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紅色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獨特的精神內涵和重要的現實價值。但是在推廣浙西南紅色文化的過程中,還存在紅色文獻獲取不易、推廣主體單一、紅色閱讀空間缺乏特色、推廣形式缺乏創新等問題。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要構建社會共同參與的“圖書館+”工作模式,加強各界聯動,打造新型紅色閱讀空間,豐富紅色文化呈現形式,充分挖掘資源優勢,促進浙西南紅色文化的推廣。
“圖書館+”模式在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中的作用及意義
(一)“圖書館+”模式挖掘文化資源的豐富性
關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紅色文化資源種類多,有紅色文獻,也有烈士的書信、日記、居住舊址。這些文化資源分散在圖書館、檔案館、革命紀念館等不同單位。如何將它們收集、整理并分享給廣大讀者是推廣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由擁有豐富文獻收藏的公共圖書館牽頭,整合不同類型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是“圖書館+”模式的獨特優勢,也為浙西南紅色文化的宣傳推廣提供了資源保障。
(二)“圖書館+”模式拓展推廣活動的多樣性
當前,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推廣還存在任務性強、宣傳模式單一等問題,導致普通群眾參與的主動性低,推廣效果不明顯。圖書館作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臺,承擔著傳承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價值觀的責任,并且其在開展各種類型的閱讀推廣活動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在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圖書館與黨政機關、旅游行業等多元推廣主體合作,通過“圖書館+”工作模式,凝聚社會力量,將紅色文化資源植入不同場景,如“圖書館+民宿”“圖書館+文化驛站”等模式,豐富活動形式,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吸引大眾主動參與推廣活動,全面拓展浙西南紅色文化宣傳推廣工作。
(三)“圖書館+”模式發揮數字技術的先進性
在數字化浪潮中,數字閱讀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大眾的閱讀習慣,也為紅色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近年來,圖書館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開展閱讀推廣工作,同時積極推進智慧場館建設、數字資源建設,在技術層面為紅色文化的數字化推廣奠定了基礎。“圖書館+”工作模式能夠利用數字化技術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憑借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的特點,為所有讀者提供數字化文獻、展覽、講座、音視頻等資源,通過現場直播、線上活動、轉發分享圖文等形式介紹浙西南紅色文化,既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又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推廣范圍。
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現狀
(一) 區分讀者特點,開展分級推廣
公共圖書館是服務全民的文化機構,讀者對象覆蓋了各個年齡段、各行各業的人群,具有包容性、廣泛性和多樣性等特點。這決定了公共圖書館在開展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時,需要根據不同讀者群體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進行細分,并采取相應的推廣措施[1]。
首先,在面向成年讀者的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方面,公共圖書館應區分面向研究型讀者的浙西南紅色文化專業文獻支持和面向一般讀者的浙西南紅色文化普及推廣。黨史研究者、黨政工作人員對浙西南紅色文獻有廣泛收集、深入研究的需求,針對這類讀者,公共圖書館應做好浙西南紅色文化專業文獻的支持保障;針對沒有特定閱讀目的的一般讀者,公共圖書館則應以普及引導為主,注重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活動的吸引力和豐富性,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主陣地的作用,展現文化惠民服務的覆蓋性、公益性和便利性。
其次,在面向未成年讀者的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方面,公共圖書館應區分青少年讀者的學習任務需求和幼兒讀者的啟蒙閱讀需求。青少年讀者有紅色文獻學習任務,對浙西南紅色文化的接觸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公共圖書館應結合其階段性學習要求,開展讀書會、線上線下展覽、在線知識競答等多種形式的推廣活動。幼兒讀者的心智尚不成熟,閱讀接受能力較弱,面向他們的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以開展互動小游戲、親子共讀等形式為主,注重體現活動的生動活潑性,以適應其年齡特征的方式進行紅色文化啟蒙教育。
(二)根據資源類型,舉辦分類活動
