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對現代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群眾文化是人類文明、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發展以及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發展都需要在尊重群眾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以確保整體的文化建設工作能夠得到充分落實,保證在打牢基礎的前提下,持續推進文化建設工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提供可靠助力。現以“解析群眾文化的科學研究與文化價值”為研究對象,具體從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體現、文化價值表現等角度出發,深入解讀現代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利與弊,從持續改進、不斷完善等角度出發,提出在對群眾文化工作予以高度重視的同時,還需堅持深化文化價值體現,促使其不斷為現代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提供可靠支撐力量,以此群策群力,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
現代文化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從時代、社會以及群眾基礎等多角度出發,深入研究文化產業發展對各方的影響,以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促進時代文明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持續發展等為前提,對文化產業結構進行具體調整、改進。由此推斷,群眾文化發展應從群眾文化研究、價值體現等角度出發,深入解讀群眾文化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群眾文化在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以及時代文明發展中的作用,在保證群眾文化工作積極開展的同時,使其切實助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文化價值,如持續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群眾凝聚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發展等,充分彰顯現代群眾文化的先進性、文明性,為社會發展提供可靠助力。
群眾文化的價值體現
群眾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社會功能、時代發展等方面。
社會功能
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持續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在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增進群眾間的感情,增強群眾的凝聚力,對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群眾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對社會文化的傳承、傳播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等都具有明顯的支撐、促進作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群眾文化對社會文化、文化產業等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意義。群眾作為社會的基礎,群眾文化影響著社會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同樣,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群眾文化持續影響著文化產業精神內涵和核心的發展。
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的另一層價值體現在文化符號、文化建設以及文化發展等方面。我國各地區群眾基礎不同,民族特色顯著,文化作為一種民族符號,彰顯著各民族的個性,使中華文化具有豐富性的特點。且群眾是社會的基礎,群眾文化建設是持續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動力,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以東三省為例,東北地區的文化融合性特征十分顯著,漢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民族融合發展,但各民族仍保留了明顯的特色,通過面部輪廓特征、服飾特征以及口音等就能有效分辨。而這也是促進東北地區發展的文化源泉,在各民族融通的基礎上,堅持個性化發展,給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
群眾文化的科學研究方法及建設路徑
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需要從專業的研究角度出發,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嚴格落實各項改革創新工作,確保群眾文化得以全面發展,為社會文化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助力。
結合傳統文化發展進行研究
之所以強調結合傳統文化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是因為群眾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文化屬于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基礎,群眾文化的研究與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環境的影響,需要充分結合傳統文化底蘊,對現代群眾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確保在根基穩定的基礎上,促使群眾文化研究工作充分開展。
具體研究過程可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探究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的體現,將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充分結合起來,以民俗傳統奠定群眾文化發展底色,將各個歷史時期民俗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繪制民俗文化圖鑒,將其與現代群眾文化進行對比,挖掘群眾文化的發展潛力,以此為群眾文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群眾文化對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社會心理以及審美理念等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應持續加強群眾文化研究,促進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不斷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為群眾文化發展提供更為可靠的助力。
結合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研究
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群眾文化對其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顧名思義,文化產業是以文化內容為基礎發展相關經濟的一種產業形式,該產業形式依賴文化內容,同時也受群眾文化的直接影響。在研究群眾文化影響力及其發展前景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需求等,深化對群眾文化的研究。
