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振興對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治理具有重要價值。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面臨人才缺乏,鄉村文化振興機制體制運行不暢,農民主體性缺失的現實困境。現對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加強人才培育,凝聚鄉村文化振興人才;加強組織建設,推進鄉村文化治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農民主體性的對策。讓政府、鄉村、人民都發揮作用,共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以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發展。
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滿足人民需求。通過鄉村文化振興助力鄉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必須牢牢抓住鄉村文化振興,把握鄉村“軟實力”,以此推動鄉村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對現實困境進行分析,研究解決路徑是必要的。
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
鄉村文化振興,強調文化對鄉村發展的作用。首先,鄉村文化振興對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作用,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鄉村文化振興能夠將文化和農業產業相結合,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的經濟價值,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于鄉村振興發展而言,產業振興是有效的,能夠集中資源推動該地的經濟發展。鄉村文化振興能推動鄉村治理的發展,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對農民進行文化教育與傳播,能夠提高其政治素養,并且使其明確自己具有的政治權利,增強其法律意識。
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困境
(一)鄉村文化振興人才缺乏
鄉村文化振興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缺乏。人才是推動鄉村文化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主體。但現實情況是鄉村文化振興人才缺乏。面對鄉村文化振興人才缺乏問題,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鄉村文化教育薄弱,難以有效培養人才。從長遠看,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從基礎教育抓起。雖然國家做出重大努力,推行了義務教育,但就教育資源來說,城鄉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受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城鄉孩子的思維、學習能力等存在一定差距。鄉村的教育基礎薄弱,難以有效培育人才。在鄉村,很多人初中畢業以后就選擇務農或者進城務工,使得鄉村整體群眾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即使有對繪畫、音樂等感興趣的人,由于教育資源稀缺,缺乏系統性的理論學習,難以成為專業人才。因此,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人才力量薄弱。
其二,鄉村人才流失嚴重。一是留不住,二是引不進。鄉村難以培育高水平人才,即使有一部分人才,也存在留不住的情況。鄉村經濟條件落后,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建設和衛生醫療水平等都不完善,待遇比較差,難以留住人才和引進人才。當前從事鄉村文化工作的人,更多是鄉鎮工作人員或者本地學歷相對較高的人,但整體專業能力不高,文化和工作氛圍不夠,難以吸引人才。鄉村人才匱乏,無法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二)鄉村文化振興機制體制運行不暢
其一,組織管理不到位。國家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在開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時存在一些問題,基層政府在實施過程中有較多影響因素。部分地方更加重視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化發展,使得文化振興道路困難重重。同時,部分地區存在實施力度不夠的情況,管理部門和實施的活動都比較單一。部分基層工作人員工作能力不足,工作效率低下,難以有效展開工作。除此之外,還存在鄉村文化場所管理缺失的問題,如對村文化室,農村書屋等缺乏有效管理機制。
其二,地區開發和保護不夠合理、科學。鄉村文化振興的運行機制有待完善。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與當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因地制宜。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存在鄉村建筑嚴重破壞的現象,例如對古村落、古建筑的過度開發,或因游客眾多,古建筑等難以被有效保護。文化旅游開發中對一些傳統建筑也存在破壞的現象。部分地區的鄉村建筑保護不到位,一些位置偏遠,長久無人居住的鄉村房屋年久失修,逐漸破敗。同時,受城市文化多元思想的影響,一些傳統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中。
其三,鄉村振興文化市場缺乏活力。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相關部門不斷打造文化市場和文化空間,但目前文化市場比較分散,沒有形成規模,難以吸引消費者。相關部門在初期管理較好,但對之后出現的問題不再進行梳理和溝通,導致市場逐漸混亂。同時,市場缺乏創新,大多數地區從旅游業著手,對其他文化業態的培育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當市場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時,千篇一律的文化產品會讓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鄉村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就面臨被替代的可能性。
(三)鄉村文化振興中農民主體性缺失
其一,部分農民的思想較為落后,固守本地的思想文化,不愿意創新,認為外來思想和文化都是不利的,而本地文化都是好的,不能改變。尤其以年長者為主,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不肯剔除。一些舊思想和陋習影響了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固守傳統思想的農民不愿意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體,也不希望打破他們固有的思維觀念。
其二,農民缺少鄉村文化自信。一部分農民在接觸到城市文化后,受到城市多元文化等一系列的影響。在面對從小接觸的鄉村文化能,只能看到其不足,認為應該對鄉村文化進行全面推翻、全面改造,出現了對鄉村文化自信缺失的現象。由于農民缺乏鄉村文化自信,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不高,傳承意識淡薄,難以對鄉村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和發展。
其三,農村人口流失,缺少推動者。隨著經濟發展,城鎮人口不斷增多,農村人口不斷減少。雖然我國的農村人口占比較大,但也存在嚴重的人口流失問題。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原因到城市生活,農村的耕地、房屋等都出現閑置的情況。農村人口越來越較少,而人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如果缺少人,就無法發揮主體作用,則難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的突破路徑
(一)加強人才培育,凝聚鄉村文化振興人才
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
鄉村文化振興,人是關鍵;要推動鄉村文化發展,就需要人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指出:“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提高本土人才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擴大鄉村文化發展空間。要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增加對教育、培訓的資金投入。同時,鄉村文化中蘊含大量民間藝術、傳統技藝,面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要加強培育鄉村文化傳承人,讓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手藝能夠在傳承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鄉村以農業發展為主,需要培養新型農民,通過培養農業人才,推動農業與鄉村文化振興相結合。河南日報提及:“新型職業農民雖有所增長,但仍然滿足不了農村發展的需求,既懂現代農業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匱乏。”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推動鄉村基礎教育建設,或者推動農民進行“回爐重造”,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術。
