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特定地區的旅游產業來說,文化永遠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同樣,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也與當地旅游產業有著密切聯系。民俗文化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旅游文化資源,實現文旅融合發展,有助于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蘇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項目。在歷史上,蘇北地區形成了氣勢恢宏的“英雄文化”,并且當地受“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影響,留下了許多風景名勝、民俗景區、文化藝術體驗館和歷史遺址,另外,當地還有許多有地域風情的文化名城和特色城鎮。因此,當地旅游業也應從民俗文化資源開發的角度出發,進一步促進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
隨著我國新時期文旅產業發展的不斷優化,旅游活動越來越成為廣大民眾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種消費活動。對于不同的消費群體來說,文化消費的需求存在地域性、特殊性、民族性、歷史傳承性等特征,因此特定地區的民族文化越來越成為影響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特色旅游文化資源是未來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主要依托。地域旅游資源包含多方面內容,主要有以山水風貌為代表的自然旅游資源,以歷史古跡、人文景觀為代表的人文旅游資源,以及以民間文藝、民俗風情、節日活動為代表的民俗文化資源。而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過程中,需要重點把握民俗文化的核心內涵,體現當地鮮明的地域特征,同時實現對地域文化美學性、地理性、歷史性、人文性的綜合呈現,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精神文化的深層需求。
蘇北民俗文化資源體系的主要構成
一般來說,蘇北地區主要包含江蘇省的連云港、宿遷市、鹽城行政區以及徐州等區域。從整個區域范圍來看,該地屬于黃淮流域的過渡區;從歷史發展來看,當地發生過多次黃河改道從淮河入海,因此也形成了非常獨特且多樣的水文化傳統。在千百年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蘇北地區基本遠離歷朝歷代的政治中心,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擁有相對獨立的發展空間,這也使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保存,形成了以下幾種較為明顯的民俗文化系列內容。
(一)鄉土文化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蘇北地區的鄉土文化是我國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蘇北地區獨特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存。從地域空間范圍來看,當地的鄉土文化是人們在高度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文化價值觀念、倫理準則以及共同的文化現象。它是當地鄉村獨有的相對穩定的文化形態。人們在與大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孕育出多樣化的鄉土文化景觀。主要包括蘇北地區獨特的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田園景觀、農耕文化、手工藝文化等,這些文化與當地的自然風貌、環境、氣候緊密相連[1]。對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者而言,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鄉村風光、鄉村文化生產形式、空間環境,有助于為未來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豐富的文化要素,并且可以充分借助城鄉發展的差異性構建出更加獨特的文旅產業項目,并最終構建出集觀光旅游、購物、度假、休閑于一體的集成化發展模式,促進蘇北地區民俗文化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鄉土文化的旅游資源開發還有助于傳承當地的鄉土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從而構建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
(二)海洋文化
在蘇北地區,連云港以及鹽城等地與黃海相鄰,這也為當地百姓孕育具有地域特征的海洋文化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當地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依靠海洋進行生產、生活的多元化互動,因此形成了較為獨特的人際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締造了海洋文明的基本形式,人們將這種文明稱為“藍色文明”。在蘇北地區,海洋文化具有較明顯的商品屬性,如在當地沿海地區,人們利用沿海灘涂進行近海養殖,還有人進行遠洋捕撈等生產活動,這些共同構成了海洋文化的商品貿易體系。由此可以看出,海洋文化是當地百姓以海洋為基礎形成的一整套包含精神、社會、物質、行為多層次內容的文化性內涵,是人們與海洋進行互動的產物。對于新時期蘇北地區的文旅產業發展來說,對海洋文化的開發與設計,有助于展現蘇北地區人們相互協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內涵,同時也能突出當地人從事漁業的精神信仰,并利用當地具有民俗風情的歷史名人、事件、審美藝術形式、海洋節日,打造具有差異性的文旅體驗產品。如構建海洋文化風情街區、海濱小鎮等,帶給人們更豐富的文化體驗。
(三)農耕文化
