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古鎮是運河沿線人口生產生活方式和展開各類社會活動的典型空間場所,是最能體現運河文化遺產內涵和價值的重要載體。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數字媒體為傳統文化的展示與傳遞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徑?,F從運河文化與文化基因的關系著手,分析新媒體的特征及對文化傳承的機制。以河下古鎮為例,通過新媒體手段挖掘更好的活化策略。
淮安作為一座運河古城,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位于淮安市西北區域的河下古鎮,文化底蘊深厚,匯聚了悠久的運河歷史文化。其區別于運河的江南水鄉段,彰顯了華東地區古樸大氣的文化特點。但相較于江南發展較為成功的古鎮,淮安運河古鎮仍處于發展階段,人氣欠缺。新媒體時代給予了很多文化活化新生的契機?;窗埠酉鹿沛偟幕罨芯恳部梢詮男旅襟w方面切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動態化結合,探究運河古鎮文化活化的可行性策略。
運河文化與文化基因及其傳承
(一)大運河文化的內涵
中國大運河匯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運河。在古代,它發揮著商業運輸、農業灌溉、生活供水等多種功能。長期以來,各地文化在運河中相互交融,趨向統一,最終形成獨特的大運河文化。對于大運河文化的內涵,王永波提出:“運河文化是人類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跨自然水系的通航、漕運,促進運河流域不同文化區在思想意識、價值形態、社會理念、生產方式、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等領域的廣角度、深層次交流融合,推動沿運河流域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全面發展而形成的一種跨水系、跨領域的網帶狀區域文化集合體?!崩钊J為中國運河文化是多源一體的文化,其特點可以概括為:開放性與凝聚性的統一,流動性與穩定性的統一,多樣性與一體性的統一。
綜上,大運河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活”文化。它不僅是區域文化的集合體,還是古今文化的集合體,這種歷史的變遷與傳承展現了文化的動態與靜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大運河文化是在積累同質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傳承與創新。
(二)文化基因的概念
文化基因(Meme)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通過類比借用生物遺傳基因,指出文化基因(Meme)是文化傳播或模仿的基本單位。文化基因(Meme)具有與生物基因(Gene)相同的遺傳特性,其傳播過程就是復制、遺傳和繼承的過程。而國內專家學者王東認為:“文化基因是作為一種決定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基本因子和基本要素的存在?!毙旖芩粗赋觯骸拔幕蚴且赃z傳的方式儲存民族或族群集體記憶的功能單位。”
根據國內外不同學者對文化基因的闡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蘊含著不同規律。文化基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在此基礎上將一部分舊的基因和新發展的元素相結合,從而形成文化的傳承性和多樣性。文化的延續可以通過物質或非物質載體加以傳承。
物質文化基因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歷史文化名鎮地標性的存在。它凝聚著某個古鎮的精神文化與歷史底蘊,可以傳達文化內涵。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寶貴的文化基因逐漸消失。因此,利用建筑、歷史街區等物質載體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手段。古鎮的聚落形態主要有帶狀和星狀等,物質文化基因主要是建筑空間、濱河要素等,還有與空間相對應的商業行為、文化行為、生產行為、社會行為等。
非物質文化基因
非物質文化基因包含民俗風情、藝術表演、文化傳統、神話傳說等,這些與特定地域環境相融合,能夠反映不同時期人類生產生活、居住習慣的特點。其傳統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與自然的協調性非常明顯。它還有著重要的民族文化價值、社會經濟價值和旅游感知價值。
(三)運河古鎮文化活化
大運河沿線分布較廣的古鎮聚落,是運河沿線人民生產生活和展開各類社會活動的典型空間場所。1979年《巴拉憲章》中指出:“要在保護好建筑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新途徑最大程度地再現及傳承建筑遺產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其中有效的新途徑即活化。國內外對“活化”的概念尚未有具體的定論,各類觀點也都層出不窮。高小康認為活化的核心是認識保存文化基因與保持文化傳統生命性的關系。吳必虎將活化的核心定義為存續傳統特質、激活遺產生命力、持續發展機制和精致活化利用方式。
