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繡的人文背景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不同的社會環境、地理條件、地域文化造就了不一樣的地域特色。
潮州位于廣東省東部沿海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歷史上的潮州不像今天這樣環境優美、交通發達、適宜居住。過去,潮州環境惡劣,是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高山較多,海上交通不便。戰亂年代,背靠山面向海的潮州吸引了大量移民,這些移民帶來的文化與當地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眾多具有潮州地方特色的手工藝產品,如潮繡、木雕、彩陶、剪紙、竹制品,獲得了海內外的一致好評。潮州人多地少,但潮州人在生意上敢于開拓,精打細算,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并將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被稱為“東方猶太人”。
潮繡的概念
潮繡是粵繡的重要分支,它和廣繡一起構成具有濃烈嶺南韻味的粵繡。粵繡起源于唐代,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潮繡主要分布在以潮州市為中心的澄海、潮安和汕頭等地區。
潮繡歷史概述
刺繡主要運用在物品的裝飾上,較多集中在服飾上,然后逐漸擴展到日常生活用品中,最后上升到對刺繡作品的欣賞。潮繡的發展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源于唐代
據學者考證,潮繡最早出現在唐朝。一些唐代出土的刺繡作品多用金線繡制,例如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五件絳紅羅地蹙金繡實物,包括袈裟、半臂、拜墊、案裙等物品。大英博物館和日本正倉院收藏的一些唐朝的刺繡作品,如唐代繡衣、繡袋等圖案中也發現了造型靈動的金銀線盤繡飛鳥和鴛鴦。這些物品上的圖案繡制與潮繡一直以來喜用金銀的刺繡技法十分相似。
盛于宋代
宋代是潮繡發展的關鍵時期,潮繡興盛于宋朝。宋代紡織業、制瓷業不斷發展,潮州因位于沿海地區而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被稱為“海濱皺魯”。饒宗頤《潮州志》記載了宋代潮州的一個場景:“兄能捕魚,妹能刺繡。富人欲犯之。不從,題詩于壁云:終日刺鴛鴦,懶把峨眉掃。且歸水云鄉,百年可偕老。化雙鴛鴦飛去。”雖然描述的是一個悲慘凄涼的故事,但也體現出當時婦女已經熟練掌握了刺繡技藝,還將刺繡上升到了藝術的境界。宋朝陳煒的《提湖平石壁》中提到的“繡屏”一詞就從側面證實了潮繡在當時的發展和應用。精于明代
明朝潮繡高度發達,當時就有民謠:“東門曬漁網,西門擺花規,南門削竹筷,北門梭腳腿。”還有《潮州府志》記載:“農家女不事耕耘,以針線互夸”。可見,當時大量的農家婦女在家從事刺繡工作,不用耕田種地。明代,潮繡的“立體墊高繡”風格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明代,官宦織繡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發展,官宦織繡局的發展也不斷推動著民間織繡的發展。
廣于清代
清朝,潮繡廣為流傳,受到了海內外的追捧。潮繡被大量運用到日常服飾、廳堂、佛廟、婚喪喜慶上,當時潮州府內繡莊就有20多家,從業人員多達幾千人。清代中后期,潮繡出口已經成為潮州商品出口中最大宗的生意,每家繡莊都有自己的特色刺繡品種。當時男子繡功高超者不在少數,這也是潮州刺繡的一大特色。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義舉辦的國際性的博覽會。潮繡在這次博覽會上大放異彩,多幅作品獲獎,參與此次展覽的作品是由二十四位男繡工繡制,被稱為“二十四刺繡狀元”。
定于民國
民國時期,潮繡逐漸定格為兩種繡種,一種是采用細小的絨絲線來繡制的“絨繡”,另一種是采用金銀線繡制的“金繡”,這兩種繡法的繡品色彩鮮艷奪目,針法也較為多變。民國時期,潮繡是潮州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潮州成為粵東地區以手工業為特色的經濟樞紐城市。民國時期,潮繡與抽紗的融合也是一次創新,潮州抽紗的誕生為潮州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據當時《潮州志》記載,繡制品的創新年銷售額自2千萬元至6千萬元左右。
