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形成了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特征,而貴州黔東南作為全國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是“多彩貴州”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黔東南苗族的傳統服飾對全面研究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作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各類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是多彩貴州最耀目的名片和最美麗的傳奇。現從現代化民族大融合的角度剖析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存狀況及研究意義,對黔東南苗族傳統女裝服飾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淺論現代環境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宣傳措施。
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意義
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被影響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少數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呈現出一定的現代化特征,傳統文化不斷受到沖擊,許多民族傳統技藝因為后繼乏人而逐漸消失,現代文明發展和傳統文化傳承兩者間的關系值得我們去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不僅要進行物質文明建設,還要重視精神文明的振興。
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弘揚對促進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指導部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特別強調了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利于民族地區的發展,對于延續中華文脈、增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繁榮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綱要》第八條“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指出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對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進行研究不僅是對中央文件的貫徹落實和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偉大號召,還對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的全面普及,促進社會各界加大對黔東南苗族的關注,構建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等具有現實意義。
黔東南苗族傳統服飾研究的多重意義
是促進黔東南地區鄉村振興發展的強大動力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發展好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黔東南苗族傳統服飾通過不斷被學者研究,被媒體報道,被游客穿戴拍照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宣傳,這對促進黔東南地區的鄉村振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促進對黔東南苗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的保護和傳承
傳統黔東南苗族女裝服飾主要分為便裝、盛裝兩種,因為制作周期長、手工制作、不方便穿戴和攜帶等原因逐漸被現代服裝所取代。長時間不穿戴導致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的斷層越來越大。筆者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目前掌握苗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的匠人年齡基本在50歲以上,同時,因為缺乏年輕的傳承人導致一些更古老的制作工藝已經陷入“人亡技絕”的發展困境。
保護和宣傳黔東南苗族傳統服飾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進了短視頻平臺的發展,用短視頻記錄生活已經成為常態化。筆者發現了很多隨意搭配和改造苗族服飾的高流量視頻,其絢麗的視覺效果深受網民追捧,但一些“四不像”的二次改造容易給不了解少數民族服飾的人造成誤導,反而不利于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強這方面的管控。
黔東南傳統苗族女裝的發展歷程
黔東南苗族是歷史上三苗部落瓦解后向南遷徙的那一支,后來部分苗民定居在黔東南,演變成如今的黔東南苗族,從唐宋時期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黔東南苗族文化隨著朝代的更迭不斷變化,黔東南苗族服飾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苗民在遷徙至黔東南后多以建立苗族村寨的形式聚居,根據村寨距離漢人城鎮遠近、漢化程度的深淺,苗族的服飾又有不同。清朝時期的《百苗圖》中記載“婦人編發為髻,近多圏以銀絲,扇樣冠子,綰之以長簮耳墜,項圈數圍,短衣以五色錦鑲邊袖。”描述了苗族傳統服飾的色彩和樣式。雍正年間施行改土歸流,要求苗民服飾要與漢民服飾大致相同,男穿滿襟,女改裙為褲,這一舉措加快了民族文化融合的進程。
到了近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文化同一化的趨勢更加嚴重,主要表現在苗族傳統服飾的性質、結構、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傳統苗族服飾的性質從婚喪嫁娶、節慶祭祀穿的盛裝轉變為迎合旅游業發展需要的表演服裝,結構從煩瑣精致向簡便單一轉變,生產方式也因為需要適應工業化發展舍棄了傳統的手工制作,采用機械化制作,服飾的材料和工藝在此過程中發生了許多變化。
黔東南傳統苗族女裝的研究分析
服飾的制作材料及過程研究分析
制作苗族女裝的材料主要為各類麻和棉。以麻為例,每年的二、三月份種植苧麻,待苧麻長到六七月便可以收割,將苧麻剝皮曬干后手工將苧麻皮搓接成麻繩,搓接好的麻繩仍是苧麻皮的狀態,需要把接好的麻繩反復放在沸水中煮開,然后撈出放在清水中沖洗,直至麻繩的顏色變為灰白色,柔軟度變得可以用于紡織。
煮好的麻繩晾干后用紡織機紡成麻布,然后將麻布平鋪于案板上,用蠟刀蘸蠟汁在麻布上繪制圖案后放進藍靛染缸中浸染,浸染后撈出放入清水中煮沸,撈出麻布晾干后就能得到白色花紋的麻布。最后將這些具有特殊花紋的麻布縫制成衣服,繡上苗族特有的花紋。
服飾的樣式設計研究分析
