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是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促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手段。資源河燈歌節是廣西地區的知名民俗節日,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盡管政府部門在節日傳承與開發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外宣方面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到位。現主要闡述對資源河燈歌節進行對外宣傳的意義,分析資源河燈歌節英譯現狀,探討其不足之處并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促進資源河燈歌節文化對外傳播,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鑒。
資源河燈歌節
(一)資源河燈歌節簡介
資源河燈歌節是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的一個傳統節日。資源縣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大西南內陸地區的中間過渡地帶,是連接資水和湘水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明清時期,資江水急灘多,運輸繁忙,常常發生舟覆人亡的事故。為了祭河神和悼念亡人,商會組織捐資或民間籌資請各路明道高僧,舉行三神公祭和水陸道場。后來,每逢七月半中元節,資源人都會自發地放幾盞河燈,以示對亡魂的超度,也求自身辟邪消災,萬事大吉。資源人也因放河燈的習俗,將中元節稱為河燈節。
1995年,資源縣政府將當地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節日河燈節和煙竹山歌節合二為一,創立“七月半”河燈歌節活動;2004年,資源河燈歌節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全國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題活動之一;2008年,河燈歌節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資源縣申報的中元節(資源河燈節)項目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資源鎮石溪村河燈制作人俸文順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此后,資源河燈歌節漸成規模,形成了以祭祖、祈福、商貿、娛樂和謳歌新時代等內容為主的地方性節慶活動品牌。截至2019年,在河燈歌節期間,前往資源縣的游客量突破20萬人次。2020年河燈歌節期間,游客數量更達10萬人。資源河燈歌節這一傳統民俗文化已成為資源旅游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二)資源河燈歌節外宣翻譯意義
從民族文化傳播角度來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文化基因和歷史記憶,是其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也是維系民族文化根基的生命線。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和廣闊前景。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外宣翻譯,既能彰顯中國文化之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又能幫助海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促進對外文化交流。廣西作為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省區,是中國—東盟戰略合作的積極推動者、深度參與者,更是直接受益者,這也是大力推廣和發展廣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絕佳優勢。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角度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進行英譯,是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將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各族人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因此加強對資源河燈歌節的對外宣傳,不僅有利于傳播河燈歌節文化,還能夠體現和提高當地政府、有關機構和民眾對其的重視程度,從而使以資源河燈歌節為代表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增強其傳承活力。
從城市發展角度看,資源河燈歌節外宣翻譯是提升對外宣傳力度和質量的重要途徑,能夠吸引更多外國游客參與,拉動本地旅游產業發展,進一步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推動產業振興和鄉村振興、建設文化和旅游強區等方面的作用。桂林作為我國重要的旅游城市和文化名城,應把握機遇,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桂林之前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旅游創新發展先行區、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國際交流重要平臺”四大戰略定位也將逐步實現,最終實現建成世界級旅游城市的目標。
資源河燈歌節外宣翻譯現狀
(一)譯名不統一
通過前期調查,以及對資源河燈歌節相關英文介紹文本的匯總和對比發現,“資源河燈歌節”這一專有名詞的英譯名存在多種形式,如“Ziyuan Traditional Ethnic River Lantern Song Festival;Ziyuan Wat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Ziyuan Riv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River lamp festival;River Lantern Festival;The Ziyuan Lantern Festival;A Traditional Lantern Fair in Ziyuan County”等。譯名不規范,就無法傳達出專有名詞的實際含義和文化內涵;譯名不統一,則會給讀者平添困惑,不利于非遺工作的開展。
1995年起,資源縣將兩個時序相同、形式內容相近的傳統民俗文化節日合二為一,整合為“七月半傳統河燈歌節”,發展為“資源河燈歌節”,其基本內容自此成為河燈節與山歌節兩項活動。因此,在討論這項非遺的內涵時,應把節日明確為河燈歌節再進行理解。資源河燈歌節的英譯名既要點明節慶發源地和舉辦地,更應包括“河燈”和“山歌”兩項并列內容,故“Ziyuan Wat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和“Ziyuan Riv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為現有譯名中最合適的兩種譯法。至于對“河燈”的翻譯,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對“Water Lantern”的定義“It is also known as a river lamp or lake lamp etc, depending on the water body in which the water lamp is floated”。可見,河燈明確的放置地點最好譯出。因為河燈歌節是在資源縣資江河岸舉行的,因此將“河燈”譯為“River Lantern”更合適,故筆者認為該節日最恰當的譯名為“Ziyuan Riv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另外,可以在宣傳稿中進行補充說明,如“a traditional ethnic festival and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二)外宣翻譯資料較為匱乏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基本等同于對相關宣傳資料的翻譯。2008年出版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是第一本介紹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書籍,但彼時資源河燈歌節尚未被正式列入;2012年起,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主持編撰的《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勘》(以下簡稱《叢書》)陸續出版,但《叢書》中未涉及資源河燈歌節。此外,這些圖書并沒有英譯本,更沒有專門介紹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文出版物。在網絡宣傳方面,僅有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管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其對廣西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進行了簡單介紹和動態報道,但內容籠統,有效信息不多,也未見英文頁面。這表明廣西壯族自治區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合梳理不夠完善,外宣推廣意識還不夠強烈。
