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活化是傳承南珠文化的有效途徑。文創即文化創意,文創項目是指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并濃縮了某個區域歷史文化精髓的各類創新型產品及形式,其是傳播地域文化的有效載體。現對如何傳承南珠文化與活化文創項目進行分析,提出活化路徑及策略。
南珠文化辨識度與開發現狀
北海素有“南珠之鄉”的美譽。其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北海特色的文化現象,被稱為“南珠文化”。南珠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推動了北海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催生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及衍生品。但目前文創產品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設計元素大部分無法凸顯南珠文化特色,沒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導致很多文創產品沒有內涵,消費者無法與之產生共情,不利于南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北海是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還具有非常豐富的南珠文化內涵,但總體上南珠文化辨識度不高。
南珠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南珠文化始于漢代,其核心來源主要是民俗、傳說及地域形態等,從物質到情感,從自然到生活,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體系。南珠文化中的南珠是核心物質形態,人們把珍珠視為大海對人類的饋贈,南珠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有故事、有文化的珠寶。“南珠風骨”是南珠文化的內核,來源于東漢合浦太守孟嘗“珠還合浦”的典故,該典故傳遞了廉潔守正、為官清廉、以天下百姓為先、不畏權勢的精神風骨。現如今,南珠文化投射到了政治、歷史、文學等多個領域,成為北海的特色文化之一。
南珠文創項目的分類
基于目前國內對文化產業的分類,以及對北海整個南珠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分析,現從三個方面對文創項目進行分類梳理,并對大類項目進行細分。
自主研發的項目
從南珠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尋找素材,挖掘文化符號及文化內涵,并付諸實踐。開發生活用品類、服飾類、辦公用品類及創意DIY類等不同品類的文創產品并積極推向市場。在開發這類文創項目的過程中需要將南珠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及用戶體驗緊密聯系起來。
與地方政府合作的項目
與當地政府部門開展合作項目,這些項目注重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開展標志性文創項目,如體驗類文旅項目、標志性文化IP、影視動漫文創產品、精品旅游路線、AR和VR技術相融合的數字博物館、大型歌舞劇、民俗節慶體驗等。
產教融合的項目
聯合地方高校,根據大學生或青年創業者參與的文創類創新創業活動進行項目開發。這類項目注重通過技能開發相應的書刊出版物、萌化文化IP、南珠文化研學旅游、美容個護等。
南珠文創活化的意義
活化的內涵及意義
活化是有效開發有形或無形的優秀傳統文化,開發手段可以是多樣的或者全面的,也可以是靜態的或者動態的,但需要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及大眾審美需求,還必須具有較強的教育性、信息性及經濟性等特點。本研究中所指的活化是將南珠文化與文創項目相融合,在進行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前提下,激活南珠文化價值,以創新的方式進行項目開發,以達到活化的目的。
南珠文化中的民間傳說“珠還合浦”被列入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通過現代設計理念與技藝來衍生文創產品,即是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讓南珠文化“活”起來,結合民俗、民間傳說及地域特色提取文化符號,結合國家的產業扶貧政策、美麗鄉村建設政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為南珠文化開辟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使南珠文化與南珠文創相融合,凸顯地方特色,創建多種類型的文創項目,傳播和弘揚南珠文化,挖掘南珠文化產業發展潛力,提升南珠產業鏈的經濟效益,打造向海經濟的城市文化新名片,以南珠文化濃郁的歷史底蘊提升北海的城市價值。
南珠文化的特點及價值挖掘
南珠文化的特點及活化價值
南珠文化歷史悠久,種類豐富。結合前期調研,南珠文化通過與文創項目的融合發展進行活化,其活化路徑包括文創產品活化、演藝活化、文旅活化。合理規劃旅游路線、建設南珠文化風情街等都是文創項目活化的表現。游客通過了解南珠文化來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南珠民風民俗成為吸引游客的特殊元素,成為游客了解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他們希望能參與其中,通過感受民風民俗民用獲得美好的旅游體驗;設計具有較高藝術審美價值的南珠文創產品,助推文旅產業高速發展。
南珠文創活化路徑呈現多樣化
南珠文化的核心支撐來源于當地的民俗、地域特色及人們的價值觀念,與南珠文化相關的文創項目類型有基于養殖、加工、銷售珍珠及南珠文化的各類影視傳媒、動漫文化、特色文旅。
在數字化時代活化文旅項目,可以利用VR技術建立3D影像體驗館、線上博物館等。目前,北海市的文創產品主要有旅游紀念品如南珠飾品、南珠文創生活用品、保健和美容產品等。
南珠文創項目活化路徑探索
從南珠文化的特點出發,采用不同的活化路徑,開發具有實用性且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創產品,提取文化符號,使其以藝術產品的表現形式進入大眾生活。
尋找南珠文化與文創相融合的目標項目
根據南珠文化的內涵、特點尋找合適的、可融合的目標項目,通過分析南珠文化的內涵、歷史淵源及背景,尋找南珠文化與文創相融合的目標項目。
針對自主研發的項目和產研結合的項目,通過提取符號元素,嘗試研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抓住消費者感興趣的點,創作出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的文創產品。針對政府合作類項目,挖掘文化與項目的融合點,打造云博物館等。
