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廣州荔灣區恩寧路的永慶坊,蘊藏著深厚的嶺南音樂文化底蘊。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政策文件指導下,2016年老城改造項目對該區域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將其打造為集中展示嶺南文化精粹的文旅地標。文旅商業示范區作為新的文化生態場域為置于其中的非遺傳承和傳播活動提供了新的研究語境。在2020—2022年,通過對永慶坊非遺街區的嶺南古琴修竹琴舍進行田野調查,探討該琴舍在特殊文化生態環境中的古琴傳承實踐及其特點,從文旅融合和非遺傳承的角度對其傳承活動進行評價。
文旅地標中的修竹琴舍
永慶坊概況
永慶坊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東連上下九地標商業街,南銜沙面,是極具廣州都市人文底蘊的西關舊址核心地帶。恩寧路是清朝光緒年間粵劇藝人的聚居地,歷史建筑眾多,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區域。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政策文件指導下,2016年廣州市荔灣區政府組織恩寧路永慶坊老城改造項目,將該區域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將其打造為集中展示嶺南西關文化精粹的文旅地標。2020年永慶坊設立非遺街區,引進了嶺南古琴藝術、廣繡、廣州琺瑯制作技藝、廣東醒獅、廣州笛簫制作技藝等10家非遺工作室,形成了具有示范意義的非遺文化旅游商業示范區。
修竹琴舍概況
修竹琴舍成立于2017年,創辦人是嶺南古琴藝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古琴研究會會長謝東笑,琴舍的第一個教學點落址華南植物園,第二個教學點永慶坊分點于2020年8月開業,該點在2021年入選了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修竹琴舍教師團隊由省級傳承人謝東笑及其弟子組成,按照資歷分為四個梯隊,每一梯隊有其對應的課程收費標準。教師團隊與文化部門聯系較為密切,常年在圖書館、博物館、學校、企業單位開展琴學知識講座,在多地參與古琴音樂會,承接與文化部門聯合開展的古琴公益活動。
修竹琴舍所處位置隱藏在非遺街區小巷中,鬧中取靜,占地面積80平方米的獨棟小樓共有4層,琴舍內部裝修以簡約和古典風格為主,下面兩層為對外展覽區,上面兩層則為教學區和辦公區,空間上遵循動靜分離的設計理念以適應文旅環境。
文旅融合背景下古琴傳承實踐及特色
從曲高和寡轉向主動曝光
高客流的選址思路
從年客流量和功能定位來看修竹琴舍華南植物園和永慶坊兩個教學點,其中,永慶坊以休閑娛樂為主,華南植物園以收集保護、園林文化和園藝展示、科普教育功能為主。2021年,永慶坊客流達750萬人次,華南植物園客流量達165萬人次,永慶坊的客流量遠超華南植物園。永慶坊修竹琴舍的落戶存在政府與市場力量的共同介入,政府為其提供資金補助,運營方在租金上給予優惠。從修竹琴舍落戶文旅地標永慶坊可以看出,修竹琴舍在古琴傳承的路徑方面轉換了思路,不同于華南植物園教學點的自然之境,更不同于傳統琴社封閉在人煙罕跡的地方,永慶坊將自己放在高流量的旅游區,轉被動為主動,獲客來源從以往傳統的游客慕名而來轉變為主動出現在公眾面前,積極提高自身曝光度。
跨界聯動的宣傳方式
相關數據顯示,“游客中26—35歲年齡段占比最大,50—60歲以上的銀發族消費群體占比超過10%”。年輕消費群體是永慶坊的主要受眾,該群體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拍照打卡分享,形成的傳播力不可小覷,其也將是未來非遺傳承的主力軍,更是非遺傳承需要爭取的對象。傳統與潮流共處一園的永慶坊是當代生活與非遺結合的經濟“實驗站”。非遺工作室的進駐,一方面給旅游區帶來了文旅廣度和深度的拓展,另一方面也為非遺文化提供了新穎的展示平臺。
2021年,永慶坊組織了一場融合互聯網科技與非遺、線上線下聯動的跨界游園會——“非遺廣州紅”游園會。漢服與旗袍走秀、醒獅表演為游園開幕,嶺南古琴藝術、廣彩瓷燒制技藝、廣繡技藝等廣州非遺項目的互動體驗,也在現場同步開展。游客借此機會聽琴、學琴、看琴、購買古琴文創、參與古琴游戲,以多種方式近距離接觸、了解古琴。除了線下的互動以外,新浪廣東還依托微博平臺的傳播優勢,通過十余位KOL的內容分享進行精準傳播,“直播+電商+非遺”精準賦能的新模式為一度“養在深閨”的古琴藝術傳播注入了互聯網特色。
從單打獨斗轉向群體作戰
多類非遺聚集的傳習氛圍
永慶坊非遺街區有10多個非遺大師工作室。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分類方法,該區域非遺占據傳統音樂類、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傳統技藝類、傳統美術類等大類約40%,多類型非遺項目在空間上的高度聚集更有利于營造街區的傳習氛圍。
根據對修竹琴舍學員的統計,廣東省內學員占97%,廣東省外學員占3%,由此可見,省內學員是修竹琴舍的主要群體。再從地區角度出發對修竹琴舍廣東省內學員進行比較,發現珠三角地區學員占89%,其中廣州市學員比例最高,占省內學員的69%。廣東省內學員所在地區分布以廣州為中心,逐步向四周輻射,因此,修竹琴舍的主要受眾以周邊城市為主,尤其集中在廣州市。
