裝
鄉村特色產品是鄉村文化的載體,通過對鄉村文化的發掘和傳承,實現對鄉村文化的提煉和創造性轉化,傳承鄉村的“根”和“魂”,提高鄉村文化的對外吸引力及影響力?,F如今,平南小刀企業各自注冊品牌,較為分散。在整體品牌包裝上,其應結合當地實際,增加地域特色產業元素,將當地小刀產業整體品牌包裝統稱為“平南小刀”,以整體品牌營銷的方式,整合當地小刀產業資源,打造“平南小刀”整體品牌,充分利用平南縣刀具行業協會的力量,對當地各類刀具品牌進行資源整合,對其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建立統一品牌,以傳承與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為重心,保持產品的精工、綠色、淳樸、本真特征,注重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品質等。同時,注重扶持龍頭企業,將當地發展勢頭較好的刀具企業和擁有“三利牌”注冊商標的刀具企業設定為政府重點扶持的品牌企業,以點帶面,加強品牌創意設計和質量監督,打造整體品牌和龍頭品牌;結合當前數字網絡時代的發展,不斷加強產品創新,擴大市場,打造符合市場各層次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通過品牌設計、品牌包裝,賦予產品新的生命力,充分展示地方文化內涵,實現文化價值的轉換,推動鄉村振興。
從技術型人才到管理型人才,注重對各層次人才的培養
現如今,小刀企業以技術性工人居多,其知識水平有限,對市場認識不足,產品營銷還需要專業市場營銷團隊來完成。首先,要加強對管理人才的培養,管理人才具備企業運作管理的相關知識,能充分調動人力、生產資源,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其次,可以借助社會力量,充分引進市場營銷人才,發掘刀具產品多樣化的營銷渠道。最后,加強對技術性人才的深度培養,提高技術型人才對市場的認知深度,使其充分了解當前形勢下鄉村經濟的發展特點,把握刀具產品設計的核心理念,打造出滿足社會各層次人群需求且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從全面宣傳到特色宣傳,注重創新鄉村特色文化的宣傳方法
鄉村產業是鄉村文化的載體,對鄉村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就是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展示。通過發展鄉村產業,積極推動鄉村文化建設,將鄉村文化充分融入鄉村特色產業、特色產品中,實現文旅融合,達到宣傳推廣的目的。一是建立全面宣傳口徑,對整體品牌進行推廣宣傳,加強民眾對鄉村產業的認知,做到提到平南,人們就能想到“平南小刀”。圍繞平南小刀精工、綠色、實用等特點進行宣傳,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刀產品,通過展覽、交流、廣告等形式,推廣平南小刀品牌。二是打造宣傳平臺,通過廣告牌、路牌、電視廣告等方式對龍頭企業進行重點宣傳,提升其知名度。三是拓寬網絡宣傳渠道。運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達到營銷的目的。對刀具產品進行包裝,設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情節,制作能夠吸引公眾的短視頻廣告,并在網絡平臺播放,達到宣傳和推廣的目的。四是結合鄉村特色,打造特色產業村,實現文旅融合。如將廣西刀具生產基地平南縣上渡街道雅埠村打造成集刀具生產、產品展示、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特色產業村。還可以打造歷史文化品牌節目,設計多元化的文創產品,比如小刀模型鑰匙扣、手機鏈、書簽、卡通玩具等,提高鄉村旅游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讓游客在互動、游覽中了解三利小刀鍛制工藝發展的歷史,加強平南小刀的營銷,多方位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平南三利小刀鍛制工藝是傳承歷史較久、發展脈絡較清、傳承技藝較為扎實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工藝流程具有復雜性與特殊性,且發展基礎穩定,更容易帶動鄉村文化和鄉村經濟的發展,在鄉村振興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有利于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