把握南珠文化生產與消費關系,強調價值共創
文創項目開發需要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進行創意設計,發展富有南珠文化特色的文旅產業,聚焦文旅文創和鄉村振興,以傳承南珠文化為基礎,積極探索并持續激發南珠文化的活力,賦能鄉村振興。通過探索更多文創項目開發模式,為南珠文化的創新發展注入活力,實現價值共創。
四、文化傳承與項目活化開發模式及策略
研發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的文創產品
“珠還合浦”出自《后漢書·循吏傳·孟嘗》,結合典故提取符號元素,開發富有生活氣息的實用性文創產品,讓文化符號以藝術產品的形式融入大眾生活。這也是文創活化的本質。此外,在充分了解“珠還合浦”典故的基礎上設計文創產品,凸顯南珠文化特色。
打造精品文旅項目,促進南珠文化與文創項目深度融合發展
將南珠文化與當代人的生活融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開發活化文創項目,找到南珠文化與文創項目的融合點,傳承南珠文化。通過創新設計,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打造特色精品旅游項目,構建精品旅游路線,吸引外來游客前來參觀,推動北海經濟快速發展。結合新媒體技術,延伸文旅產業鏈,利用網絡平臺對南珠文化進行多方位宣傳,提升南珠文化曝光度和消費者黏合度。創新旅游模式及路線,結合北海的自然放光,進行創意互動式及體驗式旅游開發,有效發揮南珠文化價值。例如,建立生態博物館,對南珠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讓游客感受到南珠文化的魅力。定期舉辦體現民俗民風的節慶活動,加強游客的沉浸式體驗,傳承南珠文化精神。借助數字化技術建立3D影像體驗館來宣傳南珠文化,同時將南珠文化內容融入城市建設中,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感受疍家風情,推動北海文旅產業發展,促進南珠文化與文創項目深度融合發展。
打造文旅地標,再現實景演藝,展現南珠文化風采
實景演繹大型歌舞劇,主題可選擇“海上絲綢之路”“疍家風情”“珠還合浦”“海絲風貌”“北海古代的婚嫁禮俗趣話”“民間技藝”“北海有神民俗風”等,將北海人繁衍生息的故事娓娓道來,重塑北海旅游文化名片,傳承與創新南珠文化。
建設各類以南珠文化為主題的主題樂園、主題公園等個性化場所,把貝雕技藝、角雕技藝等融入其中,為南珠文化的宣傳和弘揚提供展現的平臺。
延伸IP產業鏈,進行藝術創作
在融媒體時代下,利用網絡平臺,延伸IP產業鏈,把經濟效益最大化發揮出來。由北海中信國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北海市旅游發展委員會聯合出品,且由廣西闊邇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海上絲路南珠寶寶》是一部全面宣傳和平發展、自由貿易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國首部"海上絲綢之路"大型3D動畫片。通過民間傳說和被世人熟知的內容元素提升大眾對南珠文化價值的認識,這是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的過程,也是實現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過程。其通過3D技術,以動畫形象傳播南珠文化。其文化IP逐漸形成了從研發到設計再到生產的完整體系,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相關產品,如玩具、繪本圖書、動漫游戲及音像制品等。
豐富文創品類,提升受眾體驗
充分利用南珠文化開發文創產品,這些文創產品可劃分為多種品類,如生活用品、貝雕工藝品、南珠飾品、胸針、服飾、南珠美容產品、伴手禮、布藝、陶藝、旅游紀念品、玩偶等。這些文創產品集文化內涵、審美價值和功能價值于一體,極大地提升了文創產品對游客的吸引力。
立足產品特性,設計能滿足受眾需求且能激發其情感共鳴的文創產品。讓文創產品不僅能從外觀和功能上吸引體驗者,還能從情感上拉近其與體驗者之間的距離,讓體驗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南珠文化。
例如,在南珠文創設計中強調DIY設計的趣味性,通過體驗式DIY設計,激發參與者對南珠文化的興趣。首先在零配件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元素。其次,選擇好相應的配件后,AND創新設計研究工作室的青年創業者會給予DIY參與者一定的指導,設計結果如圖1所示。該設計靈感源于南珠文化中對北海特色珍珠“南珠”的加工設計,即先選擇自己喜愛的彩色貝殼,然后搭配彩金配件,最后將“南珠”鑲嵌其中。《海的女兒》(圖2)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合浦珠還”“美人魚”等故事傳說,DIY作品選擇將美人魚、大海及船只的貝雕元素作為主體,通過對民間傳說與神話故事進行再創作,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圖1《南珠之光》(作者拍攝)
圖2《海的女兒》(作者拍攝)
文創產品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要想讓南珠文化發揮出更大的魅力,就要借助互聯網等高新技術手段打造南珠特色文化產業,充分挖掘南珠文化的內涵,保護并傳播好南珠文化,讓南珠文化走進千家萬戶,促進南珠文化與南珠文創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小雨,常佳蓓,凃志初.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以“鄂州八景”旅游文創設計為例[J].湖南包裝,2022,37(05):164-167.
[2]莊麗真.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旅游文創項目活化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8.
[3]劉文良,邵煜涵.“非遺+”文化創意產品創新開發策略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4(05):67-75.
[4]龐林瑤,范子菁,熊涵睿,等.新媒體場域下敦煌文化價值傳承及傳播創新路徑探析[J].文化產業,2022(32):129-132.
[5]平馨,唐努爾·恒巴提,陳曼,等.文化基因活化的探究——以北京門頭溝碣石村文創產品體系研發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24):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