目前,資源縣政府對資源河燈歌節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對其經濟價值的開發上,并以建設特色鮮明的旅游勝地和推進本縣第三產業發展為目標。由此可見,資源縣政府對資源河燈歌節較為重視,但尚未對其文化價值進行深入探究和充分利用。尤其是在宣傳和推廣方面,對外宣傳工作幾乎空白。現有的資源河燈歌節宣傳資源大多只有漢語,缺乏相關英譯,也并未查找到政府給出的官方英文信息,在各類報告和資訊中也鮮少提及這一節日的宣傳情況。此外,筆者通過走訪資源縣與河燈文化相關的地點如資源縣河燈文化博覽中心,發現關于河燈文化起源、河燈歌節盛況、河燈制作技藝等的介紹相對完整,展品齊全,但依舊缺乏相對應的英文介紹或文本。以上情況均限制了資源河燈歌節的對外傳播。
(三)現有英文資料過于簡短片面
旅游民俗文化的英譯應遵循“文化內涵凸顯”和“信息準確與簡明適切”的基本原則。在目前的各類英文資料中,絕大多數只介紹了河燈歌節的舉辦地點和放河燈、唱山歌兩種活動方式,無人提及特有的舞獅表演和文藝匯演。所有資料均未對該節日的來源和演變進行介紹,也沒有說明資源河燈的類型和制作技藝等,忽視了河燈歌節豐富的文化內涵。可見,現有的英文資料均過于簡短片面,沒有對河燈歌節進行詳細深入的介紹,因此無法讓外國游客獲得更完整的信息。
例如,可以在宣傳資料中補充資源河燈的制作及寓意,筆者在這里試列舉一則:“At first, there were three types of Ziyuan River Lanterns—God-worshiping Lantern, Lotus Lantern and Zongzi Lantern (Zongzi: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cooked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f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were used to worship the ancestors, overtake the dead souls and pra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ver g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Ziyuan Riv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 people's demand for river lanterns has gradually diversified. Thus, the materials and shapes of river lanterns have been innovated and improved and there have emerged lamps of wealth for businessmen, lamps of career for young people, lamps of romance for lovers, lamps of wisdom for students, and lamps of longevity for the elderly. Each river lantern has the profound meaning.”(起初,資源河燈有敬神燈、蓮花燈、粽子燈三種式樣,用于祭祀先祖,超度亡魂,祈求河神保護。隨著河燈歌節的發展,人們對河燈的需求逐漸多樣化,河燈的制作材料與形狀有了創新和改進,出現了生意人的聚財燈、年輕人的事業燈、情侶的愛情燈、學子的智慧燈、老年人的延壽燈。每一只河燈都蘊含著深刻的寓意。)
資源河燈歌節外宣翻譯對策
(一)強調政府主導作用
從資源河燈歌節舉辦情況來看,雖然資源縣早已有意識地進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推廣,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普及工作,但其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從相關機構部門預算和年度決算情況可以看出,資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有限,后續工作經費偏少,對河燈歌節的宣傳、保護與基地建設效果尚未達到預期目標。
因此,針對資源河燈歌節的外宣工作,政府要健全“民間舉辦、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工作機制,充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關鍵性,擬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利用各種資源加強宣傳,從規范性政策和專項資金等方面加強對河燈歌節文化的對外傳播和普及,組織專家和學者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翻譯研究活動。此外,還應注重對河燈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例如,將資源河燈作為文化產品在海外平臺進行推廣和銷售,將文化傳播和對外貿易結合起來。
(二)注重外宣工作人員培養和能力提升
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實際過程中,外宣工作者的專業能力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外宣翻譯人員應有廣闊的知識面,培養跨文化意識,在全面掌握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與傳播情況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譯語語言特性和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使翻譯的譯文富有感染力,并以易于譯語讀者接受的形式,盡可能完整地傳遞信息,展示非遺之美。
有關機構可以委托翻譯協會、翻譯公司、高校學者等進行資源河燈歌節的外宣翻譯工作,對譯文進行質量把關。另外,桂林各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對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知識的傳授與學習,利用教育資源開設相關課程,引導學生將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知識與日常翻譯訓練相結合,最終培養出一批專業翻譯人才,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事業的發展。
(三)利用先進技術和網絡平臺進行對外宣傳
目前,資源河燈歌節的宣傳方式仍比較傳統,宣傳質量不高。大部分宣傳內容存在雷同現象,在傳播過程中對資源河燈歌節相關文化的創新內容更新少,導致許多游客對資源河燈歌節文化的認識不足。網絡平臺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除了在本地平臺進行宣傳外,還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發布英文甚至多語種信息,吸引海外媒體對其進行報道,使更多外國朋友對資源河燈歌節及其文化內涵產生興趣,并于節慶期間前往感受節日氛圍。此外,還應拓寬網絡宣傳方式和渠道,豐富節日視覺傳達效果,有效科普資源河燈歌節,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制作以河燈歌節為主題的互動視頻或動漫作品;打造中英雙語特色網站;設計帶有河燈歌節元素的文創產品,并在海內外各平臺售賣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也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東盟戰略合作等項目的深入推進,中國文化在海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重視非遺項目的外宣翻譯,對以資源河燈歌節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其不足之處提出相應對策,是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手段,是推廣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關鍵步驟,有利于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化進程,探索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芳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科技翻譯,2011,24(02):41-44.
[2]陳玉香.資源縣河燈歌節的文化傳承及價值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6(02):125-128.
[3]高承慧,劉迎彬,李秉宸.新媒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漫化傳播研究——以資源河燈歌節為例[J].科技傳播,2021,13(13):97-99.
[4]李叢立.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問題及對策探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0(05):52-61.
[5]阮紅波,汪慶華.傳播學視角下旅游資料中民俗文化的英譯策略原則[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3(07):109-114.
[6]王優.文旅結合下縣域非遺節慶旅游協同發展——以廣西資源縣河燈歌節為例[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20(00):191-206.
[7]資源縣文體局.魅力資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