結合上述觀點,運河古鎮文化的活化本質上是將很多已經脫離原有文化語境和使用場景的傳統文化“復活”的過程,重新賦予其文化意義或使用場景,以融入現代生活。運河古鎮文化是在原有的傳統文化基礎上活化,利用文化基因的遺傳性和變異性來傳承與發展。通過靜態和動態的載體,傳播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及價值,并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優秀文化元素相結合,達到文化活化的目的,同時體現文化基因的重要性。
新媒體的文化傳承作用機制
(一)文化信息的整理與整合機制
如今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技術手段對文化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再采用云端存儲數據,通過區塊鏈技術對存儲空間的結構布局進行調整,便于人們查閱和調取。這彌補了傳統存儲模式的不足,使文化展示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新媒體技術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存儲與傳播方式,保證了文化信息存儲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穩住了文化傳播的根;同時增加了文化展示的趣味性和新奇性,繁茂了文化傳播的葉。
(二)傳統文化的形神再生機制
近年來,有許多讓人眼前一亮的節目,從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唐宮夜宴》,再到2022年央視春晚舞蹈《只此青綠》。它們將歷史元素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演繹呈現出千年前的文化意境。不論是大唐不夜城火爆全網的“不倒翁小姐姐”“霓裳羽衣”等節目,還是引起觀影熱潮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都是將傳統元素與新奇的表演手法相結合,將特效技術與戲曲寫意巧妙融合,給予了文化活化再生的強大動力。
越來越多案例將傳統文化特色與新媒體成功結合,形上傳達歷史風貌,神上傳達歷史底蘊,以形傳神,以神會意,讓文化傳承徹底“活”起來。
(三)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時空時效機制
文化的形神再生保證了文化傳承的根本,而創新式、動態化的傳播是文化的發展動力。如今許多文化旅游景點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爆紅,獲得了知名度與客流量,更有在相關視頻走紅后,城市旅游熱度同比增長420.77%,海內外游客量超3億人次的案例。
隨著短視頻越來越泛娛樂化,各平臺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亮點,不斷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明確自身定位。文化傳播也是如此,不僅要創新方式,還要動態化調整,針對各平臺特點進行精準投放,鼓勵游客進行二次創作,形成良性循環,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河下古鎮文化保護與傳承現狀分析
(一)河下古鎮文化載體保護現狀
物質文化載體
河下古鎮環境總體整治較好,但周邊及水環境的治理還有待加強。湖嘴街、估衣街兩側建筑整體保存良好,但也有部分居住建筑毀壞嚴重。以這兩條為主要道路的石板街修葺完好,但其他支路還有待修復。吳承恩故居和吳鞠通中醫館內園林已修復,周邊主要古跡也得到了較為完善的修繕。
河下古鎮的大部分建筑都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特色,合院式的住宅多南向,為磚木結構,建筑立面基本統一為深色青石磚,屋頂為瓦片。“青磚灰瓦”的色彩搭配渲染出更加大氣雄厚的歷史氣息。
建筑立面一大特色就是雕花。設計者結合當地民間傳說、繪畫藝術對建筑進行雕花裝飾。門窗作為傳統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雕花內容豐富,包含植物、動物等圖案;窗格基本采用集合圖形拼湊,美觀規整;除此之外,屋脊、檐口、瓦口等也雕刻鳥獸。有些建筑門口還擺放著石雕,除了鎮宅辟邪,也反映出天地合一的思想。
非物質文化載體
河下古鎮的飲食文化傳承良好,但漕運文化、鹽文化、軍事文化、中醫文化等特色不鮮明。當地的民間風俗淳樸真實,民間手藝種類豐富,但沒有得到有效的傳承與傳播。
河下自古便是文人薈萃之地,醫館林立,山陽醫學的發源地就是河下古鎮,因而得名“從醫鎮”。除此之外,河下古鎮素有“淮揚名菜第一鎮”的美譽,文樓蟹黃湯包、長魚宴等都是河下特色佳肴,沿花巷和湖嘴大街開設的商鋪售賣的平橋豆腐、麻油茶馓、大頭菜等也都是河下古鎮的特色特產。
