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研究百色地區的壯錦工藝,分析本土纖維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再運用現有的知識并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對傳統壯錦工藝的調查和分析,擴展到對纖維藝術領域的思考,提出打造壯錦知名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等路徑,采用多種方式促進百色壯錦發展,以期將壯錦這項纖維藝術資源轉化為地方文化創意產品,在不斷研發新式產品的同時,使壯錦產品能夠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與潮流趨勢。
本土纖維藝術的無限開放性為藝術家探索多樣化的纖維材料、新穎的藝術形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所創作的作品蘊含地方特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點。百色壯錦作為傳統的纖維藝術形式,堪稱廣西人民的文化瑰寶,凝聚了當地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其輝煌之時,曾與南京云錦、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并稱為中國四大錦。這種利用棉、絲、線編織而成的工藝品,結構嚴謹,色彩艷麗,寓意豐富,充分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壯錦的文化內涵闡釋
壯錦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民族文化符號之一,歷經千年流傳至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藝術文化創造物,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還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承載著壯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民族信仰、情感價值等內容,體現了當地的傳統農耕生活方式和文化發展面貌。
壯錦的文化內涵
壯錦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精髓,已經有千余年的發展歷史,其以絢麗的色彩、獨特的設計、漂亮的紋飾、豐富的寓意而聞名。廣西壯錦文化映射出了壯族同胞對生命的向往、對美好藍圖的追求和對自然的尊重,從中也可以找到那些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消逝的記憶。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飛速發展讓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也讓人們在變化中遺失了許多東西。傳承與發展百色壯錦文化,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壯族文化,使之煥發出新的色彩。同時,對于傳統文化來說,對其進行傳承和弘揚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證。
壯錦的文化內涵集中表現在其裝飾紋樣上,其運用了隱喻、象征、含蓄等表現手法,充分表達了壯族人民祈福納祥、祛病消災的簡單愿望,同時也傳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壯錦紋樣豐富多彩,是壯族人民通過長期的生活觀察創造出來的,與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緊密相連。由于百色屬于偏遠地區,交通的不便、天災人禍的侵襲等,使當地壯民飽經生活疾苦,但這一切都沒有將他們打敗,反而造就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的個性,他們將生活所見、內心所想制作成各式紋樣,通過壯錦編織的方式慰藉自己的心靈,祈求生活富足、家人平安、族裔興旺等。因此,壯錦不僅是一種工藝繁雜的纖維藝術品,還體現了壯民的價值觀。
壯錦的藝術特征
壯錦的紋樣有三種:一是在平紋上織出四方連續的幾何圖案,組成連續的紋樣類型,簡潔明快;二是以動植物圖案,形成層次豐富的復合圖案,這樣的圖案清晰,有立體感;三是將各種幾何圖案按照某種規律,編織成具有律動感的復雜幾何圖形,結構嚴謹。百色壯錦傳統紋樣有數十種,大多數都是選擇象征吉祥的圖案,特別是幾何紋的選擇。常見的紋樣有回字紋、云紋、水波紋和各種花鳥草獸的圖案,如雙龍戲珠、獅子滾球、鯉魚躍龍門等。紋樣的添加讓這種用棉線或絲線制成的精美工藝品結構嚴謹,色彩豐富,體現出壯家人充滿熱情的、歡快的民族風格,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百色壯錦發展中的困境
百色的壯錦遠近聞名,由于其地處偏僻,區域經濟相對落后,傳統的壯錦工藝沒有市場;同時,壯錦的傳承方式比較落后,以口傳心授為主,艱難的生存環境、繁雜的制作工藝以及高強度的工作使得年輕人對其望而卻步;另外,壯錦產品生產率低,毫無創新性可言;壯錦產業缺乏品牌意識,生存周期相對較短;壯錦發展方式單一,無法滿足市場所需……為了改變這一局面,首先需了解以下內容。
壯錦工藝在傳承方面面臨多重考驗
