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對城市中工業遺產精神的保護與傳承顯得愈發重要,工業遺址景觀的價值也愈加突顯。工業精神象征著積極、進取,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研究著重于體現工業風貌,這些現象都為后工業景觀設計的濫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旨在探索工業遺產景觀在改造和更新過程中如何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創造更加開放的工業遺址景觀空間,希望能給今后的工業遺址景觀改造帶來一定的啟發。
工業遺址景觀改造設計概述
工業遺址景觀是指在城市中曾作為工業用地的遺存景觀。隨著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發展轉型,許多傳統工業逐漸消失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使得城市中工業廢棄用地廣泛出現,為工業遺存景觀的改造設計提供了場地。工業遺址是社會資源與生活記憶的集中體現,因此對工業遺址景觀的保護與再利用很有必要。
工業遺址是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護好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將其打造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現代氣息的新型城市公園或休閑游憩地,已成為當下許多設計師關注的重點之一。工業廢棄地遺留下來的工業建筑、荒廢廠房、設備,這些充滿工業風格的元素都賦予了工業遺址景觀與眾不同的意義,對工業用地進行改造和再利用成為緩解城市用地緊張的有效途徑。一般來說,工業廢棄地通常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資源、歷史文化和場地記憶,但其景觀設計布局都是圍繞工業生產建設的,不符合當代城市生活的日常要求。
城市工業用地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通常情況下,工業生產過程造成的工業污染危害生態環境,破壞了原生地的土壤、植被、微生物,使得生態系統紊亂,場地喪失了自我修復功能,動植物不能正常地繁衍生息,從而影響了其抵御外界干擾的能力。工業廢棄地最嚴重的問題是環境污染。在工業用地逐漸失去作用時,很多工業垃圾并沒有得到及時處理,這些遺留的廢棄物成為污染的源頭,長年累月地侵蝕場地中的水土。工業廢棄地由于缺乏定期維護,成了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的死角,遺存的污染源還會對周邊的環境造成破壞。
當前,我國的工業遺址景觀設計方興未艾,主要體現為沒有很好地保留工業遺址,大拆大建雖然更新了城市形象,卻丟失了工業景觀自身的特色。目前我國大部分工業遺址在規劃設計時未能充分考慮其自身特殊性,沒有利用好場地中已有的歷史建筑、植物綠化、工業材料,而是代以千篇一律的景墻、廊架等景觀設施,使工業遺址的價值不能得到很好的傳承。
遺留下來的工業建筑和設施不僅可以展示工業時代的歷史文化,還可以降低改造的成本。一個地方的工業遺址通常會反映其所在城市的發展歷程,這些歷史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工業時代的發展歷程。荒廢的工業遺址在長時間遠離人類活動干預的前提下,呈現出具有強大生命力與野性的自然生境,其生態隱喻和工業隱喻無不能夠給游客提供積極的情緒感知。
工業遺址是展現工業時代文明與歷史的重要載體,對工業遺址進行修復、發展和再利用是對工業文化的傳承,可以展示工業時代的人們的生活狀態,使人們在體驗景觀視覺性的同時了解城市發展的歷史,給人們以不同的景觀體驗,而且充實了人們對不同類型景觀的需求。工業景觀改造的奇跡之花德國魯爾工業區正是通過“再生式的設計手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場地的原貌,解決了工業遺址復雜的環境問題,也有效地延續了城市獨一無二的記憶與工業文脈。將工業遺址視為可再利用的歷史對象,意味著更多的城市廢棄用地將通過景觀設計重新發揮價值。
通常來說,一座城市留存的工業遺址往往是這座城市曾經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企業,在工業大發展的時代為大量市民提供了安居樂業之本。工業遺址中的建筑風格、植物種類、規劃方式無不體現著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風俗習慣。對工業廢棄地中的建筑進行維護和修復,分析工業時代的景觀建筑風格,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過程。對這些工業文化遺產進行景觀更新,不僅可以擁有一道風景線,讓更多人欣賞到這一獨特的人文風景,還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當然,如何保護好傳統風貌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藝術氛圍,也成為當下設計師們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
文脈傳承視角下工業遺址景觀改造設計研究
工業遺址景觀在開展改造工作時要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拆除,對場地中現存的建筑、材料、景觀元素采取“適應性再生”的設計方法。設計改造時需要結合工業遺址景觀的景觀設計情況,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思維去改造工業廢棄地,綜合循環利用場地內的廠房、設備、生產工具等元素,延續場地本身的精神風貌。
