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日益重視,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非遺的活化傳承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而且對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產業振興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騰沖市劉家寨的“打保境”儀式用其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鄉村文化形式塑造農民思想,培養有文化的新型農民;開發獨特的鄉村文化資源,振興文化生產力,打造特色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農業、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保境”儀式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其中的皮影戲表演,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對劉家寨皮影戲活化傳承的重要路徑。
騰沖市位于西南邊陲,地理位置獨特,擁有豐富且鮮明的文化資源。劉家寨的皮影戲是目前整個騰沖地區保存最為完整且一直延續至今的地方文化。劉家寨皮影戲不僅是當地村民的精神娛樂活動,在當地村民的農業生產活動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這一點可以從劉家寨“打保境”儀式中看出。劉家寨人在日常的農業生產中主要從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生產活動,他們每年舉行的“打保境”儀式,不僅是為了祈求秧苗茂盛、莊稼豐收,其儀式還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打保境”儀式一方面展現了劉家寨村民的素養和其對鄉村共同體的塑造,展現了劉家寨村民對獨特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劉家寨村民保護和傳承皮影戲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主性,以及推動文化與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創新性。
劉家寨“打保境”儀式概況
騰沖市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劉家寨屬于騰沖市固東鎮順利村,距離縣城約28公里。全寨被群山環繞,一條順江貫穿整個村寨,為寨中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水。據寨民介紹,現在寨子里居住著280戶(1120人),其中劉姓和郭姓居多。劉家寨村民的農業生產以水稻種植為主,大麥和玉米作物為輔。眾所周知,糧食作物的種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其中,光、熱、水等氣候因素和病蟲害、洪水、火山、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都影響著莊稼的收成。尤其是在傳統社會,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較少,抗擊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很多時候會把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都寄托在神靈身上。劉家寨的村民也是如此,他們最初舉行“打保境”儀式的目的就是祈求神靈不要降災于他們,不要讓他們的秧苗死亡,有個好收成。
據寨中的老人說,“打保境”儀式很早就有了,一直延續至今,要說具體起源什么時候,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不過,他們對為何要舉行“打保境”儀式解釋得很清楚。他們說,相傳某一年,當地人民插完秧苗不久,秧苗就突然大面積死亡。村民們痛心疾首卻沒有辦法,只好眼看著秧苗死去,他們將死去的秧苗拔去,進行補種。但是,補種后的秧苗仍會大面積死亡,這下整個寨子的人們陷入了恐慌和焦慮之中。如果再這樣下去,他們年底沒有收成就只能餓肚子了。在大家無計可施之時,寨中的老人們坐到一起研究后覺得可能是寨子里染上了不好的東西,后來全體村民決定舉行儀式消災。說來也奇怪,舉行了儀式后,所種的莊稼就活了下來了。經此,劉家寨就一直延續著“打保境”的習俗,以祈求神靈保佑莊稼茁壯成長,五谷豐登,村寨平安。
“打保境”儀式舉行的時間不定,具體的時間要由掌教(道教)大師來算,一般是在每年插完秧苗后舉行。儀式的經費由村民自發籌集,各家出錢出力,多少不論。劉家寨“打保境”儀式一般為期三天,儀式大致分為請神、獻神和送神三部分。白天舉行誦經和洞經儀式,傍晚唱皮影戲。白天誦經主要是請道士在劉氏祠堂的正堂舉行,期間要誦幾十本不同的經書。洞經是在祠堂正堂前、祠堂大門內的閣樓上進行,由唱皮影戲的班子進行洞經,不過洞經的經書相比誦經的經書要少很多,只有三部,每天洞唱一部。到了晚上,洞經停止,皮影戲班子來到祠堂對面的皮影戲樓表演皮影戲。當然,在“打保境”儀式期間,皮影戲表演前都要先供奉相關神靈。同時,劇目也很講究,大多情況下要唱《封神演義》,有時也可以唱歷史故事類的其他劇目,但最后都要以《封神演義》結尾。今年的“打保境”儀式唱的就是《狄青征南》,但在最后一天晚上唱完的時候,加了一段《姜太公掃臺》,意在把村寨里所有不好的東西都趕出去。
劉家寨“打保境”儀式推動鄉村共同體建設
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交通的便捷,人們與外界的聯系更加方便,這也促使鄉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導致鄉村共同體面臨著不斷被瓦解的困境。劉家寨同廣大鄉村一樣,鄉村結構正在不斷改變,很多村民認為,單靠農業收入已經很難維系家庭開支,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所以,他們大多會在農閑的時候,在附近的城市打零工,有一小部分人還選擇去省外務工。要想促進鄉村建設,就必須留住人,讓村寨的建設有人可用。所以,劉家寨通過舉辦“打保境”儀式,讓就近務工的村民回鄉幫忙,讓所有在外的人內心有情感的依托和牽絆。
人們通過對社會的記憶,以及各種“物”的展演,來強化他們心目中對社會本質的認識。劉家寨人“打保境”儀式中的皮影戲就是強化其精神共同體意識的一個很重要的“物”。在劉家寨村民的生活中,皮影戲影響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過去,在劉家寨皮影戲的傳承過程中,師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與交流,在表演過程中,皮影藝人同觀眾之間、觀眾同觀眾之間也有交流互動。這種交流互動無疑會影響村民的文化素養,提高寨民的集體認同感,從而為鄉村共同體的建設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礎。然而,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劉家寨皮影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面臨著衰落的困境。面對鄉村共同體建設這個問題,劉家寨通過“打保境”儀式等方式重構了人們對皮影戲的社會記憶,重新喚起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追憶,從而促進精神共同體建設,以便劉家寨鄉村共同體更好地發展。
劉家寨“打保境”儀式助力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了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全面落實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這五大目標。所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宜居,著力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產業大發展)、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而且對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產業振興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通過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能夠有效地凝聚發展力量,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環境保障。