潮繡的特色
潮繡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形成了鮮明的風格。遠觀畫面金碧輝煌,高貴富麗;近看凹凸有序,層次分明,這些顯著的特征使潮繡在眾多刺繡中極易分辨。潮州刺繡的發展鮮少受到各個時期文人畫或宮廷藝術的影響,也很少受到西洋藝術的沖擊,始終保持一種執著的態度和精神,不斷延續潮州地域的文化特色。
獨具特色的“立體墊高”工藝
聽到“潮繡”,首先出現在腦海中的一定是潮繡作品立體凸起的畫面。潮繡中如浮雕般的畫面是其特征之一。潮繡在漫長的演變中形成繡、釘、墊、貼、拼、綴六大技法。“立體墊高繡”的流程復雜又講究,在繡前要準備一些紙丁、棉花或棉絮之類的填充物,將這些填充物捏緊用針線扎實固定在繡繃上形成一定的高度,還可以在繡繃上縫一層歐根紗再往里面塞填充物,最后在上面進行覆蓋性繡制。繡制圖案帶有立體凸起的效果,增加了空間感和層次感。繡娘可以根據物體的需要和畫面的表現效果將立體墊高有順序地分為低、中、高等層次。
“金碧輝煌”的色彩特征
“金碧輝煌”的色彩運用是潮繡非常突出的藝術特征。潮繡作品大量運用金銀色,如龍、盆器、魚鱗、鳳凰、孔雀、花卉。潮繡色彩搭配往往選擇飽和度較高的顏色,形成富麗堂皇、金碧輝煌的效果。潮繡喜用金銀線,與唐朝時期的興佛之俗有著某種淵源。興佛之俗帶動了潮州用金線替代之前的繡線,金銀色的運用也賦予了潮繡重要意義。在佛教中佛經所譯七寶(七珍)都各自不同,金銀色一直在七寶中為“第一寶”,佛像、請回家的菩薩也要鍍上金色,佛教中很多裝飾物品也采用金色。金色具有健康長壽、旺財、辟邪的寓意,在物質世界里是不會被氧化的顏色,代表永恒不變。銀色有代表佛祖的光芒、祈求平安、健康長壽之意。
潮繡的現狀
潮繡始于唐朝,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2006年,潮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機械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都發生了改變。年輕人喜歡追求新潮的事物,而潮繡手工藝品耗費時間長、成本高,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習這項傳統手工藝,導致潮繡傳承面臨斷層的危機,潮繡的傳承和發展岌岌可危。
潮繡傳承人老齡化現象明顯
潮州以前是“家家擺繡框,戶戶有繡娘”,潮繡作品遍布家家戶戶,潮繡技藝人遍布潮州的大街小巷。但是如今潮繡已然失去以往的風采。據統計,潮州大約只有八家繡坊(創作機構或研究所),每一家的人數甚少,繡工的平均年齡在四十歲以上,主力軍年齡在六十歲以上。刺繡需要極大的耐心,完成一幅繡品花費的時間較長,對于年齡大的人而言非常不容易。如今潮繡市場不景氣、需求量少、工資待遇不高,付出和收獲難以成正比,導致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此外,快時尚消費模式下,傳統手工藝品無法在市場上立足,導致潮繡生產規模大大減小。
民眾缺少了解途徑
雖然國家很早就提出了要繼承與發展潮繡,但是潮州政府在宣傳潮繡方面主要面向潮州地區的個別院校、教育機構,在潮州以外的地區進行潮繡推廣宣傳主要使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大眾的傳閱度并不高,宣傳效果并不好。
缺少創新,無法與時俱進
潮繡的特色圖案中一些傳統題材偏多,如飛禽走獸、花鳥、龍鳳,絕大多數圖案都有吉祥如意、平安如意、圓圓滿滿的寓意。目前,大眾對圖案的喜愛趨向多元化和現代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的潮繡圖案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需要根據消費者的審美偏好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
潮繡傳承與發展問題的解決路徑
廣納傳承人,傳潮繡之魂
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校、企、政、社會、傳承人等多方力量保護潮繡,營造學習潮繡的氛圍,培養潮繡傳承人,喚醒潮繡的活力。學校應該建立潮繡育人體系,加強潮繡人才培養。針對潮繡的技藝特點逐步建立起分年齡段、分層次的教育模式;打造專業潮繡師資隊伍,加強潮繡師資人才儲備和隊伍建設,建立潮繡傳承長效機制。企業可以與學校緊密合作,探索“現代潮繡學徒制”模式,培養傳承人,通過“潮繡項目化”鼓勵學生學習潮繡。企業可以向社會、學校招納潮繡人才,進行潮繡相關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扶持學生就業創業。政府要對潮繡培訓機構提供大力支持和資金補助,同時鼓勵培訓機構向社會和學校招收學徒,大力宣傳與潮繡相關的文化、技藝、歷史等,增加人們對潮繡的了解,在多方面為潮繡傳承人提供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