與中國當今諸多失傳或正在失傳的傳統工藝一樣,壯錦作為一種傳統手工織物,面臨的最大問題莫過于工藝傳承。首先,壯錦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在消失。追溯過去壯錦工藝廣泛發展的歷史,壯錦從前是許多壯族婦女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作為女紅的一種,其被視為當地婦女必須具備的德行之一。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曾經的壯錦手藝人因傳統工藝難以維持生計而改行,使得壯錦慢慢退出人們的生活。其次,市場經濟逐利的邏輯阻礙了壯錦技藝的傳承。人們為了迎合當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一味追求壯錦產品的數量和效益,而忽視了制作壯錦產品本身所需要的高超技藝,致使產品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缺乏創新。再次,壯錦實用價值的降低、制作成本的增加、市場的萎縮、銷量的下降等,使得整個行業陷入了惡性循環。最后,設計與生產的分工致使壯錦失去了創新動力。這種分離造成了民間工藝來源的枯竭,使得壯錦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隨著經濟的發展,壯錦生產商家一味追隨現代工業的腳步,生產出來的壯錦產品呈標準化、定型化、統一化特征,長此以往,壯錦不僅會失去原有的審美價值,其蘊藏的文化內涵也將消失殆盡,最終消耗掉其原本的生命活力。
壯錦產業化缺乏足夠的財政支持
壯錦這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模式下,政府的宏觀政策是壯錦行業發展最有力的支持。當然,這一方面源于壯錦在廣西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因為壯錦可以帶來部分財政收入。鑒于百色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對壯錦行業的投入有限,使得壯錦在百色的發展進程較為緩慢,政府應該對此進行適當調控,為壯錦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后盾。
壯錦的技術迭代滯后于時代發展
目前,很多行業已經進入機械化、智能化的生產階段,而很多不能盡快作出相應改變的企業已經紛紛倒閉或者正面臨倒閉,更有甚者,造成了某些產業的沒落。壯錦作為一種傳統的織物,仍然采用傳統工藝,其工藝流程極其煩瑣,再加上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極低的產量,很明顯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
百色地區壯錦的發展路徑
百色壯錦的發展空間廣闊,我們可以充分拓寬其應用領域,全面推進百色地區壯錦工藝的多維發展。
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強化壯錦產業的財政支持
在現代社會,壯錦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社會基礎地位的喪失,迫使它急需快速融入現代生活中。在此前提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寶貴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政府可以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傳承條件與文化氛圍,也可以改善傳統手工業者的生活條件,成立相關定點幫扶機構,適時解決傳承人生活方面的顧慮,使他們更好地投入壯錦工藝的傳承工作中。
積極培育壯錦工藝的傳承人才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的途徑應該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傳承壯錦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傳承人的努力。人是文化傳承的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離不開對人才的發掘與培養。現如今百色的壯錦面臨諸多問題,不僅包括難以傳承這一問題,織錦這項技藝后繼無人的處境也應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需求,為此,我們應當找出更合理、更多樣的傳承方式,以傳承人為點,以點帶面,帶動百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人們對壯錦技藝本身的關注。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開設線上興趣課程,線上、線下同時授課,讓每一個游客都成為技藝“傳承人”。另外,原本就掌握著手工技藝的傳承者也要積極提升自身技藝水平和審美能力,保持積極健康的傳承心態。
從技術上降低壯錦傳承門檻
材料是產品設計的物質基礎和前提。關于壯錦產品的設計,首先要對織造壯錦的材料進行面料改進,由于傳統壯錦所用棉線易受潮、易生蛀蟲、易斷、易纏線,很大程度上拖延了壯錦的生產進度,因此,需要研制或在市場上找到一種新型材料,以適應新時代壯錦的發展。其要想真正取代傳統材料,首先必須滿足廉價、環保、易得等條件。同時,這種新型材料應該結實耐用。此外,為了保證受眾在使用過程中的舒適性,材料需要有韌性、輕便,且耐拉扯。據調查,百色現有壯錦工藝大多是純手工織造,但其制作周期太長,無法滿足大型訂單的需求,使得壯錦工藝的產品設計嚴重受到了織造技藝的制約,所以有必要創新壯錦織造工藝,提高織造效率。
融入現代審美元素,打造壯錦品牌
好的文創產品是好玩的、富有寓意的,好的壯錦產品也是如此。要賦予壯錦美好的寓意,讓它不再是一個物品,也不再是單純的產品。要想使其真正發展成商品,就需要將其轉換為日常用品,讓其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樣,壯錦才能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中。
