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欽州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挖地方非遺資源,形成助力鄉村振興的產業鏈,在將非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文化,重塑鄉村文化新業態,推進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現對欽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進行研究,站在產業、文化、人才、生態視角,重點探討欽州市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國家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智慧結晶,不僅具有歷史性,而且地域性尤為突出,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產生活基本面貌。非遺作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對于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挖、傳承與創新,更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有效手段。
欽州市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其中涵蓋了多種類型,例如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等,目前很多非遺已經形成了產業鏈,不僅實現了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而且有利于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本文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欽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層面上,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作為切入點,探討鄉村振興中非遺產業化、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活力與生機。
欽州非遺助力產業振興,推動鄉村經濟增長
加快坭興陶產業發展
近幾年,欽州市為了更好地推動欽州坭興陶的保護與傳承,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工作高度重視,促進文旅融合,將欽州坭興陶制作技藝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在政府的引導下,欽州市舉辦了豐富的以坭興陶為主題的活動,將坭興陶與旅游業相結合,形成文旅產業化發展新模式,在欽江古龍窯、欽州老街、千年古陶城、貴臺龍窯、大風江古灶等地,舉辦了40余項體現欽州非遺特色、展現坭興陶文化和欽州文化軟實力的系列活動。例如,欽州市2022年開展的坭興陶主題活動十分豐富,在欽江古龍窯舉辦傳統火祭儀式的同時,有添柴加薪、燒制技藝體驗、窯寶展、文化展、優惠購、精品走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市民游客可以一站式享受賞陶、制陶、購陶的樂趣。一方面,有利于越來越多的游客更加深入了解欽州坭興陶,充分體現了非遺價值;另一方面,提升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推動了旅游業的高品質發展,促進了鄉村經濟的快速增長。
重點培育壯大陳皮特色產業
“浦北陳皮制作技藝”是欽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提及欽州市陳皮,必然以“浦北陳皮制作技藝”為代表。浦北陳皮在制作過程中非常講究,原材料選取的是龍門林塘村本地的柑橘,主要步驟有選果、剝皮去肉、晾干烘干、十蒸九曬、質量認定、成品加工、密封存放等。陳皮存放時間越長,藥效越顯著。
“世界陳皮看中國,中國陳皮看廣西,廣西陳皮看浦北。”隨著浦北陳皮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其藥用價值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浦北政府部門為了壯大陳皮產業,參考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緊跟農村產業發展腳步,打造商品化、規模化、區域化的陳皮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一軸兩帶三集群”的總體空間布局(一軸即貴合高速公路沿線,兩帶即環五皇山產業帶和環六萬山產業帶,三集群即廣西欽州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浦北片區產業集群、五皇山周邊產業集群、六萬山周邊產業集群),建設浦北陳皮產業示范基地和陳皮產業園,提高浦北陳皮的知名度。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大紅柑的種植已經覆蓋了多個重點鎮,如福旺、張黃、平睦、小江、龍門等,陳皮產業成為浦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小小陳皮,是千年古郡厚重歷史的積淀。2022年8月23日,在浦北縣舉行了廣西欽州市浦北陳皮產業園合作協議簽約暨開工儀式,欽州市人民政府與廣西供銷合作聯社、廣西中醫藥大學、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其他有合作意向的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浦北陳皮產業園總面積為4721.55畝,計劃投資57.56億元,產業園涵蓋陳皮產業交易服務、企業孵化、科技研發、休閑旅游等功能,站在現代化、工業化、產業化發展視角下,致力于打造百億元陳皮產業,形成了集繁育、種植、供應、銷售、品牌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同時,還與廣西中醫藥大學合作,為陳皮產業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構建專門針對浦北陳皮等其他藥材藥效的研究基地,研發健康養生產品,提升陳皮科技附加值。以陳皮特色產業建設為切入點,欽州市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在推動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實現雙贏的同時,為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小仙草”做成大產業
仙草也被稱為仙人草、涼粉草,以仙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黑涼粉、龜苓膏、仙草露等,是南方夏季非常暢銷的特色消暑食品。“靈山仙草膠粉制作技藝”是欽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欽州市靈山縣通過種植仙草,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徑。在靈山縣那隆鎮芳塘村,田野中遍及仙草。自2014年起,此村農戶開始大面積種植仙草以后,全村900多戶農家擺脫了貧困。據了解,目前在欽州市靈山縣仙草的種植面積高達5130畝,年產量達到了8000萬元。自2019年起,靈山縣計劃用2—3年時間打造20000多畝的仙草種植基地,預計帶動2200戶農戶,實現1.25萬人就近就業,人均年收入達30000元以上。
欽州加快非遺人才培養,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我國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是基于農耕文明的土壤而產生和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非遺傳承與發展的關鍵在于非遺人才的培養。只有加快非遺人才培養,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讓非遺煥發新的生命力。
培養非遺人才可以從人才引進機制和人才穩定機制入手,為鄉村振興打下良好的基礎。構建多元化的非遺人才培養體系,將非遺傳承和職業教育相結合,加快非遺人才培養,進而助力農村非遺保護和傳承。
