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不僅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動力,還可以有效提高鄉村治理效能,彰顯文化自信。通過發掘優秀文化資源、聯結傳統與現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鄉村文化培育體系等措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是農業大國,鄉村問題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必須貫徹到國家治理的全領域、全過程,是新時代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源動力。要完成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文化是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鄉村文化的精要所在,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重要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筑牢思想文化根基,是新時期推動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精神和科學智慧,是中華民族不斷強大的文化之根。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對新時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動力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改革開放至今,在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指導下,我國鄉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農業生產技術逐步成熟,農產品結構逐步完善,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但與此同時,我國鄉村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農業產業化管理體制滯后、鄉村文化建設不足等,鄉村發展問題仍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塊“短板”。據此,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鄉村建設總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我國鄉村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遵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規律,是結合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面臨的諸多新特點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北砻魑尹h將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的振興離不開文化的振興。文化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根”與“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近年來,鄉村文化發展平臺的吸引力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鄉村文化振興的事業中去,鄉村文化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有力地促進了鄉村社會的迅速發展。但從總體上來看,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文化瓶頸問題仍然存在,鄉村文化經濟發展滯后,文化人才培育與管理體系尚未健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尚未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現象仍然比較明顯。當前,中國鄉村傳統文化發展現狀和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求之間存在的差異依然較大,鄉村文化建設仍是我國社會主義鄉村建設的一個“短板”。
新時代,需要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促進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有效提高鄉村治理效能
弘揚傳統文化,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新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為鞏固脫貧攻堅重要成果,防貧返貧,更要長期堅持鄉村振興戰略,堅決打好鄉村振興這場持久戰。提升鄉村治理效力,建設和諧鄉村,是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禮法合治”的思想一直是儒家經典的基調,《荀子·成相》提到“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足見“禮治”的重要性。熟人社會是鄉村社會的重要特征,鄉村社會素有安土重遷之傳統,大多數鄉村人“生于斯亦長于斯”,人—土地—鄉村結成密切聯系的整體,村民自治為其治理的主要形式。在村民世代交往的過程中,鄉村人在精耕細作、喪葬嫁娶、興筑房屋的過程中協作交流,彼此熟悉。同時,鄉村人在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一套獨有的倫理規范和交往規則,矛盾沖突的處理也主要以村規民約為重要參考,“禮治”優于“法治”。村規民約是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依據國家法律、社會道德準則和鄉村實際制定的重要規章制度,涵蓋了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規制文化在當代的表現形式之一。在治理鄉村的過程中,各種爭執矛盾時有發生,若是不論問題大小全部依靠法律解決,容易導致政府行政成本增加,部分社會問題也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從而影響鄉村治理效力,阻礙和諧鄉村的建設。村規民約的出現填補了鄉村自治中法律制度的不足,其制定和實施程序的復雜程度遠低于法律制度,彈性空間大,且因地制宜,更適宜當地鄉村發展現狀,大大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
當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實推進培育文明鄉風,充分發揚其弘德揚善的“軟約束”作用,促進鄉村社會穩定發展,是提高鄉村治理效能,建設社會主義和諧鄉村的應有之義。
(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彰顯文化自信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表明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迫在眉睫,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提升文化自信,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進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動力。
凝聚農耕文明之光,彰顯中華文化自信。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孕育了沿襲至今的農耕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源于鄉村,并在農耕文明中不斷發展壯大。農耕文明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根脈,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來源。首先,從農業生產技術方面來說,農民的生產勞作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觀日測天圖像的陶尊,上古時期,人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與時節、氣候的變化規律,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其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成為我國廣大農民心中世代堅守的真經。據此而形成的“春打六九頭,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等諺語以及廟會集市等民間習俗,也有利于農民的生產勞作及農民之間的互動交流,對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其次,農耕文明不僅包括人民對傳統農業生產知識技能的把握,還包括古村落、制作手工技術等傳統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當前不少鄉村、博物館等依托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制作文創產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產品以新的生機和活力,深受民眾青睞。通過對古村落、古寺廟等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再開發,不僅可以激發鄉村活力,發展鄉村觀光旅游業,還可以展現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提升文化自信,大力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為走好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彰顯中華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是當前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
文化振興是鄉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鄉村振興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激發村民主體意識,積極發掘優秀文化資源,創新文化傳承模式,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探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既要補文化“短板”,也要促文化發展。
(一)發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挖掘文化資源,激發發展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敝腥A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需要我們深入發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推進保駕護航。一方面,要善待歷史的饋贈,傳承和發展好已有的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包括對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有重要啟示的傳統文化、凝聚中國海內外中華兒女文化紐帶的鄉賢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歷史文化內涵的紅色文化等,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中國鄉村文明飽受磨難卻依舊生機勃勃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要在現有的優秀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價值。深入研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消除不良文化的影響,汲取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思想精髓,開發具有時代特色的優秀文化資源,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大地上煥發出新的生機,為鄉村振興提供更為堅實的精神支撐。