根據資源保存類型和展現形式的不同,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工作分為線上推廣和線下推廣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線上推廣以圖書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為依托,推介紅色文化相關數字資源,并開展各類線上活動。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數字資源以其內容的豐富性、獲取的便利性和使用場景不受時空限制而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圖書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實體的浙西南紅色文化資源采集、儲存為數字資源,或征集、購買相關的數字化成果,對廣大讀者免費開放。同時,以生動有趣的線上活動,如云展覽、紅色知識在線競答、紅色電子書閱讀、聽書打卡等,再配合活動獎品,吸引讀者主動了解浙西南紅色文化[2]。
線下推廣以專題展覽、觀影活動、朗讀沙龍、打造紅色文化空間等形式開展,為讀者提供了更強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專題展覽包括圖文展、文獻展、音樂展、連環畫展等展現形式;朗讀沙龍由圖書館朗讀團導師帶領,定期開展活動,較好地將浙西南紅色文化與閱讀推廣結合起來;紅色書房等特色空間內,通過集中陳列館藏紅色文獻、擺放相關圖文介紹、設立宣誓墻等形式,并結合VR等視聽體驗設備,打造出沉浸式的紅色文化空間,為讀者帶來了更生動的體驗。
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獻獲取不易,缺乏有效整合
浙西南紅色文化來源于浙西南地區革命斗爭的歷史,其文獻資料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具有出版量小、副本量少,且較為分散的特點,分別收藏于九縣市區當地圖書館、檔案館、革命紀念館和政府黨史研究機構等單位和私人收藏者手中。由于各收藏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資源共享機制,浙西南紅色文獻缺乏統一的管理,既阻礙了文獻資源的整合與體系化建設,造成重復工作、重復收藏等資源浪費現象,又導致大眾對紅色文獻獲取困難,限制了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活動的開展。
(二)推廣主體單一,社會參與不足
紅色資源類型的多樣性、存儲的分散性等特點,決定了其推廣主體的多元化。目前,各紅色資源推廣主體“各自為戰”,推廣資源數字化程度不高,整體性推廣體系不健全,圖書館紅色文化資源推廣的社會參與度不夠,紅色文化資源推廣活動深度及創新性不足,導致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活動輻射范圍小,社會影響力小,推廣主體單一。
(三)空間缺乏特色,吸引力不強
圖書館紅色主題閱讀空間形式多樣,最普遍的是建設專題閱覽室。隨著功能化空間改造的興起,除了建設傳統的紅色經典書刊閱覽室外,還打造了紅色音視頻專題閱覽室、紅色教育體驗室,也有將書報刊和紅色主題數字資源搭配的混合型閱覽室[3]。然而多數圖書館紅色主題閱讀空間仍然局限于靜態的展播空間,沒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與圖書館閱讀空間相結合,更沒有給用戶帶來沉浸式體驗[4]。與此同時,多數圖書館紅色主題閱讀空間在設計階段尚未與當地紅色文化相結合,千篇一律地建設紅色閱讀空間,并且對選址、功能、布局等因素考慮不周,導致閱讀空間利用率較低和資金浪費。
(四)推廣形式局限,創新力不夠
如今,紅色文化閱讀推廣形式較多,既有靜態閱讀推廣方式,如設立紅色閱讀專架、推送紅色圖書資訊等;也有動態閱讀推廣方式,如舉辦紅色讀書分享會、紅色講座等。這些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讓大眾開始接觸并了解紅色文化,但仍存在難以激發起參與者的閱讀興趣、對紅色文化內涵介紹不夠全面等問題,實際產生的教育效果有限。歸根結底,是由于紅色文化的閱讀推廣形式存在局限性,沒有總結現有閱讀推廣服務的成效,也不注重對服務形式的創新,較少考慮到讀者的真正需求。紅色文化的閱讀推廣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到因時、因地、因人而變,發散思維,大膽創新,推陳出新,不斷豐富紅色文化的呈現方式。
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策略
(一) 整合紅色資源,多渠道協調合作
目前,浙西南紅色文化資源的收藏較為分散,且各主體的收集行為多為自發性的,沒有統籌安排,存在資源浪費現象。因此,通過“圖書館+”工作模式,將圖書館與黨政機關、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等收藏主體聯合起來,以及與區域內各圖書館之間加強合作,建立有效的溝通和管理機制,整合資源,建立聯合目錄,共享收集渠道,制訂發展規劃,完善體系化建設,推進數字化工作的開展,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浙西南紅色文化推廣工作做好資源保障。
(二) 凝聚社會力量,多主體聯動推廣
對于浙西南紅色文化資源的推廣,可以建立“圖書館+”的長效協同推廣機制,加強多元主體間的合作,提升整個社會層面的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率,構建“紅色閱讀共同體”,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盤活“沉睡”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資源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并嵌入車站、廣告屏等公共場所,以適應數字化背景下碎片化閱讀的特征,使分散的資源集中化,無序的資源有序化。通過“圖書館+基層黨組織”模式,加強與基層黨組織及社區黨員活動室的聯系,搭建紅色文化學習平臺,將紅色文化服務下沉到基層,完善外界力量的參與度;通過“圖書館+文化館”,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戲劇、音樂、繪畫等融為一體;通過“圖書館+博物館”模式,開發具有紅色基因的特色文創產品,打造浙西南特色紅色IP等。
