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CT技術的發展,數據和信息無處不在,復雜的網絡世界承載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數據信息,包括出行、購物、社交、娛樂、醫療、教育等信息要素。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全面線上化、數字化。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也促使人們的生活有了更加多元的選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愿意運用數字化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因此,數字化的旅行方式就變成了新時代人們在學習工作之余的選擇之一,也逐漸變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數字社區的建立方便了旅行中的人們,也為旅游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助推劑。但數字社區的建立并沒有完全普及,尤其是在西部地區,數字社區的建設進程相對緩慢。地處新疆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河谷地區水資源十分豐富,被稱為“中亞濕島”,其自然景觀優美,旅游資源豐富,但其數字社區的建立僅存在于少數居民區的數字化建立上,在游客會使用到的公共區域還是空白。伊犁河谷地區地處我國西北,其交通與平原地區相比較為落后,游客大都需要以自駕游的方式進行游覽。伊犁河谷地區的景點分布零散,使得對其不熟悉的游客經常找不到方向,繼而錯過很多優美的風景。這種點狀化的景點分布極大地影響了伊犁河谷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使得各景點不能有效聯動,伊犁河谷地區的全域旅游形態也無法有效達成。現通過打造高互動的數字旅游場景,在各景點附近建立方便游客游覽的數字社區,以期在傳統旅游娛、食、住、行、購的基礎上拓展出可以滿足新時代人們的數字化需求,建立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連接,從而構建伊犁河谷地區線上線下高效融合的旅游新型社區。
伊犁河谷地區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伊犁河谷地區各景點之間距離較遠
伊犁河谷地區地處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旅游景點相對其他地區而言較為豐富,知名的打卡景點有13個,分別是恰西森林公園、喀拉峻獵鷹臺、那拉提草原、夏塔古道、鞏乃斯河、吐爾根杏花溝、雪嶺云杉自然保護區、霍城薰衣草、昭蘇草原油菜花、果子溝大橋、獨庫公路喬爾瑪景觀、伊寧喀贊其、八卦城。但各景點之間距離較遠——最西邊的霍城薰衣草莊園到伊寧市的喀贊其景區需要1小時的車程,距離最東邊的景點那拉提旅游風景區319公里,駕車時長大約4小時。這些景點中間隔距離最遠的兩個景點的出行時長對于伊犁河谷地區的居民而言,選擇自駕游不失為一種比較理想的旅游方式,但也只能每次游覽一個景點,再多游覽一個景點就會涉及住宿等問題。對于旅行路線的規劃,13個景點本就讓人們難以取舍,若沒有數字化技術幫助游客規劃行程,旅行計劃將很難實施,伊犁河谷地區的旅游發展也將受到阻礙。
伊犁河谷地區旅游方式受地理因素的影響
伊犁河谷地區的13個主要景點中,除了伊寧市的喀贊其景點在市區,其他景點都在偏離市區的水域或山麓附近,所以前往伊犁河谷地區旅游的游客多以自駕游的方式進行,雖然有些游客有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但在浩瀚的伊犁山川湖泊和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經常有迷失方向的情況發生,此地的交通信號燈并不像市區的交通指示信號那樣密集,所以經常有旅行的車輛困在道路上,這不僅會影響其行程,也會影響游客的旅行心情。因此,根據游客的出行方式建立鏈接各個旅游景點的數字社區就非常重要。
伊犁河谷地區旅游數字社區建立策劃方案
根據以上伊犁河谷地區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伊犁河谷地區旅游數字社區的解決方案。
根據絲綢之路上的古老驛站建立旅游數字社區
新疆就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據研究,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可以總結為三大路線: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其中,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是指歐亞之間的一條陸路通道,新疆位處這條絲綢之路的中段。