非遺傳承需要較長的學習周期,以及多次學習和參與互動活動。對修竹琴舍學員地區分布的統計數據可知,相對來說,本地游或周邊游的人群更易成為永慶坊修竹琴舍的主要受眾,非遺街區傳習氛圍的營造十分適合多次造訪、深度的地方文化體驗的開展。
多樣資源共享的文旅綜合體
改造后的永慶坊匯聚了多種業態,基礎設施完善,類型多樣、文化多元的活動集聚,旅游項目豐富,集餐飲、住宿、展銷、游玩、培訓于一體,已經由居民區轉變為一個大體量、品類豐富的文旅綜合體。修竹琴舍永慶坊教學點所處的周邊環境不同于以往傳統琴舍的環境,這也決定了其不是一個文化單一的文化空間。學員在琴舍的活動并不僅限于學琴、聽琴,而是在參與古琴文化活動之余,還積極接收來自其他文化類型的信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大環境將非遺古琴融入當代生活中,讓琴樂成為城市音樂生活的一部分。
永慶坊為修竹琴舍在宣傳推廣、知識產權保護、文旅經營培訓等方面提供了幫助。例如,獲得國家級示范性案例榮譽的永慶坊旅游線路,就是把該區域多個點串聯在一起,實現旅游宣傳資源共享。除此之外,區、市級2個非遺工作站落戶永慶坊,為永慶坊非遺街區的非遺工作室、商戶提供商標申請、版權登記、知識產權信息檢索、咨詢等系列綜合性服務。另外,非遺工作站還具有非遺品牌與企業合作交流的搭橋作用,以專業的標準為非遺傳承人與企業的供需對接提供幫助。因此,基于統一管理的非遺街區,修竹琴舍的古琴傳承活動得到了更加有序、有組織的知識產權援助,獲得了資源共享的幫助,在進行非遺傳承活動上事半功倍。
從埋頭苦干轉向打磨品牌
古琴常規精品活動
修竹琴舍會定時在季、月、周分別開展開設零基礎入門大課、琴月集、茶話會等活動,不定時開設專項精修課,并在課后專門設置配套的茶話會,供學員討論收獲和心得,以打造精品意識來規劃古琴的傳承活動。
修竹琴舍的古琴入門大課每季度開設一次,為保證課堂質量,招生人數限制在6—16人,每節課由一位主講老師和大約3位助教老師共同完成。這種主講老師與助教老師共同完成課程的模式,有利于老師各司其職,即主講老師專心授課,多位助教老師及時糾正學生指法錯誤,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入門大課以學習基礎指法為主要內容,同時將琴學知識的普及貫穿其中,包括講解琴史、琴器、琴譜等。與此同時,講解基本樂理、學習識讀簡譜和減字譜也是必修內容;琴舍的教學理念講求“以曲代功”,將指法基本功貫穿于曲子中,用具體的曲子來練習基本功,如《竹里館》《敕勒歌》等,最后以一首囊括多樣指法和技巧的經典古琴曲《仙翁操》結束課程。
每月一次的琴月集是琴舍的品牌活動,是由琴舍教師團隊共同完成的古琴音樂會。每場琴月集限額30名聽眾,以保證現場效果,演出票常常供不應求。琴月集的名稱均從二十四節氣中取用,曲目的挑選與當時的節氣相符,如暮秋琴月集上會彈奏《秋風辭》《洞庭秋思》等與秋天相關的經典古琴曲。琴月集曲目一般以嶺南琴派經典傳曲為主,輔以傳承人創作曲目。在活動之前,主持人會溫馨提示賞樂禮儀,努力為聽眾創造一個理想的聽琴環境。
古琴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是一種新型的文化消費,也是傳承古琴文化的一種嶄新方式。修竹琴舍落戶永慶坊,政府在給予補助的同時,也設定了文創產品開發的考核指標。修竹琴舍的文創產品主要有古琴用品、生活用品等類型,以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為宗旨。
古琴用品如琴譜夾、琴巾、線香,日常生活用品如帆布手提袋、古琴指法鼠標墊、團扇等均直接或間接與古琴、古琴背后的雅生活息息相關。古人云:“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意為一個讀書人要想成為有修為的儒雅君子,讀圣賢書與撫琴一個都不能少。按照這個理念,修竹琴舍推出了適應琴書生活的文創產品,分別以四種常見的古琴形制來命名的系列書簽——伏羲、神農、仲尼、蕉葉。這種產品設計巧妙地將古琴的視覺符號提煉出來,并融入產品中,成為古琴文化、精神和情感的載體,與文化消費者建立起“左琴右書”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用文化和品牌提升消費的文化品位,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也是古琴文化適應商業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文化新生態的創新實踐。
從獨立文化活動轉向文旅項目子活動
古琴文旅站點“雅”“俗”共賞
修竹琴舍在永慶坊的古琴傳承實踐作為園區文旅活動的其中一個站點,會通過一些小游戲來降低公眾了解與認識古琴文化的門檻,并以降低難度的方式鼓勵公眾參與,從而與古琴文化產生連結點。如在園區的統一活動中,讓公眾參與聽琴識曲的游戲,集章達標可以獲得園區獎勵。聽琴樂是雅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識曲這種具有趣味性、任務量小的游戲方式使得游客自然而然地加入古琴游戲中,并樂在其中。琴樂聽辨的方式豐富了園區游玩的內容,集章的階段性獎勵也使得古琴文化體驗與其他文化串聯起來,順理成章成為園區傳統文化體驗的一個站點。