百色壯錦產品可以在日用品與工藝品方面同步發展。在日用品方面,為了使壯錦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應提升壯錦系列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主要涉及的產品包括圍巾、錢包、背包、領帶、口罩和各類服飾、家具用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則可以根據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開發,在提高產品適用性的同時加大創新力度,促使壯錦產品多元化發展。
另外,凡是能宣傳推廣發展百色壯錦的有效途徑都值得推崇和使用。如北京故宮文創園和首都博物館出品的文創雪糕,在短時間內樹立了良好的IP形象,獲得了很好的銷量。以此為鑒,可以選取百色壯錦元素制作棒棒糖、雪糕等美食文創產品,在人群密集的景區進行售賣,讓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對壯錦產生濃厚的興趣。
經調查,百色現有壯錦缺乏品牌建設,除靖西壯錦廠等少數企業外,其余的都是個體戶。要想把壯錦更好地推廣出去,就需要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過提升品牌魅力增加大眾對壯錦的好感。壯錦元素大多蘊藏有美好的寓意或民族圖騰形象,設計師可以根據其最主要的元素進行品牌設計,賦予其美好的寓意和文化內涵,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引入現代技術,推動壯錦技術迭代
在傳統壯錦織造工藝的基礎上,加入現代科技,實現機器化生產,有效提高其生產率,實現壯錦產業化,設計并制作出更符合現代審美的壯錦產品。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更好地對壯錦行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提高百色壯錦的知名度。
信息化的手段能更好地推動壯錦技術的迭代,更有效地實現壯錦的傳承與發展。如通過3D打印、數據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記錄壯錦織造的制作過程以及材料工藝,與目前現有的資源結合進行對比分析,形成信息化的資料,為其傳承和后期的研究工作提供參考。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記錄,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系統。
除此之外,設計師還應深挖百色地方文化內涵,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引入現代技術,加以時尚意識,適時進行跨界合作,多方面推動壯錦技術迭代。對不同的技藝、不同的設計思維進行有效的重組整合,使創新后的壯錦產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更具現代時尚氣息。與此同時,要與當代的設計師、品牌策劃師加強跨界聯盟合作,結合現代高新技術與材料,設計出更能吸引當代年輕人目光的壯錦產品,讓跨界合作為壯錦文創產品的創新助力添彩。
綜上所述,如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的風向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民族技藝,在發揚壯錦技藝的同時不斷研發新式產品,使壯錦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潮流與審美。結合現代生活、文化、科技、生態文明等一系列要素,設計出具有百色文化特色的壯錦文創產品。在產品得到推廣運用的同時,希望能充分引起現代人對壯錦文化的重視,使其得到新的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及有關部門也十分重視壯錦的保護工作,多次深入民間進行織錦的收集、整理、研究、開發等工作,開發出諸多壯錦產品,使得壯錦產品更加系列化、多樣化。而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于廣西南寧,也為古老的壯錦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做的每一步都在把壯錦帶上一個新的臺階,試圖將壯錦帶回新時代人們的視線里,這不僅是對壯錦文化更好的保護、傳承,也使得壯錦文化這項中華傳統文化重獲新生。
參考文獻
[1]路瓊.壯錦紋飾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2]葛芷萱,王曉慧.壯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7(12):46-48.
[3]黃琳皓,王瑋.在互聯網時代下校園文創產品的銷售發展與設計研究——以南京林業大學為例[J].戲劇之家,2018(24):147.
[4]樊道智,萬輔彬.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的困境與出路——以壯錦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4(04):45-51.
[5]莫青桃,李樂,馬虎祥,等.鄉村振興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產業競爭力調查研究——以廣西忻城壯錦為例[J].今日財富,2020(1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