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對茶葉的研究中,主要研究了靈源萬應茶的歷史、功效、成分等,而未深入研究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目前,靈源萬應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還不夠完善,對其保護與傳承的推進也不夠。因此,需加強對靈源萬應茶的保護和傳承。現通過對靈源萬應茶的調查與研究,對靈源萬應茶在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逐一探究,結合發現的相關問題,提出符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保護與傳承靈源萬應茶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華文化寶庫中占據重要地位,其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許多非遺傳承受到了嚴重影響,甚至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消失不見。因此,當今社會各領域共同關注的話題之一就包括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問題。在目前對茶葉的研究中,人們主要對靈源萬應茶的歷史、功效、成分等進行了研究,但并未深入研究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目前,靈源萬應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還不夠完善,對其保護與傳承的推進也不夠。因此,加強對靈源萬應茶的保護和傳承十分必要。
晉江靈源萬應茶的保護與傳承現狀研究
靈源萬應茶是晉江名產,始創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最早由靈源寺三十一世高僧沐講禪師所創制,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靈源萬應茶于1994年入編國家衛生部部頒標準,于2004年一次性整體通過國家GMP認證,于2006年被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中醫養生(靈源萬應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著時間的推移,靈源萬應茶已成為閩南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藥,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獨特的科學研究價值。其系采集墨旱蓮、青蒿、爵床、野甘草、飛揚草、山茶、鬼針等17種青草藥,加入上等茶葉,并配以59味中草藥秘制而成,制作工藝獨具特色。
靈源萬應茶秉承茶道文化精髓,沿襲傳統生產加工工藝,引進了新的檢測技術、凈化車間和現代化設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它以袋泡茶、塊狀茶為劑型,具有化痰祛濕、調胃健脾、祛風之功效。雖然靈源萬應茶的生產已經規模化,但是在中醫藥整體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并沒有擺脫瀕臨滅絕的命運,因此仍需大力保護。目前國內相關學者并未對靈源萬應茶的保護與傳承做深入研究,理論體系還有待完善。
晉江靈源萬應茶的保護與傳承存在的問題
隨著工業化和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靈源萬應茶的保護與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戰。筆者在訪問地方網站、查詢資料、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并與一些民眾、政府、企業、學校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進行了交流之后,發現靈源萬應茶的保護與傳承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政策法規不夠健全
與政策法規健全、保護機制完善的國家相比,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化起步較晚,發展滯后。2011年,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保存工作,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填補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律的空白,也使得開展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有了法律依據。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大部分是原則性規定,故仍存在法律體系不完善、規定不細化、法律法規內容不明晰等多方面問題,不能給我國當前非遺保護的具體工作提供足夠的、具體可行的法律參考。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于2019年開始施行,主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責任、保護與利用、傳承與傳播等做出規定。泉州市出臺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市行動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則主要從整體性保護出發,推動非遺保護傳承。
作為地方政府,晉江市制定了《晉江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傳統建筑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文件,但這些文件是針對晉江文化建筑保護和傳統建筑保護的,不是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具體政策。也就是說,迄今為止,晉江市尚未出臺關于非遺保護傳承的指導性意見和地方性法規,因此,晉江市制定非遺保護政策并不能以晉江市的規章制度為依據。
重視程度不高
據統計,晉江市目前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晉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9項,非遺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晉江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方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雖然晉江市人民政府對非遺的保護力度強于其他同類單位,但是主觀上還是缺乏對非遺保護利用重要性的認識,缺乏積極履行非遺保護利用責任的意識。一是晉江市人民政府對靈源萬應茶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其傳統的思想觀念比較根深蒂固,未充分認識到傳統民間文化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缺乏保護非遺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未在保護過程中融入先進的創新思維,不利于靈源萬應茶的有效傳承,也不利于推動經濟發展。二是社會大眾在對靈源萬應茶的保護和傳承等方面缺乏正確的認知,理解不深,參與度低,重視程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非遺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也不利于靈源萬應茶的發展。
政府投入不夠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非常漫長,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僅靠政府的財政支持很難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資金需求。晉江市政府每年都會撥出一定的專項經費作為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需要足夠的經費支持,目前其資金來源比較單一。
雖然政府投入的經費逐年上升,但仍落后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發展水平。同時,政府在構建全社會文化產品融資平臺,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和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基金等方面,目前尚無明顯成效。
宣傳力度不大
宣傳力度是影響靈源萬應茶保護和傳承的一個重要因素。據了解,泉州靈源藥業有限公司作為靈源萬應茶項目的保護單位,以市場為導向,在國家4A級景區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天官第銷售、宣傳靈源萬應茶。在保證不影響靈源萬應茶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蘊含的經濟價值,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靈源萬應茶還被評為晉江首批伴手禮,得到晉江市政府的大力推介。因此靈源萬應茶的宣傳工作執行得相對較好,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例如,晉江市人民政府會邀請相關電視臺、記者到五店市傳統街區拍攝紀錄片對其進行宣傳,但靈源萬應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并未得到大力的宣傳,而且后期的宣傳工作也沒有落實到位。因此,單靠泉州靈源藥業有限公司宣傳靈源萬應茶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員整合各方力量,不斷創新宣傳方式,擴大其影響力。