(三)打造空間范式,多場景提升體驗
紅色文獻往往是很多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之一,應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圖書館閱讀空間與紅色文化資源結合起來,使讀者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直觀感受,產生審美體驗、情感體驗、認知體驗、價值體驗,推動其完全投入紅色文化當中。要綜合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如數字人文、虛擬現實等技術,再現歷史片段,將革命遺物、遺址、烈士故居匯聚到一個動態的閱讀空間中,讓文獻里的人物活起來,為讀者創造跨越時空對話的虛擬場景,形成立體化的感官體驗。在紅色主題空間的設計當中,應注意空間元素與地方特色紅色元素的合理應用,從而營造紅色主題閱讀氛圍。此外,還可以將目光轉向館外建設,爭取與社會力量合作,如與民宿、酒店合作,在直播、視頻展播中加入紅色文化元素,讓讀者在多媒體中學習紅色文化;與車站等公共場所合作,運用多媒體投影、筆畫等方式,吸引來往人群的注意,設置紅色文化主題藝術背景墻,通過主題海報、動畫、二維碼解說等展示方式增強讀者的互動感和體驗感;與旅游景點合作,結合館藏紅色文獻和浙西南紅色文化事跡開發紅色文旅路線,使游客在游玩中體味紅色文化,還可以在紅色景區設置數字閱讀平臺二維碼,讓游客自主獲取紅色文化知識。
(四)創新活動內容,多形式豐富推廣
紅色文化資源的閱讀推廣需要豐富其表現形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聯合其他推廣主體,建立“圖書館+”模式。在線下,可以通過館內公益講座平臺,定期邀請浙西南紅色文化研究者開展講座,讓讀者深入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舉辦讀者分享會、專題展覽,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在線上,借力新媒體平臺,依托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等,將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二次創作,融合音樂、文字、圖像等,推出一批既有深度又接地氣,具有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同時具備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的作品,從而受到更多讀者的關注,為紅色資源的深入推廣奠定扎實的群眾基礎[5]。發揮“圖書館+”模式的作用,采用“圖書館+旅游部門”模式,順應當下文旅融合的形勢,將紅色文化閱讀推廣嵌入全域旅游產業鏈,在旅游各環節注入紅色文化元素。采用“圖書館+博物館”模式,開展紅色文獻與紅色文物的聯合展覽,使書本上的文字“立體化”,向讀者述說革命故事;積極開發并推廣紅色文創產品,通過文創產品弘揚紅色精神,如劉英烈士系列文創、“紅色之旅”桌游等,有效促進紅色文化的宣傳和推廣。采用“圖書館+文化館”模式,通過繪畫、書法、攝影等藝術活動,宣傳紅色文化;舉辦紅色歌曲、紅色影片欣賞會,讓讀者以可聽、可看的形式體驗紅色文化之美。采用“圖書館+學校”模式,組織紅色文化論壇、紅色主題話劇表演,將紅色主題融入課堂教育;打造紅色研學活動,以游帶學,普及紅色知識,在研學過程中,圖書館可以組織開展紅色精神分享交流活動,強化參與者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理解。
浙西南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浙西南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用鮮血和生命譜寫而成的,見證了老一輩革命家和革命先驅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精神,是浙西南地區重要的文化根脈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圖書館作為面向公眾的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肩負著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應當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挖掘、整合優質紅色文化資源,引入多元化推廣主體,以“圖書館+”模式拓寬浙西南紅色文化的推廣渠道,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創新紅色資源的推廣形式,增強紅色文化的精神感召力,引導廣大讀者理解其獨特內涵,不斷加強對浙西南紅色文化的宣傳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文立輝.淺析公共圖書館紅色文獻的分級推廣[J].圖書館學刊,2021,43(10):11-14.
[2]王曉園,曹慧.數字化背景下紅色文獻閱讀推廣策略研究——基于扎根理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04):175-180.
[3] 唐月娥.黨校圖書館紅色文化閱讀推廣研究——以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S1):140-145.
[4]石書臣,張朋林.習近平關于紅色文化重要論述的德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5):1-6.
[5]趙曉瑋.公共圖書館紅色文化閱讀推廣項目化管理的路徑[J].商業文化,2021(3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