一般來說,農耕文化是特定地區的農民在世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精神文化內涵,具有較為強烈的地域特征。尤其是在蘇北這一長期發展農業的地區,這種農耕文化的特征更加明顯,保存得也更加完整。蘇北地區一直都是糧食的重要產地,因此較為傳統的農耕習俗也成為當地民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如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生活的過程中發明了許多與當地農業生產相關聯的農業用具、農業生產流程,并且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密切,形成了以農業生產為紐帶的社會性互動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蘇北地區農村文化特征的語言、民歌、民謠、風俗習慣、戲劇形式等[2]。比如,有當地民俗風情色彩的洋山廟會、古老方言、落子舞、云排舞;以當地農作物生產為基礎形成的特產美食,如水涼皮、傳統小吃等。民間藝術形式也豐富多樣,有剪紙、兒童畫、淮海戲、梆子戲、糖塑;民俗活動主要有武術、斗雞、風箏、拔河、跑旱船、雜技等。
蘇北民俗文化融入當地旅游開發設計的重要價值
(一)有助于豐富當地旅游產業體系的內容和形式
在當前全域旅游以及文旅產業融合戰略的推動過程中,地區旅游產業體系也發生了進一步的升級和演變。人們對旅游文化體驗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他們希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短暫地進行異地旅行,并在旅游觀光的過程中體驗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民俗文化等,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我國地域十分遼闊,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和自然風光有較大差異[3],因此,進一步挖掘地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有助于借助民族文化項目創新旅游產業體系的開發與設計,實現旅游產品的差異化發展,進一步增強旅游產品在同類型產品中的競爭優勢,為游客提供差異化的民俗文化服務。如蘇北地區獨特的海洋文化、楚漢文化等可以為西部內陸地區和其他地區的游客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擴大蘇北文旅產業的受眾范圍。
(二)有助于進一步充實蘇北旅游文化的內涵
在全國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地區旅游文化資源和民俗文化融合的程度越來高,文化旅游也逐漸成為比自然風光更具吸引力的全新旅游模式。因此,以蘇北民俗文化為基礎構建特色文化旅游形式,能夠進一步發揮文旅融合優勢,有助于轉變人們對我國旅游產業發展體系的固有認知,從而充實文旅產業的發展內涵。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蘇北地區地處我國東部沿海較為發達的區域,城市化程度更高。當人們物質生活足夠豐富時,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會更加強烈,因此在體驗民俗文化旅游觀光項目時,越來越多的游客希望能夠體驗到與精神文化有深刻聯系的文化項目。而蘇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正好可以滿足這些游客的需求。蘇北地區民俗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如漢文化旅游節,元宵燈會,古運河、古黃河體驗等,都有助于進一步豐富現代文旅產業的內涵,使游客獲得文化上的滿足感。
(三)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在全國區域經濟結構性調整以及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蘇北地區的不同城市也在此推動下參與進來,為帶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發揮規模效應和產業效應奉獻自身力量。將民俗文化融入旅游開發設計中,有助于進一步發揮不同地區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所具有的經濟優勢、文化優勢、物質優勢和環境優勢,可以更好地實現蘇北地區民俗文化的經濟化轉換,實現蘇北民俗資源向旅游資源的轉變;有助于在當地旅游產業的牽引下,進一步帶動相關旅游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化,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如在當地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民俗建筑、蘇北地區特色舞蹈、歌曲、飲食等得以保留,并且修建了許多民俗文化村落、風景區等,在吸引外來游客前來參觀的過程中,帶動了相關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第三產業協同推進,有助于穩定當地經濟,構建持續穩定的發展格局。
蘇北民俗文化融入旅游開發設計的具體策略
(一)構建蘇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一體化結構
蘇北地區文化發展源遠流長,形成了非常龐雜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系統。因此,在未來旅游產品的開發與設計過程中,相關參與者也要積極挖掘民俗文化系統中的多元化內容,進而提高旅游資源整合的有效性,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蘇北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戰略,形成民俗文化景觀、民俗文化氣氛、民俗文化產品、民俗文化形象、民俗文化產業五個層面的開發設計結構[4]。首先,可以以構建民俗文化景觀為基礎,總結提煉蘇北民俗文化的核心價值,打造文化城市的基礎結構。可以根據當地剪紙、兒童畫、農民畫、梆子戲、淮劇、淮海戲等民間藝術發展形式,構建民族文化體驗園區。還可以以當地兩漢菜系、傳統小吃、名酒之鄉、農特產品等要素為基礎,構建地域風情飲食小鎮。其次,重點構建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整體氣氛,形成區域聯動、協同發展的整體格局。一是尋找民俗文化旅游的主導產業,提高整體品質。二是走協同發展道路,擴大民俗旅游的覆蓋面。三是以龍頭企業為主導打造地區主體產業,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最終形成具有更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團。