簡易且具有趣味性的小游戲可以引導公眾了解古琴文化,這一創新方式體現了文旅融合的理念,將古琴文化作為主要內容,以游的方式進行文化體驗,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古琴主題研學“游”“學”一體
古琴主題的研學是通過沉浸式的方式進行觀摩、游覽、交流、學習,實現古琴文化知識的擴展和延伸,繼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也融合了“學”與“游”的精髓,將嚴肅的文化科普以趣味游玩的方式加以呈現。
修竹琴舍落戶永慶坊以來,針對不同的單位、受眾開展不同主題的古琴研學活動,如廣州凈水石井分公司工會古琴專場定制活動將古琴鑒賞學習作為企業文化、團隊建設的活動之一,充分發揮古琴修身養性的特性來調節員工身心,提高員工藝術審美情趣,傳達企業人文關懷。企業定制研學活動的課程內容包括聽琴曲、賞琴器,學習識辨減字譜、基礎指法、弦歌等,內容豐富,便于讓零基礎的學員更容易進入古琴的世界。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課程《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研究》的實踐環節安排在修竹琴舍,師生多次共同參與琴舍的雅集、琴課等日常活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傳統藝術審美在案卷上的抽象理論,還需要到具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體驗中去感受,古琴研學活動則恰好為體驗中國傳統藝術審美帶來了環境、氛圍以及其他具體事項的便利,讓審美的體驗落實到具體的音樂以及音樂生活中,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文旅融合提供了極佳范例。
思考與啟示
基于文旅的角度
從文旅的角度來看,嶺南古琴是嶺南地區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修竹琴舍的存在更是為永慶坊這個集中展示嶺南文化的文旅地標增添了新的景觀。另外,修竹琴舍古琴傳承活動中的可看、可聽、可彈、可玩豐富了旅游的方式,尤其是古琴的實踐性質,即強調在實踐中自我體悟,為參與者在游玩的過程中帶來了更多的精神活動。這正是文旅融合相對于傳統的走馬觀花以及靜態文物展示旅游的優勢和創新所在。但比較遺憾的是,永慶坊園區的古琴游園活動還處于初級階段,暫時還沒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古琴活動。
基于非遺傳承的角度
從非遺傳承的角度來看,在文旅背景下,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給古琴傳承活動帶來了有別于傳統的新的傳承路徑,多種新穎且低門檻的形式讓大眾有更多機會了解與認識古琴,這也是非遺傳承新思路——活態化的第一步。另外,永慶坊非遺街區工作室的主理人均為文化部門承認的代表性傳承人,故而商業行為有序、有節制地注入非遺傳承,需要傳承人團隊在把握文化與商業的平衡過程中,守住非遺傳承的本位,避免本末倒置。但還有一點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當文旅融合的實踐不再新穎與有趣,古琴藝術是否還對這些受眾具有持續的吸引力?傳承深度的問題是否還能夠通過文旅的方式來解決?
文旅背景下,古琴傳承活動是非遺傳承的嶄新路徑之一,創造了引導非遺與當代社會結合的文化價值與科普教育創新的社會價值。在“微改造”空間活化和文旅商結合的背景下,永慶坊這個以非遺為主要特色的嶺南文旅地標,以及在非遺街區中的修竹琴舍,其當代非遺音樂文化活化傳承活動都具有實驗性質和先鋒意義,在當代非遺傳承的實踐中具有可挖掘和探討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厲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遺產與旅游品牌建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2]傅才武.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內在邏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73(02):89-100.
[3]張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層次關系內涵、挑戰與踐行路徑[J].旅游學刊,2020,35(03):62-71..
[4]馮善書.助力廣州建設文化引領型消費中心[N].南方日報,2022-09-20(A08).
[5]徐敏思.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研究與實踐[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20.
[6]彭巖.對古琴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思考[J].中國音樂學,2009(0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