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意義深遠。為應對品牌缺乏,創新意識薄弱,發展資金不足等挑戰,可以從加強政策保障、長效扶持及資金投入;提高創新意識,加強對繡球手藝人才的培養;提高繡球的生產效率,推動繡球產業化發展;注重繡球本體的創新設計,促進繡球產業多樣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等方面入手。
繡球是廣西壯家人的定情信物和吉祥物。位于桂西南邊陲的靖西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當地婦女制作的手工繡球,因其結構特殊、小巧玲瓏、色彩鮮艷,被人們當作逢年過節贈送親友的佳品。
靖西鄉村振興離不開繡球的蓬勃發展。村民工藝興則鄉村產業興,鄉村產業興則鄉村興,鄉村興則“三農”興。靖西繡球曾是靖西老百姓衣食之本,是各村鎮傳統手工藝者的非遺瑰寶,其發展與創新關乎靖西各村民生。
靖西繡球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一)繡球文化的起源
有關繡球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左江流域寧明花山崖的壁畫。壁畫上繪制著壯族人民拿著用青銅鑄成的古代武器“飛砣”和其他部落爭斗的場景,這種青銅澆鑄的“飛砣”就是壯族繡球的雛形。到了唐朝,“飛砣”的制作材料已經演變為棉布、麻布和絲綢刺繡而成的布刺。宋代時,周去非在《嶺外代答》里描述到“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已定”。此時繡球已經發展為年輕男女之間表達愛情的媒介,是男女定情傳愛的信物。明朝王濟在《君子堂曰詢手鏡》中寫道:“每歲元旦或次日,里中少年裂帛為帕,挾往村落,覽處女少婦,相期答歌,允者以布帕投女,女解所衣汗衫授男子歸,謂之拋帛。”拋繡球逐漸成為青年男女傳達愛意,尋求配偶的活動。在廣西壯族的春節、三月三歌節、中秋節等盛大節日一般都會有拋繡球的活動,以繡球為媒介,讓不少年輕男女喜結連理。
(二)繡球文化的發展
靖西繡球文化在與漢文化的互動中傳承與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繡球一直都是壯族男女之間傳愛定情的信物,但是因為很多繡球的制作都是在女孩子的閨房中完成的,所以具有很強的私密性。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靖西繡球突破了“私密性”的束縛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拋繡球也成為一項日漸流行的體育項目。
20世紀70年代,電影《劉三姐》的上映成為靖西繡球的特性由“私密性”物品轉變成公共性商品的一大推手。電影播出以后,靖西繡球被公認為壯族文化的標志物。改革開放以后,靖西繡球被廣大消費者定義為民族手工藝品,逐漸走向產業化的道路。
靖西繡球的藝術特征、審美價值及文化內涵
(一)靖西繡球的藝術特征
靖西繡球多以黃、紅、綠三色為底面質料,共有十二瓣,每一瓣都會繡上象征吉祥的圖案,如梅蘭竹菊等花卉圖案,也有龍鳳燕等圖案,各式各樣的圖案讓靖西繡球無比生動。這些圖案造型繁復,構思巧妙,寓意豐富,代表了壯族人民對生命的渴望與熱忱,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堆繡”是老一輩手藝人在制作繡球時常采用的一種古老而又復雜的刺繡工藝,是先將線編織成一條彩帶,再將彩帶編織成立體的圖案。在制作繡球時,還可以采用單線刺繡的方法,在花瓣面料上繡出各種圖案,這種刺繡方法雖然簡單,但是艷麗的顏色和生動的圖案相結合,可以呈現出似畫般的美感。
(二)靖西繡球的審美價值
自古以來,靖西壯族青年男女都是通過拋繡球的方式傳遞感情,實現結親嫁娶的目的。靖西繡球以其獨特的造型、復雜的工藝、精美的圖案,被稱為“廣西繡球之上品”,聞名于世,具有豐富的視覺語言和審美價值。繡球不僅是國家之間友誼的象征,也是人民團結的象征。在慶祝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懷抱時,靖西人民用手工制作了兩個直徑分別為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繡球,寓意著中華兒女終將會團結在一起,永不會分開。
(三)靖西繡球的文化內涵
靖西繡球是壯族的特色文化遺產之一。在老一輩靖西人的眼中,繡球扮演著為壯族兒女傳情達愛的角色。每到三月三,壯族男女相邀于村邊,分成男女兩排相互對歌,在對歌中相互了解彼此,姑娘們會將手中的繡球拋給自己心儀的男孩,男孩再拋回,循環往復,喜結連理,一個家庭建立的紐帶往往是從一顆精美的繡球開始的。如今,時代不斷發展,靖西繡球被賦予了新的寓意,由“傳情物”演變為了商品和吉祥物,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靖西繡球成了廣西的特色文化符號,并深受外國友人的喜愛。
靖西繡球文創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依托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文化廣西”戰略,以及第三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優勢,靖西繡球文創產業在發展中求創新,突顯繡球文化與民族特色。目前,雖然靖西繡球文創產業具有獨特優勢,但是其傳承與發展仍舊存在諸多問題。
(一)繡球文創產業的發展現狀