科技助力非遺,打破潮繡傳播的阻礙
潮繡的保護和發展需要科技的助力,拓寬潮繡的傳播路徑。可以運用微信視頻號、微博、小紅書等自媒體平臺將潮繡呈現在大眾視野,運用VR技術打破距離限制,如建立數字博物館,為人們提供實景、立體的視覺感官體驗。可以搭建潮繡電子數據庫和數據著錄,將潮繡的文化、潮繡技藝等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對潮繡技藝的動態性、多效性、深度傳承和創新,運用現代科技促進潮繡走進人們的生活,形成新的潮繡文化形態和文化消費浪潮,為“國潮”“國風”提供充足的養分。
文化消費驅動潮繡傳播發展
文化消費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據2021年全國文化消費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居民文化休閑主要集中在文化熏陶和藝術體驗(56.3%)、文化場館參觀(47.4%)、群眾文化體驗(33.3)、觀影賞劇(26.3%)等方面。潮繡既是一種刺繡技藝,又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文化產品,潮繡的發展不應局限于工藝技法,還應從符合各年齡段消費者的審美,融合潮繡文化元素和創意元素著手,對潮繡傳統文化符號進行選擇、重組與創造。可以從潮繡文化資源層面進行創新,將潮繡與當代時尚理念融合;將潮繡產品創新轉化為文化理念的創新,將潮繡與當下生活、時尚、文化藝術相結合,形成潮繡發展的新業態。
自媒體短視頻加速潮繡傳播
潮繡傳承形成了“潮繡+旅游”“潮繡+文創”“潮繡+節慶”“潮繡+研學”“潮繡+民宿”“潮繡+景區”等傳播方式,為潮繡傳承注入了一定的動力。潮繡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地理環境中形成的,在當地人中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這種地域性也成為限制潮繡傳播的一個因素,導致其受眾范圍狹小。當下自媒體短視頻用戶數量巨大,《中國短視頻行業現狀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2-2029年)》顯示,2022年3月短視頻行業月活躍用戶規模達9.25億。短視頻平臺可以擴大傳播范圍、降低傳播成本、增強用戶黏性、激活非遺市場,“非遺+短視頻”的形式正在不斷擴大潮繡的傳播范圍,是打破潮繡地域困境的新路徑。
綜上所述,當前,潮繡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多種挑戰和機遇。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吸引更多感興趣的人研學潮繡,運用科技的力量助力潮繡傳承,深化其文化內涵,拓寬消費市場,還可以利用當下用戶活躍度高的自媒體平臺打破潮繡傳播的區域限制,讓更多人了解潮繡,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潮繡的魅力,在傳承中創新,促進潮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龍素玲.文化創意視角下潮繡的發展研究[J].天工,2022(11):26-27.
[2]張祥磊.傳承潮繡文化 開拓高校服裝設計課程新模式[J].藝術家,2020(06):74.
[3]黃清桃,羅鑫,高媛媛,等.潮州婚紗晚禮服產業的發展——婚紗與潮繡文化的結合[J].中國集體經濟,2020(24):29-30.
[4]黎玉華,李汶昱.潮繡的美學特征及文創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21(04):243-246.
[5]石奕栒.博物館專題展覽的構思與實施——以潮州市博物館藏清至當代潮繡作品展為例[J].客家文博,2021(02):53-57.
[6]吳萌瓊,邱水財.3D打印復原廣東潮繡制作場景的設計與制作[J].西部皮革,2021,43(14):35-36.
[7]文雅.潮繡繪——紅妝鳳顏[J].上海紡織科技,2021,49(10):110
[8]古老潮繡有多“潮”?[J].藝術品鑒,2021(3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