如手工藝品制造產業、文創產業以及與曲藝、舞蹈等相關的產業等,都屬于文化產業范疇,而這些產業又都與群眾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在具體研究群眾文化的內容、影響以及前景時,需要充分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如影視、曲藝等產業的發展與群眾的審美取向、倫理觀念等有著直接的聯系,群眾能否理解影視、曲藝作品中體現出的“文化”特質,對其予以充分肯定、認可,是決定影視、曲藝產業能否繼續發展的關鍵。以港臺影視劇發展為例,近年來,相較于內地劇,港臺劇的發展呈明顯下滑趨勢,很大一個原因是人們普遍熟悉了港臺劇的“套路”,且近些年內地劇不論從制作班底來看還是從演員素質、作品內涵等眾多方面來看,均有明顯提升,寫實、現象級的內容逐漸增多,貼近群眾的日常生活,使群眾容易理解,與此同時,其也在不斷尋求創新、突破。港臺劇則表現出創新性不足、文化特質缺失等不足,導致其受眾范圍縮小。如此一來,大陸劇逐漸擁有了更堅實的群眾基礎,其發展呈現出蓬勃態勢。
隨著影視、曲藝作品等越來越受歡迎,其對群眾文化理念、思想認識的影響也在逐步加深,如群眾普遍通過影視、曲藝作品等了解和學習更多自己認知范疇以外的內容,不斷開闊視野,其對群眾思想開化程度及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直接影響。可以說,文化產業與群眾文化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研究群眾文化發展的影響時,應將其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分析。
依托社區群眾文化活動拓寬宣傳渠道
群眾文化的展現主要依托社區群眾文化活動等形式,在深入研究群眾文化,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時,同樣可以借助社區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宣傳,使群眾文化的內容更具形態基礎,進一步促進群眾文化發展。且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形式豐富,有利于激發群眾的參與興趣,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文化宣傳、教育工作的落實。
例如,社區根據不同年齡、職業、文化水平居民的興趣愛好和精神文化需求組織開展手工藝品制作、兒童畫展、消防安全知識學習等活動,并持續優化各類文化相關活動,能夠在滿足基層群眾生活、休閑娛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對其進行文化熏陶,促進社區居民整體素質水平的提升,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持續推動社會發展。
依托地域特點開展創意活動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群眾文化各具特色,如云南、貴州、廣西、湖南等地區的少數民族眾多,當地的群眾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云貴地區生活著苗族、傣族、彝族以及仡佬族等少數民族,雖然經過千年的融合發展,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習慣逐步趨同,但少數民族人民身上幾乎都有獨屬于該民族的文化特質。如苗族人能歌善舞,多信奉原始宗教,有著祭祖迎新的傳統;彝族人崇尚火,火是其民族之魂;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其傍水而居,愛水,敬水。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質不同,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需要依托地區民族特色,并不斷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創新,促進地區群眾文化發展,保證群眾文化的豐富性,促使其更具發展活力。
例如,在云貴地區不同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可以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創意活動,如圍繞苗族的苗年(農耕文化)、彝族的火把節(火文化)、傣族的潑水節(水文化)等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加強民眾之間的交流溝通,增強地區群眾的團結,共同助力地區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體現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結合時代特點,創新文化建設形式
群眾文化與時代發展不可分割,縱觀歷史,各個時期群眾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當代群眾文化建設、發展,同樣需要體現時代特征,在秉持傳統禮、義、仁、智、信等思想原則的基礎上,還需體現出顯著的平等、自由以及開放等特點。各地區文化館、群眾文化中心、科技展覽館等應結合當前時代發展的特點,對相應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創新,進一步促進群眾文化意識的覺醒,及其思想文化開放程度的提升。
著眼于文化服務,轉變工作態度
基層文化館作為促進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陣地,其內部工作人員應該積極轉變服務態度,充分建立起自己與文化服務工作及群眾文化需求之間的聯系,為群眾文化服務工作提供可靠的思想助力。在充分認識到文化服務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結合“服務”思想,群策群力,共同推進群眾文化工作,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為充足的保障。
為保證基層文化館對群眾文化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文化館工作人員應從“服務”的角度出發,明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以政府買單、群眾消費為根本理念,文化服務工作落實得越到位,群眾文化建設的價值也就越高,這對增強群眾與政府之間的聯系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進意義,同時也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和群眾文化的發展。因此,基層文化館工作人員還需在深入認識、高度重視文化服務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高效率,高質量地落實文化服務工作。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以群眾為核心,以群眾文化為基礎,持續開展基層文化建設等工作。借助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對基層群眾進行時代化、社會化以及文明化的引導教育,在提升國民綜合素質水平的基礎上,借助群眾文化活動,深化落實國民教育、國民精神文明提升等工作,促使以群眾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有的放矢,得以切實推進,助力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具體應從群眾文化的價值研究出發,結合時代發展特點、社會需求以及當前群眾文化的特點等,堅持以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為動力,依托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地區創意活動等,著眼于文化服務質量提升,切實為基層群眾提供可靠的文化活動保障服務,以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重視落實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為國家發展奠定群眾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