由于繡球文創產業的滯后性,筆者曾于2020年11月—2022年5月先后赴靖西壯錦廠、靖西舊州古鎮進行田野調查,了解繡球產品開發和銷售情況等。同時掌握了繡球產品的產量、種類、開發利用、銷量等內容,觀察了繡球的制作過程。調研發現,在當地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繡球生產逐漸市場化、社會化,并初具規模,其中做得比較好的是靖西壯錦廠。在政府與企業的大力宣傳下,繡球知名度不斷提高,市場逐步國際化,銷售范圍不斷擴大,銷售額也在穩步上升。當地企業在傳統銷售方式的基礎上,通過個性化定制、大量批發、成立專賣店、博覽會推廣介紹等方式,拓展繡球市場。隨著時代的變遷,繡球產品設計與時俱進,逐漸由功能單一的傳統繡球轉變為多功能且內涵豐富的繡球衍生產品。
繡球在營銷方面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采用現代營銷手段,不斷增加銷量。此外,繡球文化還與當地旅游景區緊密結合,建立具有繡球文化元素的旅游景區,多層次、全方位地對繡球進行展示。文創企業設計的繡球產品可以在景區紀念品商店以及部分商戶內進行銷售,這樣可以促進繡球產品銷量的增加。
(二)繡球文創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文創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礎,文化內涵才能轉變為文化資本,進而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繡球文創產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目前還面臨著許多困境。
缺乏品牌支撐,市場影響力小
繡球的宣傳效果不佳,主要體現在年輕群體對繡球了解甚少;雖然成立了許多品牌,沒有形成品牌效應,無法扛起繡球文化大旗;諸多從事繡球生產的企業沒能形成合力,合作意識不強,繡球文創產業發展受限。
創新意識薄弱,產品種類單一
繡球文創產品設計缺乏創意,市面上的產品大多還是傳統造型的繡球,只是簡單在產品上進行功能的疊加,沒有體現出繡球文化的內涵。繡球產品尚未走進人們生活,傳統繡球功能單一,人們對其需求不大。而經過改良設計的繡球,應該具備多種功能,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缺少資金支持,發展后勁不足
生產方式落后,質量堪憂,未制定相關市場標準,相關企業缺少監管,文創企業規模不大,資金不足導致購置先進生產設備受限,這些使得繡球文創產品制作工藝粗糙,也是產品銷量差的原因。校企合作結果不盡如人意,舉辦關于繡球產品設計大賽等收集創意的賽事落實不到位,好的設計與創意無法落地生產,使得相關設計比賽收效甚微。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人們逐漸減少出行次數,人流量減少使得靖西旅游業受到沖擊,依托景區銷售為主的文創產業也受到重創。
鄉村振興戰略下靖西繡球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開發策略
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能產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資源基礎。只有積極探索發展當地本土品牌文化創意產品,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打造本地優勢文化品牌,提升本地文化核心品牌競爭力,借助本地新媒體傳播平臺,有效推動本土文化創意產品與本地市場互動融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農村文化振興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因此,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沒有重點是振興鄉村文化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加強政策保障、長效扶持及資金投入
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農村地區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和開發的必備條件。相關部門應監督農村建設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還要遵循政策導向,明確社會責任,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開發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繡球文化,可以制訂一些有利于社會發展與地方文化遺產保護及再利用的規劃,抑或強制性立法,加強對地方文化遺產的生態保護,促進地方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發展,開展行之有效的地方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提高地方政府對本土文化遺產的管理水平,培養民眾的社會性保護意識,使其牢固樹立保護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并構建繡球文化價值評估體系,大量招商引資,全面推進繡球的產業化發展。
(二)提高創新意識,加強對繡球手藝人才的培養