健全鄉村文化振興人才回流與引進機制
推動人才回流,要從人才流失的原因著手,解決鄉村待遇不好、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經濟薄弱的問題。可以通過政策優勢,吸引人才回流,提高人才待遇水平,增加人才建設資金投入,改善住房、教育等大眾比較關心的問題,推動人才回流。加強對本土人才的思想建設,從思想上引導各地人才回鄉就業,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發揚艱苦奮斗、服務社會的精神。在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應盡力為回鄉人才提供所需資源,健全人才回流機制,共同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鄉村文化不僅需要本土發展,還需要對外借鑒交流。從各高校、各行業引進優秀人才,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共同協調發展。通過提高工資待遇,構建良好的鄉村文化工作氛圍,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引進所需人才。政府積極推動落實“三支一扶”,提供大學生基層服務的崗位,給基層部門帶來活力,解決基層文化服務工作斷層的問題。推動高校畢業生和有經驗的工作者共同發力,優化鄉村人才環境,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二)加強組織建設,推進鄉村文化治理
加大政策實施力度
面對部分地區出現的政策落實不到位、重視不足等問題,相關部門需要加大政策實施力度。通過有效的管理,組織部門人員進行學習并傳達政策,讓政策、理念深入人心。面對部分工作人員效率低下的情況。政府部門可以完善監察機制,黨員起帶頭作用,監察部門和群眾對落實情況進行監督,避免出現不作為現象。同時,完善考評機制,不僅考察經濟建設,還需要著重對精神文化建設進行考評,將文化設施的利用率以及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軟性指標納入考評范圍,讓工作人員以認真的態度面對文化建設,提升工作實效。對于部分工作能力不足的工作人員,期應該加強學習,提高自身工作能力,通過考核的方式不斷學習。
推動鄉村文化治理,要牢牢把握基層組織建設,加大對基層組織傳達政策的力度,實現政策上傳下達,讓農民了解鄉村振興的最新政策,努力解決人民最關心的問題。除了基層組織建設,還需要從“鄉賢”入手,讓鄉賢發揮積極作用,通過鄉賢在鄉村中的作用,推動政策的傳達與實施。
合理開發,創新發展
面對鄉村文化振興中出現的對鄉村文化開發不合理的問題,政府需要發揮組織和建設作用。要對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規劃與運用,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后續的消極影響。要加強對傳統鄉村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加強對鄉村居民的文化教育,避免過度開發,更好地保護本地文化。科學規劃鄉村建設,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特色建筑、農耕遺跡等優秀鄉村文化,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加強保護。面對破壞古建筑的行為或其他問題,政府應加強管理,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特色文化的保護。推動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發展,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鄉村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
提升鄉村文化市場活力
鄉村文化市場存在散、亂、小的情況,政府部門要合理規劃,將鄉村文化市場規模化,加強管理,推動鄉村文化市場合理、規范運營,對文化產品合理定價,提升消費吸引力。從文化產品入手,提升市場發展活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多層次、多方面發展產業。面對鄉村文化產業存在的同質化現象,游客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沒有再次消費的欲望,要從本地特色出發提升文化市場活力。從傳統工藝著手,既發展本地文化,又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深挖本地歷史資源,將歷史資源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使歷史人物故事、古遺址、石雕、刻畫等資源得以保護傳承的同時創造經濟價值。尤其需要重視發展農業,這是鄉村的根本保障,也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打造生態農業,推動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保護好耕地。與此同時,激發生態農業觀賞價值,例如建設園林、花田、果蔬園等,將農業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培養新型農民,打造現代農業,讓生態農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農民主體性
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提升文化兼容性
針對少數人不愿意改變鄉村文化、一味守舊的落后思想,需要提升鄉村文化的兼容性,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的振興作用。在提升鄉村文化兼容性的過程中,推動本地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剔除陋習。在先進文化影響下,讓老一輩人接受新思想,不在固守鄉村舊思想、舊文化,而是在保留優秀鄉村文化的同時,接受先進思想文化,推動本地文化發展。作為主人翁,農民應積極投身于鄉村文化振興的隊伍中,充分發揮主體意識。
在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文化需要創新發展,與其他文化在交流融合中發展。只有融合先進文化體系,提升鄉村文化適應力,才能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導,將鄉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借助新興媒體形式,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改變鄉村文化思想落后的情況,加強文化交流。通過舉辦文化活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下,提升鄉村文化的兼容性。同時,發揮鄉賢對鄉村文化的推動作用,引導農民轉變思想,推動鄉村文化發展。此外,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還應與本地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文化創新。
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增強鄉村文化自信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部分村民對鄉村文化存在消極態度,不愿意傳承鄉村文化,甚至不愿意返鄉。面對鄉村文化自信缺失的問題,我們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滿足鄉村地區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通過公益文化、公益電影等方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引領鄉村文化發展,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做好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文化認同感,加強精神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讓農民正確認識鄉村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推動本地人才回流,讓農民愿意保護和傳承本土優秀文化。在鄉村文化振興中,農民是主力軍,通過鄉村文化墻、道德講堂等方式,提高農民思想道法修養,培養其責任感,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讓農民發揮主體作用,保護優秀鄉村文化,積極宣傳優秀鄉村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參考文獻
[1]李辰.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21.
[2]程傳興.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N].河南日報,2021-01-15(10).
[3]孫小琴.鄉村振興視野下鄉村歷史文化振興研究[J].公關世界,2022(0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