河下古鎮的傳統手工技藝也蓬勃發展,包括泥塑、絨花、紙扎等。錢德源絨花絨鳥制作技藝距今已有169年的歷史,其制作工藝極為繁雜,尤其是絨鳥的制作,以“蠶絲為肉,銅絲為骨”。此外,潘氏泥藝自開館以來,央視和省市級電視臺都曾進行專訪和播映,其已成為河下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河下古鎮文化活化現狀
活化方式缺乏自身特色
提起“古鎮”,人們往往首先會想到溫婉的江南,而河下古鎮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由于旅游開發起步較晚,知名度并不高。在文化活化方面,其尚未挖掘出地域特色,未能增強游客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所以,河下古鎮在全國眾多古鎮中并不突出。
居民缺乏活化意識
河下古鎮沿街居民為了便于日常生活,對房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從而導致內部結構混亂。河下古鎮建筑外立面都有明顯的破損,還有少數改建成商鋪的建筑進行了翻新重建,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古建筑群造成了損壞。
此外,河下古鎮的商鋪大都以賣茶馓和醬菜為主,其次就是售賣一些旅游景區都有的小玩具,商品種類單一。景區內除了“文樓”這一主要的飯店餐廳,別的餐飲小店并不多,且文樓湯包的價格并不親民,很難留住游客。
文物古建維護不當
河下古鎮作為淮安現存的、保存較為完好的文化街區,擁有眾多的文物古建,但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建筑的外立面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破損,有的建筑甚至標有“危房請勿靠近”的標識。
缺乏統一的整改,導致河下古鎮的古建呈現出參差不齊的建筑風貌。這不利于河下古鎮的活化與開發,對游客的游覽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新媒體助力河下古鎮文化保護與活化的策略
(一)從物質空間到場景空間:營造特色文化場景空間
新媒體時代下,每一個出彩的視頻都有一個獨具特色的空間環境。視頻作為一種新的傳播途徑,打破了傳統古鎮的封閉性。將河下古鎮作為視頻傳播的背景,自然風光、歷史建筑、人文風物等要素是充滿文化記憶的內在填充物,可以為背景增光添彩。區別于江南古鎮的溫婉,河下古鎮呈現出端莊大氣的地域特點。以生動真實的影像對河下古鎮環境空間進行構架重組,立足于實際,剖析自身的外在優勢和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元素,對其進行獨一無二的包裝。
(二)從歷史遺存到當下生活:展現從古至今時間軸卷
從時間角度來看,河下古鎮歷史悠久,現在的河下古鎮已經不再是從前職能單一的運河古鎮。將現代建筑風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主流文化與傳統建筑、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獨特風格,在喚起居民歸屬感的同時,增強游客的文化認同感。
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數媒博物館,通過AI、VR等技術對歷史街區進行復原,讓居民和游客感受動態的歷史。
(三)從被敘述者到敘述者:讓當地居民講述當地故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都是被敘述者,而自媒體人的出現,讓被敘述者有機會成為敘述者。河下古鎮的文化活化可以通過當地居民的自述完成,通過記錄當地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家鄉美食、傳統文化等來展現地方特色。文化的輸出與換位講述,或許更能增加人們對文化活化的意識。
(四)從虛擬空間到現實世界:實現流量變現的現實價值
通過新媒體途徑來保護和傳承河下古鎮的歷史文化,進一步促進河下古鎮的自身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素養。所以,在傳播傳統文化,講述家鄉故事的同時,要做好線上營銷,將虛擬世界與現實小鎮相結合,賦予古鎮新生機。通過打造文創IP形象,結合河下古鎮發展理念,進行文創產品設計,既豐富了沿街商鋪售賣的商品種類,又具有收藏紀念意義,可以在無形中傳播古鎮文化。
運河古鎮是一座城市的縮影,也是城市歷史變遷的見證者。以新媒體為中心的虛擬社群網絡的形成,將會是未來運河古鎮文化發展的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劉會燕.傳統村落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2):143-147+151.
[2]任菲.新媒體時代江南古典園林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21(22):94-96.
[3]李驚雷,段孟珂.消解與嵌入:短視頻中的鄉土文化轉向[J].青年記者,2021(24):38-40.
[4]唐建,呂微露,張曦.基于“文化基因”傳承的運河流域古鎮更新策略研究——以東浦古鎮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1(1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