兩漢時期,張騫和班超二人先后出使西域,也就是現在的新疆,開啟了這條絲綢之路。東漢以后,絲綢之路在新疆境內主要有北、中、南三條路線。絲路北道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穿河西走廊,出玉門關,沿天山北麓,經高昌(今吐魯番)、烏魯木齊、庫爾勒、疏勒(今喀什),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西行,抵地中海東岸至羅馬各地,這條7000公里長的北道是絲路主干線。后又延伸出新北道:出玉門關經伊吾(今哈密)、北庭(今吉木薩爾)、霍城、阿拉木圖至黑海沿岸。絲路中道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玉門關為起點,過高昌后轉向南,沿天山南麓行,經危須(今和碩)、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疏勒,翻蔥嶺(今帕米爾高原)至地中海。
其中,經過天山北麓的新北道絲路段會經過伊犁河谷地區,此地有多處古老驛站,為往來的商隊提供補給。地處伊犁河谷地區的13個景點也分布在古老的絲綢之路周圍。
寧夏中衛市新發現的四眼線裝古舊書籍——“石空寺堡至庫車程途”記載了沙漠綠洲絲路的全程驛站有105個,其中今寧夏境內驛站有11個,今甘肅境內驛站有50個,今新疆境內驛站有44個。這些古老的驛站記載了古絲綢之路商隊往來的歷史,是歷史文化的印記,也為現代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古驛站為基礎建立伊犁河谷地區的旅游數字社區可以滿足來往游客娛、食、住、行、購等方面的需求,是加速伊犁河谷地區旅游發展的有效途徑。
伊犁河谷地區是新疆中段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古絲綢之路給后人留下了無與倫比的名勝古跡和古文化景觀。現如今,這些景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往“打卡”。在新時代的數字化進程中,數字賦能伊犁河谷地區旅游發展,能夠有效連接古老的文明和現代的文化,讓伊犁河谷地區的13個主要景點發揮出最大的能量。數字社區可以反哺旅游,延展伊犁河谷地區文旅事業,促進伊犁河谷地區文旅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
根據經典旅游線路建立旅游數字社區
伊犁河谷地區水資源豐沛,美景如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共同發起的“新疆100個最美觀景拍攝點”榜單中,伊犁河谷地區占有13個景點。可以根據這13個景點建立伊犁河谷地區旅游數字社區,并把這條旅游線路策劃為伊犁河谷特色旅游線路,再根據游客的時間安排為游客提供最佳旅游線路,使游客在自駕欣賞沿途風光的同時無憂旅行。
在數字社區中為游客提供伊犁河谷地區13個景點的地理六度信息(經度、緯度、海拔高度、最佳拍攝季節、最佳拍攝時間、最佳拍攝方向),為游客提供并展示伊犁河谷地區的更多“最美”,以便游客獲得更加智能化、科學化、藝術化的旅行,同時為攝影愛好者提供拍攝頂級風光照片的可能性。
通過建立13個景點數字社區,形成數字化的伊犁河谷地區旅游網絡,可以極大地方便游客在伊犁河谷地區各景點的住宿餐飲、加油、充電等,也能用數字化的方式為游客提供多種旅游方案,從而讓游客更好地享受旅行的美好瞬間。在建立數字社區時,可以在滿足游客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建立數字可視化的地圖和數字虛擬講解員作為游客的旅游向導,從而更好地幫助游客設計自助游方案,領略伊犁河谷地區全域旅游新圖景。
伊犁河谷地區旅游數字社區建立的基本模塊
數字化旅游線路規劃站
伊犁河谷旅游數字社區以全域旅游為視點,各個景點的數字社區數據共享,互通有無,能夠全面掌握伊犁河谷地區各景點的信息,包括游客的入住率、周邊游客流量、前往下一個景點所需的時間、道路擁堵情況,以及有無交通事故和道路維修等情況,可以方便游客掌握旅行的數據和信息,真正做到數字化旅游,從而用數字賦能伊犁河谷地區旅游發展。數字社區中的旅游線路規劃從頂層設計到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更新升級了伊犁河谷地區旅游發展系統,為伊犁河谷全域旅游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
隨著互聯網和新興技術的發展,新的娛樂生活方式產生,比如基于VR技術的“云旅游”。某研究論文顯示,通過VR技術與朋友一起看音樂會、玩游戲或“拜訪”世界其他地方,會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當前,游客也更傾向于用更時尚的方式“旅游”。有了VR技術,游客只需帶上VR頭盔,就可以看到伊犁河谷地區各景點的壯觀景象。
逐漸成熟的VR技術正在賦能旅游行業的各個方面。例如,“中國VR游”欄目,讓全世界的游客能夠在線游覽中國各地熱門景點,也讓中國眾多世界遺產、風景名勝和文化地標觸手可及。其中包括敦煌莫高窟、明十三陵等歷史古跡,以及上海外灘和北京798藝術區等具有現代特色的城市景點。VR技術正在幫助中國旅游實現在全球的推廣。
數字化的手段為在伊犁河谷地區旅行的游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這種帶上VR眼鏡旅游的方式無疑能夠讓游客形成一個線上旅行社群,從而增強伊犁河谷地區旅游在互聯網中的話題熱度,增加伊犁河谷地區各景點的知名度,繼而在增加用戶黏性的同時,吸引全世界游客領略伊犁風光。
數字化景觀搭建