(二)加大對蘇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宣傳力度
要想更好地讓蘇北民俗文化融入當地旅游開發設計,就必須進一步提高蘇北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利用品牌效應擴大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市場運作。如蘇北地區各城市要利用地理位置優勢進行協同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提高自身知名度。首先,可以通過豐富旅游宣傳的形式提高地域文化影響力。利用現代化的網絡宣傳渠道,加強對蘇北民俗節日、民俗手工技藝旅游項目的宣傳,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其次,走品牌化發展道路。相關從業者要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將民俗文化的基因真正融入蘇北文化景觀、鄉土景觀、旅游景觀的構建過程中[5]。如構建連云港旅游節、《西游記》文化節、國際音樂節等,推動民俗文化資源與現代旅游開發模式相結合。最后,還應加強載體建設,在內涵、質量和形象上提高蘇北民俗文化旅游的整體構建,增加旅游文化的檔次和內涵,共同構建蘇北旅游產業區。
(三)利用文化創新打造蘇北民俗旅游龍頭產品
對于區域文旅融合產業發展來說,當地形成的龍頭旅游產品能夠成為吸引其他游客前來觀光的重要名片。因此,在蘇北民俗文化融入旅游產業的過程中,相關人員也可以借助其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力量構建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旅融合產品。如依據楚王陵景區構建出以漢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旅游主題公園,充分向人們展現大漢文化對蘇北地區民俗文化的深遠影響,同時利用鄉村旅游中的民風民俗、歷史傳說、歷史遺跡充分展現兩漢文明在蘇北地區的具體表現。還可以將主題公園打造成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項目,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創新價值,增強民俗旅游文化內涵。另外,體驗性的民俗旅游產品更加受當前受眾的喜愛。因此,相關企業可以借助蘇北地區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古建筑向人們展現當地獨特的地域生產生活方式,利用民間傳說、曲藝活動、節日慶典滿足游客對互動性旅游產品的體驗需求,真正實現文化創新。
(四)構建優秀人才培養機制,加大民俗文化保護力度
盡管蘇北地區保留了非常豐富的民俗文化項目和文化資源,但其中許多文化項目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如許多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非遺項目在傳承過程中“后繼無人”;當地許多非遺傳承人因為收入不穩定等現實性因素沒有能力繼續對非遺技藝進行進一步傳承,如淮安十八翻、連云港貝貼畫等[6]。因此,在將民俗文化融入蘇北旅游產業的創新過程中,應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進一步提高文化創新參與者的文化涵養、專業素養和道德修養,培養一批技藝精湛且綜合素質過硬的文旅融合人才。蘇北地區產生的民俗文化是當地人們在適應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的背景下創建的文化架構,也是一種在原生態社會環境中形成的人際關系的和諧狀態。因此,要以當地文化土壤為基礎進行人才培養,提高當地鄉土文化的凝聚力,進而使更多的人產生心理認同和情感認同,共同參與到民俗文化保護當中。
盡管在當前文旅融合發展的趨勢下,蘇北地區已經基本構建出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旅游產品規劃設計的整體戰略,但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蘇北地區民俗文化文旅發展還處在前期探索階段,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還有多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并且各個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對此,相關參與者需轉變理念,創新資源融合的新思路,進而真正發揮出民俗文化在蘇北地區旅游產業中的優勢,給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黃龍光,楊暉.文化空間視野下特色旅游小鎮的民俗文化公共實踐[J].民俗研究,2022(05):121-128+160.
[2]狄東睿,Guangwei HUANG.基于多源數據多決策模型定量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影響因素及對策——以陜西省咸陽市袁家村為例[J].林業經濟,2021,43(12):77-92.
[3]趙楠,劉敏,鐘一源.洛陽市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傳播困境及對策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06):42-48.
[4]施媛媛,彭璐珞.神圣性與物質性:民俗旅游開發與現代轉型中的文化沖突[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3(04):97-104.
[5]杜憲.聊城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19.
[6]宋亞偉.關中民俗文化旅游“小鎮”開發績效評估及其規劃引導策略[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