(一)“打保境”儀式為鄉村振興提供價值引領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文化的發展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從而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劉家寨“打保境”儀式對皮影戲社會記憶的重構不僅影響著當地經濟的發展,還影響著文化的傳承。劉家寨皮影戲是一項優秀的傳統文化,其傳承和發展了一百六十多年,已成為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擁有深刻的內涵。皮影戲中涉及的很多劇目內容(歷史故事和傳說)都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當地人有很大的價值引領作用,也為鄉村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盡管當下的大眾傳媒和經濟背景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在重建劉家寨皮影戲社會記憶的過程中,人們重新認識了皮影,意識到皮影戲是他們這個群體所獨有的文化遺產,是他們一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劉家寨村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皮影戲文化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甚至認為皮影戲是一種拖累。然而,在劉家寨皮影戲社會記憶重構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對皮影戲有了全面清楚的認知,進而形成了一種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產生了一種文化自豪感。這種文化自覺能讓寨民們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文化,從而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發展,助推當地鄉村振興。
(二)“打保境”儀式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藝術活動源于藝術創造者的生活實踐和生命體驗,他們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感悟到物質之外的審美價值,因而能夠以感性的方式觸動人的心靈,開辟生活的另一種境界。劉家寨“打保境”儀式中的皮影戲文化本身就是美的載體,皮影制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皮影產品就是固化的藝術品,是審美藝術的展現。劉家寨皮影戲作為一門傳統戲劇一直被很多人所重視,特別是在2011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更是備受關注。然而,劉家寨皮影戲依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一種半息影的狀態,演皮影戲的人員也在不斷減少,這使得劉家寨皮影戲面臨著即將失傳的尷尬局面。后來,隨著每年“打保境”儀式等活動的開展,皮影戲逐漸恢復了生機,騰沖皮影戲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現在劉家寨已經建立了皮影傳習館,甚至還在市里開設了劉永周皮影館,促進劉家寨的皮影文化產業不斷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劉永周皮影館內出現了大量的電影人物、卡通人物等皮影靠子,這說明皮影戲在逐漸適應和滿足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進行皮影文化產業創新。人類的藝術實踐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關,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劉家寨皮影靠子制作的轉型,是其適應現代人審美需求的改變。人們會根據自己審美的需要,購買自己喜歡的皮影靠子,這也有利于推動皮影靠子制作產業的發展,從而帶來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三)“打保境”儀式推動文化與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
眾所周知,鄉村振興建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鄉村產業、鄉村人、鄉村文化、鄉村生態以及鄉村組織。劉家寨“打保境”儀式中的皮影戲著力推動文化與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劉家寨最初舉行“打保境”儀式是為了促進農業生產,其中的皮影戲表演(融合了洞經)也是為了驅除邪祟,保佑村寨平安、莊稼豐收。在皮影劇目中,我們更能明顯地看到皮影文化注重引導村民重視農業生產,要辛勤勞動等,這就充分說明了文化來源于農業生產,文化促進村民積極勞動,如《騰沖大救駕》就是反映當地制作餌塊(一種食物)解救圣駕的故事。
上文提到,劉家寨皮影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一種半息影的狀態,演皮影戲的相關人員也在不斷減少,導致劉家寨皮影戲面臨即將失傳的尷尬局面,后來,其通過“打保境”儀式等活動喚起了劉家寨皮影戲的社會記憶。其實,這個重構的過程對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劉家寨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是多個群體共同努力的結果,例如,在社會記憶重構的過程中,當地政府支持皮影藝人開辦劉永周皮影館,并且投資興建劉家寨皮影傳習館,每年給予皮影藝人一定的資金支持,就極大地調動了皮影藝人的積極性,能使其更加愿意傳承和發展皮影戲。當然,劉家寨皮影戲僅在保護中傳承是不夠的,還要在發展中保護。這時就必須對其進行創新,一改以前那種老套、單調、乏味的表演形式,迎合當下人們的需求,尤其是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劉家寨皮影戲必須對其劇目和唱詞等進行創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帶來經濟效益。這種“以自身的發展來催生旅游業的到來、以旅游業的到來促進皮影戲的發展”的方式,真正實現了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
劉家寨皮影戲貫穿于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每年舉辦的“打保境”儀式中的皮影戲表演促進了文化與農業、旅游業的融合,起到了凝聚鄉村共同體意識和推動鄉村振興的作用,對當地人的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劉家寨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重構皮影戲的社會記憶,不僅促進了皮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還打造出了當地特有的皮影文化名片,探索出了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新范式。事實上,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一定的市場潛能和開發價值,因此,與消費者的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該采取產業化的發展模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事業中。我們不能只是被動地在政府的扶持下,保護和傳承皮影戲等民族文化,而是應該主動作為,主動思考和探索如何將本民族文化與現有的鄉村振興政策相對接,從而推動鄉村文化活化傳承,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張巍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2]魏立群.中國皮影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戴昇.族群歷史與社會記憶的重構——論王明珂的民族史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20(06):120-127.
[4]李月芹.鶴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引領鄉村文化振興[N].大理日報(漢),2022-09-02(003).
[5]王榕,黃曉琳,曾麗婷,等.鄉村文化振興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以梅州客家山歌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06):179-181.
[6]朱華.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活化傳承研究[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