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修筑的規模浩大的軍事防御工程,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線性文化遺產。它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工作的階段性成果,歷代長城遺跡總長21196.18千米。中國歷代所修建的長城因其獨特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紤]到長城遺跡繁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僅要在長城本體的建設層面上進行,還需要進一步發掘長城所承載的歷史信息以及人文內涵,推動長城文化、長城精神的傳承。以長城文化帶為中心,對區域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搜集和整理,在文化保護和文化建設的前提下制定相應的文化線路。
長城藝術的概念
長城實際上分為兩條線路:明線是眾所周知的長城,暗線則是指具有人文、歷史、建筑等文化積淀的邊城文化脈絡。從一定意義上講,長城藝術是長城沿線各種社會形態的一種文化載體,其藝術形態多元化,與民俗、生活形態等因素相結合形成了一種較為完整的文化表現形態,并以不同的方式活躍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長城藝術是長城文化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文化中不可復制的文化資源。
長城作為中國古代一項宏大的軍事工程,間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邊城藝術是對長城沿線地區軍事體制下駐軍地區的藝術的總稱,是長城人文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是長城文化的典型代表。
邊城藝術既有建筑藝術,也有人文內涵。邊城藝術的內涵及外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其中,建筑藝術可劃分為城門、民宅、廟宇、官邸等類型?,F存的邊城建筑藝術中,以磚雕、木雕、石雕、壁畫等為代表,而剪紙、版畫、面塑、泥塑則是邊城人文藝術的代表,這些都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動寫照[1]。
圖1 木雕(圖片來源于網絡)
長城文化的延續依賴于一件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實物,而長城沿線分布的藝術形態則是長城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價值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平臺上得到了充分體現。發掘、保護和展示長城沿線分布的各種藝術形式,是長城與大眾文化交流的切入點,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增強人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長城藝術的保護
建筑藝術的保護
古建筑是文化精神的載體,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被保存下來,供人們欣賞,并從中獲得啟迪。古建筑因其建造師、形成年份和所在地域不同,所以具有的價值也不同。在很多城市,古建筑已經成為當地的地域符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有關部門開始逐步修復古城墻、城門、重點民宅。但是,由于一些現實因素,許多藝術價值極高的建筑和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
因此,保護長城文化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推動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實施,促進重大修復和保護工程的開展,積極搶救和修復損毀的文物,并有預見性地對重點文物進行保護。但在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開展時,以修繕為目的反而導致文化被毀壞的情況時有發生。2014年8月,遼寧小河口段長城在修復工程中,許多古代石刻被丟棄、掩埋于山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2015年,山西建設殺虎口風景區時將具有百年歷史的古宅全部拆除,包括那些精美的磚雕和石雕,通過“拆舊換新”的方式進行殺虎口堡復建。文物建筑代表的并非歷史的一剎那,而是歷史的見證。故而每一時期的文物建筑所附加的價值不盡相同,其都是應該被保護的對象。然而,很多長城沿線的建筑、壁畫、磚雕、石雕等藝術形式都受到了嚴重的損毀。保護長城藝術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收集長城沿線藝術信息,通過實地考察、調研近距離地感受長城文化,深入發掘長城藝術,用收集到的信息展現長城藝術文化的價值,用影像重現它們過去的輝煌。
面對長城藝術日漸消亡的現狀,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保護長城藝術,堅持“原生態保護,局部加固,重點修復”的原則對長城文物進行修繕,盡可能地保留遺址原貌。對損壞較大、無法再利用的磚雕、石雕、木雕等,應集中保存,采用舊料(如舊磚瓦等)進行修補,既可保留其時代特征、文化價值,又可以節省一定的資金。1935年,梁思成在《曲阜孔廟之建筑及其修葺計劃》中,提出了“修舊如舊”的古跡修復原則,為長城沿線建筑藝術的修繕與保護提供了有益借鑒[2]。“修舊如舊”是保護長城文化遺產的重要條件,然而“舊”并非藝術最根本的色彩,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體現了我們祖先的智慧。
此外,長城文化是中國古代修建和使用長城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中華民族精神。邊城藝術是長城文化的代表,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存與保護邊城文化,在留住原住民的同時,吸引更多游客,使長城文化得以流傳。
人文藝術的保護
長城的人文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但在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許多民俗文化被認為沒有實際的利用價值和商業價值,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消亡。當代大多數人都忽視了民俗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許多技藝高超的匠人因文化程度有限,無法用書面的形式有效地保存和延續自己的技藝,長期以來都是通過口頭和演示的形式將技藝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工匠通過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自己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歸納為簡潔明了的口訣,從而得以口口相傳,而這種方式就是讓民間技藝得以傳承的主要路徑。
長城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重視對其的保護和傳承。在保護和傳承長城人文藝術時,要做到因藝制宜。然而長城人文藝術的傳承卻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面臨失傳的危機,如果可以將民間技藝與非遺技藝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系統中,就可以進一步豐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內容。對于非遺傳承人,則應構建非遺傳承人保護與傳承機制,并鼓勵更多的年輕一代將非遺技藝傳承下去。傳承古老的技藝不僅是老一輩工匠的職責和義務,也是年輕人的職責和義務,組織年輕一代去體驗和學習,進一步培養其對長城文化和人文藝術的熱愛。