工業廢棄地的景觀設計與傳統景觀設計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整體的城市景觀中,工業遺址景觀能夠最直接地體現整座城市工業時代的精神回憶。并且從生態性的角度看,地方原有的水、濕地、河流、樹種都有其原有的生態規律和生長習性。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應當在保證生態性的要求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傳統工業文化特色。在整個工業遺址景觀設計過程中,可以將一些已經被破壞掉的歷史遺跡作為一個重要的元素來加以利用,如廢棄的生產機器、工業原料的再利用、破舊生產基地的更新等;也可以通過對已有建筑或者場地內現有植物資源的合理搭配,使之成為當地居民休閑、游憩、教育的場所。
工業遺址景觀特征充滿濃郁的人文情懷,是工業文明的見證,場地內斑駁的工業設備痕跡,無不向人們訴說著從前工業時代的輝煌。工業廢棄地利用的意義在于體現工業精神。工業遺址景觀一方面可以保留珍貴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則節約了改造設計所需的資源,符合可持續設計的理念。后現代主義的典范法國拉·維萊特公園使用解構主義的手法,重新解讀了建筑語言,充分激發了現代城市公園的多樣性,不僅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交流場所,還充分展示了巴黎這座曾經的老工業城市的精神面貌。
筆者對工業遺址景觀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三項基本策略。第一,在對工業遺址進行景觀規劃的前期需要掌握其所在地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朝向,確保與城市建設方向具有一致性;第二,分析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共通點與獨特性,并根據我國國情制定一套具有普適意義的設計管理體系;第三,為場地的后續發展尋找可持續的業態支持。工業遺址景觀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和意義。為了維護場地的歷史性,在改造設計中可以保留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物,展示工業遺址景觀的風貌,并優化場地格局,改善植物種植方式,修復被工業生產破壞的生態環境,使景觀恢復其功能性,并賦予其新的場地精神。
城市中現存的工業廢棄地通常面臨年久失修和生態環境被破壞等問題。由于工藝遺址景觀設計的年代久遠,存在景觀設計過時、布局規劃不合理等問題。因此,在對工業遺址景觀進行改造設計時要優化場地布局,根據場地用途的不同打造具有工業特色的景觀,對破敗的建筑進行修復和維護,改善原有場地不合理的布局,恢復場地中的生態環境。
堅持材料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護場地中的生產機器設備和工業原材料,合理調配場地中原有的工業廢棄物,遵循變廢為寶的理念,將其運用于各種景觀布置之中,塑造場地中各種具有工業風貌的人文景觀元素,再現場地中的歷史文化,使廢棄的工業元素應用到現代景觀中。通過讓工業遺址與自然環境融合、植物與人文情感交融、廢棄物與自然景觀相和諧等手法來體現工業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工業遺跡作為城市記憶載體這一特點,結合空間形態特征及功能需求進行布局,以達到傳承工業文化的目的。
近年來,有關工業遺址的理論研究和改造實踐加速發展,尤其是在建筑方面提出“適應性再利用”作為工業遺存保留的重要途徑。研究人員對工業遺址進行了調查分析,總結出了適應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遺跡形態與空間格局特征,從規劃布局、物質環境建設等方面論述了如何將工業遺產合理地轉化為公共活動場地,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目前,工業遺址通常被改建為創業園、博物館、科普教育場所等,在實現場地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又響應了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號召。這些遺產本身所蘊含的豐富信息與文化內涵,對人們進行生產活動有著積極的鼓勵作用。工業遺址景觀所展現的生命力還能為學生提供開展生態教育的第二課堂,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生態環保意識。
實踐案例分析——以南京市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工業遺產景觀改造設計為例
南京市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原身為清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園區總占地面積約為7.9萬平方米,建設時致力于著力將其打造為集文化創新、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其被國家評定為江蘇省重點文化產業園。園區內留存了大量的工業廢棄廠房、廢棄工業生產機器,這些工業遺跡無不在訴說工業大發展時期的輝煌。