苗族服裝的樣式多種多樣,其中女性服裝的樣式最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大類:盛裝、便裝、出嫁衣、褶裙。
苗族盛裝主要在集體節日、民族祭祀活動中穿著。上裝分為兩層,內層為青布制作的內襯,外層為藍色或紫色的綢緞,衣袖、肩部、衣襟、下擺等部位繡有絢麗多彩的圖騰紋飾。人們穿著盛裝時會搭配苗族的銀飾。下裝為青色長褶裙,裙外罩有二十四條紅底,紅底上繡有精美的苗族圖騰紋飾。苗族便裝制作較為簡單,使用的是自制棉麻布料,上裝樣式分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百褶裙或長褲。
盛裝供節日使用,做工精美,精致華麗,做工時間長。便裝相較于盛裝樣式更加簡潔,用料少,耗時少,用于日常穿著。
服飾的圖案文化研究分析
苗族服裝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刺繡圖案,主要包含動物、植物以及人物等圖騰圖案。這些圖案紋飾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某種信仰的寄托,同時起到了記錄歷史的作用。
常出現的植物圖案有楓樹、葫蘆。楓樹在苗族文化中是守護村寨、祭祖敬宗的象征。葫蘆在苗族文化中被認為萬物有靈,認為葫蘆是人變的,也有靈魂,能夠與人交流。
與植物圖案相比,動物圖騰圖案種類較多,常見的有龍紋、蝴蝶紋、鳥紋、魚紋、牛紋。龍紋象征著自然的力量,因此龍紋在苗族服飾中沒有固定的形象,依靠苗族婦女在繡紋飾時發揮想象完成制作,通常會將龍與自己期望的意象結合形成新的紋飾,比較著名的有牛頭龍身,馬頭龍身等(如圖1所示)。蝴蝶紋在苗族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苗族文化中有“蝴蝶媽媽”的傳說,蝴蝶象征著先祖,蝴蝶紋樣在服裝中常被用于背帶、上衣、長裙上,寓意保佑身體健康,祛除病邪(如圖2所示)。鳥紋與魚紋在苗族文化中通常象征男性與女性(如圖3所示),其中“鳥嘴銜魚”“陰陽魚紋”都是代指男性與女性的愛情以及后代的繁衍。
圖1男人龍紋與女人龍紋
圖2蝴蝶紋
圖3陰陽魚紋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還有一類特殊的人物紋飾。這類紋飾在苗族文化傳承中有重要的意義,記錄了苗族的神話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如“務冒席”“仰阿莎”等,將先祖或神話人物繡在服裝上,傳承苗族文化中獨特的人文精神,因而苗族服飾也被稱為記錄苗族歷史的“活化石”。
服飾的色彩研究分析
苗族服飾的色彩根據居住地的不同也有所變化,主要有紅苗、黑苗、白苗、青苗和花苗五大支系。
紅苗服飾以青藍色為主。肩部、袖口、領口等部位的紋飾主要為紅色,同時以白色、草綠色、海藍色為輔助色;黑苗服飾主要以青黑色為底色,以紅色、藍色、綠色為紋飾色彩;白苗服飾主要為白色,衣袖、肩部等部位以紅色、白色、藍色為底色,黃色、綠色為輔助色;青苗服飾主要為青藍色,衣袖、衣襟、裙子等部位的紋樣以紅色為主,綠色為輔;花苗服飾整體為紅色,衣袖、肩部、衣領、背部等部位以紅色繡紋為底,以黃色、藍色為輔助色在紅底色上繡制紋飾圖案。
黔東南苗族不同支系的服裝樣式不同,色彩各異,但整體顏色由紅、黑、白、黃、藍五種顏色組成,顏色對比鮮明但注重色彩的互補,選色豐富但配色均衡,不顯得突兀,還以富有層次感的色彩突出紋飾的圖案。
黔東南傳統苗族女裝的保護和傳承
政府組織牽頭起到主導作用
各地方政府要重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訂有關工作計劃,立足長遠、科學發展、合理開發,同時加大財政投入和宣傳力度,通過定向培養年輕傳承人等專項計劃,挖掘和培養優秀的鄉土人才,提高他們的待遇,創造就業機會,讓他們在當地就可以憑手藝“吃飯”。
提升民族地區居民的文化傳承意識
近年來,黔東南苗族傳統的吊腳樓被越來越多的水泥磚房所替代,可見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傳承意識是當下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要充分發揮當地居民在保護和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當地居民在學習和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方面有優越的先天條件,如果不能從本民族內部開始傳承傳統文化,那么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將難上加難。
創新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在現代商業中的運用
目前,越來越多的商業活動開始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使用,這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來說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手段,但保護和宣傳傳統文化并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復制粘貼,而是要真正理解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深刻內涵,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將其精神內涵創新運用到各個行業中,才能保證傳統文化不走樣,才能確保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宣傳。
黔東南苗族傳統女裝的文化內涵、樣式、色彩、做工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是貴州對外的一張重要名片,對推動鄉村振興發展,促進鄉土人才就業,以及保護和傳承傳統技藝都具有重要意義。地方政府和民族地區居民是推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主要力量,需要考慮好、運用好少數民族地方資源,以點帶面,有效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杜成斌,崔利宏.新時代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和必要路徑——解讀十九大報告中的文化自信[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02):5-9.
[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7(03):22-25.
[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J].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文告,2017(35):3-17.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8(29):9-47.
[5]陳澤淵.珍貴的民族風情資料——《貴州百苗圖》[J].檔案工作, 1992(12):2.
[6]楊敬娜.苗族信仰與其生計方式的相關性分析——以《苗族古歌》“蝶”“鳥”為研究中心[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03):139-145.
[7]趙鑫,寧俊.黔東南苗族服飾刺繡紋樣的色彩規律及其特征[J].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1(01):2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