在知識經濟時代,繡球手藝人作為繡球文化創新的核心動力,是繡球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不可或缺的保障因素,并直接影響其最終產出。大力提高農村繡球專業手藝人的自主創新創業意識,對手藝人進行有關繡球文創產品的創新技術教學,加強對農村繡球手藝技術人才的專業培養,促進當地產業轉型升級。這不僅可以徹底改變他們的職業精神面貌,而且還可以促進當地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傳承的過程中融入激勵機制,全面落實地方和基層鄉村振興發展戰略。
(三)提高繡球的生產效率,推動繡球產業化發展
結合新科技、新材料、新媒體,提高繡球的研發生產效率,實現繡球的數字化資料保存和技術傳承。除此之外,推動手工制作和機繡結合,不但能夠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能,增加經濟價值,還能夠增加文化創意產品的豐富性,給傳統手工業的延續與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傳統手工藝和現代社會生產實踐的融合,完成了傳統符號的再表達,使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變得更加靈活自由,從而加快了繡球產業化的進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在當前網絡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新媒體傳播平臺以其傳播信息的準確及時性和信息傳播的高效性,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重要引導作用。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可以促進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推廣。通過抖音、微博、微信等多種新媒體傳播平臺,可以進一步展現繡球產品的外觀特征與文化內涵。
(四)注重繡球本體的創新設計,促進繡球產業多樣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
目前鄉村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主要依托當地的民族服飾、風俗節氣以及飲食習慣等文化資源。在設計繡球文化創意產品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將當地繡球文化與產品進行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繡球文創產品。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我們應遵循科學發展、突出中國特色、創新驅動發展的基本原則,聘請專業的設計師與繡球手藝人進行合作,通過對市場需求的深入觀察和分析,設計更加新穎、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繡球產品。
其次,堅持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戰略,打造繡球產品與市場經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加強繡球文化特色和區域優勢文化資源的相互結合,形成優勢互補、市場經濟協同發展的良好勢頭,促進地方經濟蓬勃發展。
最后,我們必須不斷提高繡球品牌意識,建立更加具有地方特點的文化創意品牌,賦予地方文創產品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有效提高地方消費水平。除此之外,設計和推出的繡球文化產品應該注入更多情感,體現地方人文理念,表達地方人性關懷,彰顯地域特色。
繡球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壯族深厚的民族文化。靖西繡球文創產業雖然起步較早,發展相對較快,但是其自身發展的能力還是有限的。探索靖西繡球文化與產品設計創新的融合,對于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及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在文化與設計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將靖西繡球文化與產品設計有機結合,可以在廣西地區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創品牌,不僅有利于繡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且有利于鞏固扶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7.
[2]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國朝典故卷八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813.
[3]劉贊.論靖西繡球在壯族民藝中的文化傳承和價值發展[J].西部皮革,2019,41(14):127+130.
[4]王丹.以靖西為例:繡球的圖案樣式與審美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05):43-44.
[5]黃偉權,黃靖羽,趙紹新.舊州繡球村繡球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5(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