南京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屬于典型的工業廢棄地,雖然原有的工業建筑物與工業設施使場地中的景觀異質性增強,但因工廠經營的性質,整體的生態系統幾乎沒有遭到破壞,植物生長狀況良好,絕佳的生態環境使其成為喧鬧的現代化大都市中的一方凈土。
園區根據新時代的審美對工業遺址景觀文化進行了改造設計,將遺留的工業生產設備、裝置、遺跡等運用科學、藝術化的景觀處理方式融入了新環境;其注重老工業廠房和象征工業文明的各種深背景色設施的建筑特色,利用原機床鑄件建造了園區特色公共藝術設施,用以展示經典的工業產品,使之成為工業記憶與精神的載體。南京市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在整體的景觀風格上延續了工業文化,對園區改造設計的原則就是盡可能保留其原有風貌,進行保護性的再生式設計。運用保護與更新相結合的設計方法,通過對不同類型的歷史遺跡恢復重建,實現景觀修復與再利用的功能。
園區在整體改建上對工業傳統文化進行了再造,增加了符合新時代審美的設計。園區內40多棟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廠房全部保留,通過修護園區里藝術化的工業遺跡,能使人感受到濃烈的工業藝術氣息,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園區運用“再生式”設計方法,在設計時注重對原有格局的保留與利用。其將舊的場所進行了改造,重新激發了場地活力,從而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并進一步推動工業遺址景觀與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相融合。
工業遺址景觀改造設計研究啟示
在目前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以及城市化建設進程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工業遺產作為一種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及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其保存與開發利用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之一。加強對工業遺址的保護利用不僅能夠解決城市用地日益緊張的矛盾,改善城市自然環境和城市形象,還能創造豐富的工業景觀文化,更是對工業文脈的延續發展,因此必須提高社會大眾的工業文化保護意識。
漫長的工業發展過程賦予了廢棄的工業建筑和工業生產設施寶貴的價值,使它們成為工業時代的記憶。經過重新設計布局,工業建筑和設備形成了獨特的工業風格,成為工業遺址的精神象征,給身處其中的人們帶來了歸屬感和認同感。但是對部分人群而言,工業遺址仍難以擺脫污染、頹舊、破敗的形象,通過景觀聯系場地的歷史文脈看似并非設計的本質要求,但設計作為人、工業與自然之間的調節器,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工業廢棄場地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再生設計理念,合理利用原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巧妙地運用自然材料,可以最大程度、最低成本地消除工業生產對城市環境造成的破壞,也能為開創城市工業遺產文化新局面,打造休閑文化產業提供豐富的場地資源。從長遠來看,將工業文脈與景觀建設相結合,既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法,更是一種現實可行的文脈保護方式。通過藝術處理手法營造出一個有生命力的工業遺址景觀形態,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工業遺址景觀的獨特魅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將會出現更多工業廢棄地。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目的不僅是打造美觀宜人的環境,更是要通過設計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本文從工業遺址景觀改造保護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南京市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的景觀整治方法,分析實際案例中的空間改造、建筑保留、歷史文化保護,探討工業遺址景觀的設計方法,闡述了在現代城市中,如何通過景觀設計來改造、利用工業廢棄地的深遠意義,希望能為工業時代文脈在景觀設計中的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常湘琦,朱育帆.從遺存到遺產:工業遺址景觀化發展研究概述[J].風景園林,2021,28(01):80-86.
[2]馬曼·哈山.歷史文脈在工業遺址景觀中的再現研究——以晨光1865園區的兩種對立文化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6(12):169-170.
[3]米姍,李雪,鄭亞男.遺產群視角下工業遺產景觀的創新策略[J].居舍,2019(29):100.
[4]唐斌,陽建強.走向可持續的工業遺產景觀保護——英國布萊納文工業景觀保護實踐[J].中國園林,2022,38(04):104-109.
[5]金云峰,方凌波,沈潔.工業森林視角下棕地景觀再生的場所營建策略研究——以德國魯爾為例[J].中國園林,2018,34(06):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