例如,在欽州市提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必然會想到坭興陶,其是欽州市的名片。坭興陶藝是一種傳統民間工藝,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其制作工藝較為獨特,選用的是欽江西岸的硬坭和欽江東岸的軟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燒制而成,獨特之處在于“窯變”,是其他陶器沒有的,堪稱中國一絕,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2008年6月,國務院批準廣西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欽州市成立了專門的坭興陶研究中心,借助多樣化的形式將坭興陶行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欽州市為了加快坭興陶產業的轉型升級,先后出臺了多個層面的舉措,專設了扶持資金,將扶優做強配套政策切實落實;并積極與高職院校合作,設立坭興陶專業,開設陶藝名家工作室,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積極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合作,舉辦學術論壇,進行人才培訓,加快坭興陶產品研發和創新。
除此之外,欽州實行縣、鎮、村三方協作,深度挖掘,尋根探脈,摸清全縣民族文化傳承人才的底數,科學分類建立非遺傳承人才信息庫,實行定期維護、動態管理,助力非遺的普及和推廣,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深挖非遺文化底蘊,盡展鄉村振興魅力
欽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居住著壯、漢、瑤、京等民族。欽州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宋代時期,交趾國攻占欽州時,知州陳永齡率領軍民誓死抵抗,始終堅守陣地。晚清時期,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抗法援越。辛亥革命時期,涌現了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反清倒袁、勛勞卓著的名將黃明堂和陳德春兩位將軍。欽州政府將人文精神融入旅游觀光產業中,打造以文化為基礎的特色旅游產業,為鄉村振興又添新彩。
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欽州坭興陶,也可以作為欽州對外交流的重要文化旅游產品,其同時具備日用和文化傳遞等多重功能。相關部門應加大開發力度,引進資金,對其進行商業化包裝,進而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此外,還可以考慮突破坭興陶固有的文化特征,對坭興陶進行包裝宣傳,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打造坭興陶產業鏈,將坭興陶文化發揚光大。
打造“非遺+生態”新業態,為鄉村振興賦能
欽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既有文學、音樂、歌曲,還有戲曲、技藝、體育、醫藥、陶瓷等。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文化遺產是興產業、創品牌、促發展的堅實依托。因此,要深挖當地有效資源,充分發揮非遺優勢,促進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欽州市全面挖掘、保護與傳承非遺,梳理其中蘊含的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將本土文化與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
欽州市推動非遺傳承基地與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以市場潛力較大、帶動性較強的非遺項目“靈山竹編”為切入點,由非遺傳承人帶動地方民眾一起學習技藝,增加當地民眾就業機會的同時,提升其收入水平。
此外,欽州市還開發了“非遺+鄉村旅游”新型業態,一些生態環境優美的鄉村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將非遺文化內涵融入其中,形成了“非遺+旅游”的新模式。非遺賦予了鄉村旅游更深層次的意義,滿足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例如,靈山大蘆村利用傳統節日、雙休日舉行了欽州跳嶺頭、大蘆村楹聯等諸多非遺項目活動,游客不僅能欣賞具有地域特色的表演,而且還能親自書寫大蘆村楹聯,對當地文化內涵有更深入了解。
又如,在奇石湖生態農莊、煙霞山舉辦的煙墩大鼓、靈山大粽、武利牛巴等非遺展示活動,游客不僅能夠品嘗正宗的靈山大粽、武利牛巴,而且還可以體驗煙墩大鼓的制作和演出。豐富多樣的活動類型,賦予了旅游業更深層次的內涵,同時也使越來越多的人更加了解欽州非遺。
在2019—2020年,欽州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2106萬人次,在全市接待游客量中的占比高達65.9%;鄉村旅游消費約為195.89億元,在全市旅游總消費中占比為58%。這足以說明,欽州市非遺與旅游業的結合為推進鄉村振興做出了貢獻,已成為鄉民創收致富之路。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稀缺的文化資源,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將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彰顯非遺價值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途上,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是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的有效途徑。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培育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非遺和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不是非遺對鄉村振興單向的助力,而是非遺和鄉村振興相互賦能,相互助力,良性互動。欽州市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地域特色,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保護文化傳統,守住文化根脈”,因地制宜,在不斷摸索中尋找到一條鄉村發展創新之路,多維度挖掘、利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唐飛.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路徑研究——以涇縣宣紙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5):151-154.
[2]林逸寧.以非遺傳承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福州實踐[J].大眾文藝,2022(12):4-6.
[3]馬鎖霞.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體系建設探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2(05):41-43.
[4]趙大泰,李元輝.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以武威市涼州區為例[J].今古文創,2021(43):84-85.
[5]江桂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助力茂名鄉村振興的可行性思考[J].源流,2019(09):52-54.
[6]肖遠平,王偉杰.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遺產,2019(03):23-28.
[7]楊欣靈.基于非遺文化傳承的鄉村振興模式研究——以欽州采茶戲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3(14):219-220.
[8]方文.淺談如何保護和開發欽州歷史文化街區[N].欽州日報,2021-01-21(006).
[9]付秋梅,王添.馮子材桑梓情懷對欽州新鄉賢文化培育的價值及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7):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