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背景下,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資源文化價值的最直接體現。現通過深入發掘齊魯地區豐富的民間手工藝文化資源,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軟實力轉化為旅游業發展的動力,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路徑,促進齊魯民間手工藝非遺傳承與創新性發展,創造經濟發展新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融合協調是一個內外因素綜合共塑的過程,在當前文旅融合進程中,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思考當前發展民間文化藝術的意義,順應時代要求,重點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持延續性,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在旅游業中體現齊魯非遺工藝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觀念和人文精神,探索文化旅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發展的新途徑。
齊魯地區文旅融合模式及現狀分析
(一)文旅融合模式解析
“文旅融合”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名詞,是指一種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現象,體現了文化和旅游產業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發展趨勢。國民對文化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加,為滿足齊魯地區旅游市場需求,當地依托齊魯民間工藝非遺,在促進旅游產業不間斷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結合起來,促進齊魯民間手工藝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整合是一條嶄新的路徑,需要對旅游文化價值鏈進行分解,然后根據市場需求,突出價值鏈中最好、最重要的要素,按一定比例重組,形成1+1>2效果。
(二)齊魯地區旅游業發展現狀
“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一直影響著齊魯大地,其悠久的歷史、壯麗的風光、淳樸的民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使齊魯大地區別于其他地域,吸引了大批量游客前往參觀。全民旅游的熱潮給齊魯地區旅游產業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想保持齊魯地區旅游產業的優勢,促進其健康發展,必須緊跟潮流趨勢,對旅游業發展模式進行改革。多年來,山東省對旅游產業的管理始終堅持優先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資源,不斷完善具有齊魯地區風格的旅游產業體系,并且初步形成了集民俗民風、觀光旅游、娛樂購物、綠色環保于一體的旅游業開發格局,使得齊魯地域旅游產業結構日漸完善。
(三)齊魯地區民間手工藝發展現狀
“齊魯之邦,禮儀之鄉。”齊魯地區的不同地區因環境差異而具有不同的特點。魯中平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淳樸的民風,鄉土氣息是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等民間手工藝的重要特征;膠東沿海地區的民間手工藝具有漁家風情,棒槌花邊色彩純凈,展現出了沿海地區人民純真的品質;被稱為“孔孟之鄉”魯西地區,儒家思想與禮儀教化深入人心,魯繡與魯錦工藝細致,色彩圖案體現出了尊卑有序。在齊魯地區文化的熏陶以及歷史發展進程的推動下,山東的民間手工藝多種多樣、風格各異,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齊魯地區傳統民間手工藝豐富多樣,魯繡、魯錦、濰坊風箏、棒槌花邊、楊家埠木版年畫、蘭陵藍印花布、高密剪紙、高密撲灰年畫等非遺手工藝在新時代的發展進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齊魯民間手工藝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意義
(一)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齊魯民間的傳統文化是旅游產品開發的基礎,而旅游產品可以將齊魯文化大量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齊魯文化,學習齊魯文化,傳承和傳播齊魯文化。將旅游區的核心文化理念融入旅游產品設計中,使旅游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不僅有利于豐富和完善旅游產品,也有利于提高文化旅游的經濟效益,展示地域形象和傳統文化特色。
(二)增加旅游文化氛圍
當前,山東著力打造文化旅游新業態,充分發揮文化創意在旅游發展中的作用,提升旅游景區“標識度”,積極支持以傳統手工藝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與制作,使文創產品實現文化內涵與應用功能的完美統一。游客在選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路線時,本身就對旅游目的地的傳統文化有一定向往。在文旅融合模式下,以銷售手工藝品的形式直接展示傳統技藝,能夠讓游客更好地了解傳統手工藝,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文化旅游的發展。比如臨沂市竹泉村通過竹編藝人現場展示編織過程,并在演示過程中銷售竹制品,不僅使參觀者能夠在觀看過程中了解竹編的相關材料、制作工藝和工具,還促進了竹編產品的銷售,增加了旅游區的文化氛圍,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三)促進非遺傳統手工藝文化內涵延續發展