僅依靠口號傳承古老的技藝,是沒有意義的。要對古老的技藝始終保持一個清晰的認識,將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真正地繼承下來并推動其不斷發展。以木匠和石匠為例,以前的木匠分為粗木匠和細木匠,粗木匠負責挑梁、造架,細木匠則是以此為基礎負責門窗和木雕裝飾[3]。在細木匠的工具箱里,往往有數十把雕刻刀。粗細工種的劃分,代表著每一種工藝的完成都需要經過多道工序。石匠也有粗細之分,采石匠負責上山采切不同大小的石頭,雕刻匠則負責打磨、雕刻原石。后人所看到的石像、版畫,都是他們用精湛的手藝在石頭上留下的一道道痕跡。所以,在繼承傳統工藝時,不能馬虎,要著眼于大處,著手于細微之處。同時,還應引進新型材料,運用新技術,結合時代特點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通過新舊相融,進而進一步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這不僅能豐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內涵,而且通過科學化、規范化的經營手段可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提升”。例如,剪紙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呂勝中先生的“小紅人”系列作品的創作靈感就是源自民間剪紙。當民間剪紙與現代美術理念碰撞、融合,“小紅人”作品就從民間的炕頭、窗欞走向了世界,賦予了剪紙藝術新的能量,也使藝術被更多人發現。此外,版畫、磚雕、木雕等都是長城沿線各種社會形態所產生的文化載體,其既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現代文明發展的不竭源泉。
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傳統的民間工藝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各地人文藝術的存在,推動了城鎮鄉村的發展,利用區域特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對提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載體
長城文創現今尚處于探索階段,而長城沿線的地方藝術形式則為長城文創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靈感。將長城藝術和長城文化創意作品相結合,可以充分發揮長城藝術的價值,促進長城文化與當下文創發展的融合,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長城藝術、長城精神。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可以借助現代化數字技術,通過建立三維數字檔案,記錄長城的“過去”和“現在”,以供保護、修復、復原和文化交流使用。針對長城重要點段,運用VR/AR技術,全景式展示長城文化資源,使觀眾身臨其境;同時集中展示長城周邊生態、沿線風光、非遺民俗、特色旅游,全方位提升游客的體驗,實現長城旅游的“二次營銷”。還可以整合現有設施和數字資源,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官方網站和數字云平臺,依托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完善文物和文化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對文物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空間。此外,還可以通過圖文視頻和精美影像,品讀長城史話、人文事跡、詩詞歌賦、非遺民俗,集中展示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提高長城的文化吸引力、精神凝聚力、品牌影響力。
2021年,武威市長城文化保護研究院工作人員搜集整理了大量關于河西長城的藝術圖片資料,對長城沿線古城墻上的木雕、磚雕、石雕、剪紙、廟宇壁畫等藝術文化載體在長城沿線各區域的風格特點及演變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通過不斷搜集和整理長城第一手資料,為長城藝術數據庫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長城藝術數據庫致力于向更多熱愛長城的人士和機構提供服務,為發掘、保護和傳承長城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此外,還可以通過攝影展覽、網友分享照片、紀錄片、宣傳片、短視頻講述“長城故事”,匯集長城沿線市縣級文物資源和旅游景點,與長城文化關聯,形成長城歷史、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用影像的力量,見證長城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與古老長城對話,欣賞民俗風情,傳播長城文化精神,傳承民族精神。
歷朝歷代修建長城的主要目的是軍事防御,長城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巍峨矗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長城在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互碰撞、融合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長城文化體系,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為人們帶來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多元化的藝術形式。當今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而民間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對其包含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并展開深入研究。我們要深入發掘和充分展現長城文化價值,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一個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以文化資源為支撐、突出文化主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遺產、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通過深入挖掘和研究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僅可以豐富長城文化的內涵,使歷史變得更加生動、立體,而且對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重視發掘長城文化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長城、認識長城,參與長城保護,筑起保護長城的“長城”,更加生動地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國民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鄒統釬.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精神價值的錨定與具化機制探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06):27-34+153..
[2]侯雪鶴.基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規劃策略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20):174-177.
[3]許海軍.基于世界文化遺產視野的嘉峪關長城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22,45(05):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