非遺傳承創新性不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靈源萬應茶的價值已遠不如從前。但是,現在靈源萬應茶的展示形式仍以傳統形式為主,沒有進行創新,故其發展空間會變小。目前,靈源萬應茶只是在國家4A級景區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的天官第進行展示,缺乏創新性與時代元素的融合,使得人們只有到達五店市才能了解靈源萬應茶的發展歷史和價值,這非常不利于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加大保護力度,提高保護意識
當前,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非遺申報工作,在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方面給予非遺保護大力支持,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后,對非遺的保護和監督不夠。因此,加強監測和管理是非遺保護與管理的關鍵。各級地方政府要以中央政府為主導,推進非遺保護的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建立統一的科學管理監測體系,健全非遺管理制度,提高非遺保護意識,加強非遺保護監管,規范各種行為,建立健全非遺普查、建檔制度,完善非遺名錄制度等。
首先,加強頂層設計。將非遺保護和傳承納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市、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同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考核管理制度建設。其次,不斷完善非遺保護體系。增加非遺項目預算,建設非遺保護基地,切實落實縣級以上非遺項目申報。不斷提高各區縣非遺的整治力度,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的保護傳承能力。最后,調整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從實際情況出發,在規劃布局過程中保證非遺保護措施的可行性,及時搶救古老的非遺項目,保護受損的非遺項目。但是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應杜絕商業化炒作。
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
在非遺的保護工作中,應利用各類媒體進行宣傳。借助《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積極開展展覽、論壇等宣傳活動,不斷加深非遺保護工作的報道深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的危機意識,從而促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保護。
依托地方學校加大非遺宣傳力度,豐富靈源萬應茶的內容,加強對靈源萬應茶行業人才的培養,定期開展靈源萬應茶非遺知識講座,增進民眾對靈源萬應茶的了解。如以申遺成功為契機,舉辦《泉州世界遺產及其保護利用》等專題講座,通過深度解讀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市級等法律法規對泉州世界遺產的保護,提高公眾對世界遺產的法律保護意識。
大力推進非遺數據庫和市鎮兩級非遺館建設,逐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系統化、規范化,全面展示非遺保護傳承成果。在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加強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斷創新宣傳形式,突出數字技術優勢,拓寬傳播渠道,讓群眾進一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提高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通過創新促進非遺傳承
靈源萬應茶是采集墨旱蓮、青蒿、爵床、野甘草、飛揚草、山茶、鬼針等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加入優質茶葉,并配以59味中草藥秘制而成,制作工藝獨具特色,其秉承茶道文化精髓,沿襲傳統制作工藝,引進了現代化的制藥設備、凈化車間及檢測技術,實現了本真性傳承和跨越式發展。對其保健功效進行深入研究,創造出功能提取物等有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產品,可以促進靈源萬應茶的多元化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才能獲得生命力。
靈源萬應茶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創新以及市場需求的日益增長而壯大。新時代,對靈源萬應茶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其的保護與傳承不再只是依靠傳承人就能完成,還必須重視思維創新和科技創新,與時俱進,依托創新的力量為靈源萬應茶的保護和傳承再添生機。
形成行業合力,推動非遺傳承
一是讓傳承與發展相輔相成。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要處理好靈源萬應茶產業發展、壯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系。即傳承要促進發展,發展要不忘傳承。二是建立靈源萬應茶傳播基地。根據靈源萬應茶的歷史特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點,聯合政府、茶葉學會及相關茶企,建立靈源萬應茶傳播基地。三是合作發展,優勢互補。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行業發展的互補關系。為了使靈源萬應茶品牌實現良好發展,眾多靈源萬應茶企形成了市場建設、產品互鑒、良性的過程交流、危機行業互聯體系等,并在品牌建設中構建了靈源萬應茶這一公共品牌營銷共識。只有靈源萬應茶產業發展壯大,靈源萬應茶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并且要擁有廣闊的產品市場,才能更好地對其進行傳承,并持續促進產業發展。四是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同樣,靈源萬應茶的受眾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因此,為了不被時代淘汰,只能不斷進行創新。靈源萬應茶應在發展中不斷完善自身,豐富自身特色,優化制作技術,明確消費市場定位,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特色,擴大靈源萬應茶文化傳播的覆蓋面,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其影響力,培養非遺傳承新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富。當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樹立整體意識,其關鍵在于傳承。只有不斷提高傳承水平,才能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保持并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保護與傳承中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性保護。另外,還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下,將有效完成對靈源萬應茶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使命。
參考文獻
[1]鄭君苗.晉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府責任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6.
[2]柯國林.晉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6.
[3]何建剛,郭曉園,簡妮斯,等.長盛川湖北青磚茶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J].現代農業科技,2019(11):226-227.
[4]趙鳴,夏冰瑩,劉芳.文化生態學視角下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化傳承、保護和發展研究[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35(03):1-6.
[5]胡冰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現狀研究——以重慶川劇為例[J].藝術研究,2019(0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