齊魯民間手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鮮明的民族或地域特征,大部分手工藝產品都是依托天然原料由手工制成的,蘊含了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傳遞了手工制作的溫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藝,其傳承與發展過程側重人的精神、思想價值觀、情感態度、知識、傳統文化等因素的彰顯,在現代社會有著巨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機遇。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值得我們在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重點關注。將傳統手工藝融入文化旅游,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創新和深度開發,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有效手段。
齊魯民間手工藝在旅游業中發展的困境
(一)工藝內涵缺乏大眾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內核,區域性和集體性是其非常典型的特征。如今,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追根溯源,主要是由于人們缺少對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對其產生了疏離感。目前,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面臨巨大的難題。一是相關手工藝品設計缺乏創新思維,設計元素較為單一;二是與時代發展聯系不緊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少見到,導致大眾缺乏認同感和參與感。因此,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危機和發展威脅。
(二)開發模式單一,缺乏互動發展
傳統手工藝非遺大部分來源于鄉村地區,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旅游業發展緩慢,無法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缺乏發展資金,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傳承發展傳統手工藝,導致傳統手工藝開發模式單一,一些與傳統手工藝保護和發展相關的工作相較于民間藝術、文學等來說比較少,保護和發展模式僅限于產品的簡單商業復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要素的轉化模式尚未成熟和完善。與此同時,旅游業及相關產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導致旅游供應系統的某些部門運作效率低下,旅游資源和區域內的相關資源無法合理有效地進行整合。目前,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重點傾向于具有經濟價值的技藝,而作為手工藝經濟價值開發和應用的主體,廣大群眾對此的態度相對冷淡,參與熱情不高。
(三)文旅市場經營鏈條固化老舊
將文化遺產和博物館作為優質的文化旅游項目,能夠提高文旅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齊魯地區大部分文化旅游目的地都是從原來的基地轉型而來的,景點開發水平較低,宣傳方式仍以以往的門票銷售和靜態展示為主。文化要素的組合是僵化和膚淺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毫無目的與規則,導致傳統文化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因此,文化旅游的運營和研發模式應盡快滿足區域旅游規劃的相關要求,避免文旅市場經營鏈條固化老舊,加強國有企業與資深旅游開發企業的合作,提升文化旅游的發展水平。
齊魯民間手工藝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路徑分析
(一)挖掘“非遺+旅游”內涵特質,加大文旅資源開發力度
在文化旅游產品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不僅是提高齊魯地區文化旅游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齊魯地區文化旅游產品設計靈感的源泉。厘清齊魯地區文化文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相結合的角度,將非遺的文化內涵融入旅游產品,突出文化旅游產品的特色,提升文化旅游產品的質量,確保文化旅游產品的持續吸引力。從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角度來看,齊魯地區應通過古鎮開發和發展生態旅游促進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提升區域文化旅游競爭力;落實文旅產品的主題風格和發展方向,增加其觀賞性與內涵,在提高文旅產品吸引力的同時推廣齊魯文化。
(二)發揮“非遺+旅游”政府引導作用,完善文旅融合長效機制