數字社區內數字化景觀的搭建能夠讓游客有更直觀的旅游體驗。但還處于發展初期的數字旅游對文化的挖掘還不夠深,比較缺乏高質量內容,下一步需要不斷深挖文化內涵,專注內容打磨。在數字社區中搭建數字化景觀場景,并在場景中用視覺光影藝術打造新的視聽盛宴,是數字賦能文旅的絕佳方式。例如,日本北海道作為旅游圣地,除了多元化的生態環境外,北海道的土著居民愛努族更是讓這個地方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著名的光影藝術團隊Moment Factory便以阿寒湖為舞臺,創作了最新的光影藝術旅程,為游客提供了多媒體夜間漫步體驗,希望游客能夠跟隨景觀中文字的指引和守護神貓頭鷹一起拯救森林,這樣沉浸式的旅游參與感讓游客耳目一新。
生產高質量的內容需要講好故事,一個好的故事能夠賦予產品魅力,維持產品的生命力和活力。伊犁河谷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又有自然風光加持,在打造數字化景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伊犁河谷地區可以通過展示數字社區,依據當地風土人情打造獨特的IP故事,從而樹立旅游品牌,推動伊犁河谷地區旅游內容創新,優化游客體驗。
數字化文化展演
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境內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伊犁河谷則是這片土地滋養的綠洲,其中,伊犁河谷地區的那拉提旅游風景區就是依托被當地哈薩克族牧民稱為“母親河”的鞏乃斯河而形成的。
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造就了伊犁河谷地區的文化特色。例如,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族的一種比較古老的舞蹈,它來自哈薩克族民間傳說,即一位哈薩克族小伙子克服重重困難馴化一匹黑馬的故事。小伙子在馬上和馬下,用各種動作自豪而詼諧地表演了捕捉和馴化黑馬的整個過程。由此,以騎馬為題材的舞蹈便在哈薩克族人民之間流傳。諸如此類的特色文化在新疆還有很多。例如,在非遺方面,“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于2008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藝術形式包括歌唱、舞蹈、民俗和古典音樂,具有內容、編排、音樂風格和樂器使用多樣性的特點。其演唱旋律和節奏變化多樣,既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群體表演。直至今日,木卡姆已然成為維吾爾族人民生活的見證。究其歷史,當代維吾爾木卡姆和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等“西域大曲”有著一定的承襲關系,它繼承了“西域大曲”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原生態形式,其內容和形式完美交融。維吾爾木卡姆既是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獨特見證,又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瑰寶。
豐富的地方傳統文化與數字化手段相融合會煥發新的生機。例如,2021年10月,由中國東方歌舞團出品的舞劇《只此青綠》就結合了數字化技術,讓觀者在欣賞舞劇的同時對傳統中國畫作品和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燈光設計為舞劇《只此青綠》呈現宋制美學的清新雅致與畫卷中亦實亦虛、詩意夢幻的青綠世界奠定了基礎,其用“無色而色始全”來鋪陳底色,將“墨色”化作“留白”,在景和演員之間打造了鏡子一般的光影,從而體現出了以少勝多、以無勝有、以簡勝繁的藝術追求。
與舞劇《只此青綠》類似成功的數字演繹還有很多。每兩年一次的烏鎮戲劇節中,戲劇的邊界被數字化手段拓寬,戲劇表演環境不再拘泥于舞臺,游客既是觀眾,也是戲中人。總之,數字演繹在數字社區中的發展空間很大,既可以利用數字化、多維度的手法帶給游客多元的視聽體驗,也可以增強游客的旅行參與度,讓伊犁河谷地區的特色文化潤物細無聲地留在游客的腦海之中。
技術的發展賦予了生活多元選擇。數字賦能伊犁河谷旅游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存的景點點狀化問題;在數字社區中建設數字化旅游線路規劃站,搭建數字化景觀,打造數字化文化展演,能夠充分展現伊犁河谷地區特色文化,保證旅游經濟發展的和諧性和持久性,從而促進伊犁河谷地區文旅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但是,旅游過程中的社區屬于公共領域,而游客和當地居民的邊界是我們在建立數字社區時需要重點討論的地方。希望數字社區的建立能夠讓伊犁河谷地區的居民和外地游客都能享受到最恰如其分、最優質的社區服務。
參考文獻
[1]魏翔.數字旅游——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新模式[J].旅游學刊,2022,37(04):10-11.
[2]牛耀紅.建構鄉村內生秩序的數字“社區公共領域”——一個西部鄉村的移動互聯網實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25(04):39-56+126-127.
[3]聶學東.對數字旅游、虛擬旅游及智慧旅游的辨析研究[J].經濟論壇,2013(02):107-110.
[4]齊妙青.淺析加快新疆數字旅游發展對策[J].中國產經,2020(0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