(二)創新傳統與現代的紐帶
聯結傳統與現代,創新傳承模式。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榆林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前,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多元文化傳承方式,創新鄉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模式,是新時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拓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柯馬丁在《儀式中國》中提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若想獲得持續的影響,已無法避開新媒介方式的介入?!碑斀裆鐣?,互聯網飛速發展,移動媒體技術的快速成熟為傳統文化的弘揚提供了更為高效、便捷的客觀載體。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公眾號、頭條、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構建多元文化傳播體系,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傳統文化,拓寬傳統文化的宣傳渠道,加深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要推動文化傳承形式的創新。從故宮文創產品的走紅,到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節目的熱播,再到云端博物館的快速發展,一個個文化現象啟示我們:傳統文化只有充分融入社會實踐,與時俱進,貼近群眾生活,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深刻理解它的內涵,還要與時代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時代精神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核,在傳承中促進創新,在創新中謀取發展,如此才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文化故事,讓古老的農耕文明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提高村民傳承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村民參與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積極性。村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只有充分調動村民參與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積極性,讓村民積極參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才能讓傳統文化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首先,要激發村民主體意識,加強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設。2022年3月6日,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要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傳承和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精華和核心價值。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體現。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密切聯系鄉村群眾,深入開展素質文明教育,加強思想引導,塑造新時代文明鄉風,以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鶎诱罅﹂_展文化下鄉、鄉村支教等文化服務活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向鄉村下沉;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如鄉村傳統手工藝比賽、詩詞大會、書法比賽等,活躍鄉村文化氛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進村民,影響村民,促進鄉村傳統文化振興。其次,增強主體創新意識。文化傳承者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立足于當地鄉村文化特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農村傳統文化融合起來,創造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時代色彩,在傳承中謀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更好地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紐帶作用。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穩固精神文化成果。2017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鄉村振興的內涵不僅包括人民物質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在共建共享的現代治理體系中,“政府負責”決定了政府在社會治理中起主導作用。首先,要加強政策保障,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高度重視鄉村社會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工作,加快推進相關扶持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大力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其次,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推動形成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社會環境。最后,鄉村振興既要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又要促進經濟發展。政府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為依托,大力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通過對農業及民間手工藝品的創新再開發,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符號”,不斷提升鄉村傳統文化的創造力和生產力;通過開展對古村落、古建筑等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修舊如舊”工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觀光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同時,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結合各地鄉村發展現狀,設置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鄉村傳統文化的資金投入力度。鼓勵私人資本等民間資本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設隊伍,推進建設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資金保障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持。
(五)強化鄉村文化隊伍建設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鄉村振興需要多元化人才支撐。清康熙皇帝指出:“自古選賢任能,為治之大道?!彼裕爸轮沃?,首重人才”。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形勢下,必須要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鄉村振興的人才基礎。一方面,要完善鄉村文化人才培育體系,做到“知行合一”,積極培養本土人才,發揮帶動效應。政府應采取多元化的培訓手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慕課等信息化網絡平臺,根據本地鄉村傳統文化特性設置課程內容,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人才培育體系。同時,社區要有計劃地組織傳統文化故事會、傳統習俗大講堂等活動,充分調動村民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鄉村人才工作責任制,選派機關年輕干部到鄉村任職,為城鄉文化人才資源流通搭建好平臺。其次,完善鄉村人才激勵制度。積極開展鄉村人才評比工作,定期對優秀人才進行表彰,提升人才工作創新的積極性。結合當地發展現狀,盡可能地提升鄉村人才的薪酬待遇,對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的技術人員增加專項資金,在住房、交通等方面給予適當補貼。最后,加快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鄉村環境衛生較差、科教事業相對落后的問題,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生活差距,吸引、留住更多非本土人才進鄉歸田,充實鄉村文化人才隊伍,使之成為鄉村發展的建設性力量,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有力保障,推動鄉村振興開新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是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根脈。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結合鄉村發展實際,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1):33-5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22-11-01)[2022-12-{
1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11/01/c_1129089160.htm.
[3]張兆端.多元一體的先秦諸子治理思想體系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59(01):78-90+221.
[4]王興亞.康熙人才政策述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06):25-31+35.
[5]吉麗君,王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肌理溯源與振興張力[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4):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