政府的引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協調發展的頂層保障。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統籌規劃,引導多部門優化協作。充分發揮行政效能,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交通、人才、資金等保障。規范企業行為和市場秩序,著力發展旅游經濟。統籌內外關系,更好地為文化旅游環境質量、文化服務、設施服務等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提升提供政策支持。同時引導挖掘可持續發展潛力,系統開展文旅發展規劃,積極引進實施優質資本項目,督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和發展。此外,還要增強宣傳活動,確保行業整體服務、安全、信息交流等建設協調推進。為“非遺+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三)延伸“非遺+旅游”產業鏈條,促進文旅協同持續發展
為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發展相結合,促進兩大系統產業經濟的有效協調發展,有必要延伸文化旅游一體化的產業鏈。在區域層面,重點關注“非遺+旅游”協調發展在齊魯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開拓旅游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齊魯地區的歷史文化影響力。此外,山東各城市可基于城市特點,積極響應和適應旅游行業趨勢,不斷開拓新的旅游市場,促進“非遺+旅游”可持續發展。
(四)協調“非遺+旅游”保護開發,形成旅游反哺文化效應
同時,在“非遺+旅游”保護開發中,要堅持“保護先于開發,開發促進保護”的原則,避免過度開發,尊重傳統手工藝的原真面貌和原始內涵,避免過分追求商業利益,防止內容庸俗化。在“非遺+旅游”保護開發中,要充分了解并運用先進技術和方法,融合當代故事和當代主題,保護非遺資源,讓其成為促使中華文化深入人心、樹立國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寶。注重非遺與旅游聯動,以二者的聯動發展,在非遺內容傳承的基礎上更新傳承形式,融合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反映現代生活。將非遺融入當代故事和當代主題中,不僅可以形成新的旅游市場,還可以吸引年輕血液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
(五)打造“非遺+旅游”品牌項目,發揮文旅聯動輻射作用
打造“文化旅游展覽”,充分重視“非遺+旅游”的輻射作用,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如今,“品牌”已成為現代市場競爭的核心資源,齊魯地區應引入品牌概念,形成獨有的齊魯文化品牌,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齊魯地區各城市文化品牌的象征。齊魯地區應根據區域文脈特點,在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化渠道和現代媒體,打造“非遺+旅游”的特色品牌,并推動相關文化旅游產品的推廣,提高區域文化旅游的競爭力,發揮文旅聯動輻射作用。
(六)推進“非遺+旅游”人才引進,為文旅融合提供智力支撐
在文旅融合領域專業人才結構和素質不平衡的情況下,要鼓勵實施“非遺+旅游”多層次人才戰略,提高人才保障水平。首先,吸引高端文旅人才,人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支柱,人才保護助力文旅融合人才引進戰略的實施。其次,優化文旅人才結構,開展以“非遺+旅游”為主題的創意人才培訓,充分利用政府“百人計劃”“外專百人計劃”“創新創業特支計劃”等各類人才政策,吸引國內“非遺+旅游”領域領軍專家。最后,建立可靠的人才評價體系,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七)促進“非遺+旅游”科技融入,豐富文旅創新產品供給
科技與文旅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利用動感元素數據庫開發文旅產品,推動數字技術在重點領域和場景的應用。科技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優秀的傳統文化與齊魯地區文化為山東省旅游行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傳播,科技為兩者的結合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本文在分析齊魯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山東省旅游產業綜合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探討兩者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以下建議:挖掘“非遺+旅游”的內涵和特點,加大文旅資源開發力度;充分發揮“非遺+旅游”的政府引導作用,完善文旅融合長效機制;有序延伸“非遺+旅游”產業鏈,促進文化和旅游協調可持續發展;“非遺+旅游”開發保護動態協調,形成旅游回饋文化效應;著力打造“非遺+旅游”品牌項目,發揮文旅聯動輻射作用;推進“非遺+旅游”人才引進和培養,為文旅協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促進齊魯地區非遺與旅游產業高質量結合,合理地加強“非遺+旅游”與先進科技的深度融合,豐富創新文旅產品供給。
從新的視角探討非遺與旅游業的聯動關系,闡明非遺與旅游業融合體系的形成過程、外部環境和發展模式,為非遺與旅游業融合提供重要的創新思路。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高區域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J].赤子,2019(24):257.
[2]陸海濤.基于齊魯文化的旅游商品設計創新[J].工業設計,2018(12):48-49.
[3]姜坤鵬,沙遼.齊魯傳統手工藝在文旅融合中的發展策略[J].民藝,2022(01):47-53.
[4]劉中華,焦基鵬.場景理論下上海文化記憶機構“非遺+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徑[J].文化遺產,2021(02):126-134.
[5]鐘蕾,朱荔麗,羅京艷.手工藝的設計再生[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