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自信已然成為社會各界廣泛熱議的一項重要話題。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明確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非遺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非遺文化面臨斷代、失傳的危機。因此,加強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尤為重要。新時期,數字媒體藝術在社會眾多領域得到廣泛推廣,將數字媒體藝術應用于非遺文化傳承中,不僅有利于推進傳統媒體形式的有效創新,還可為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新的路徑。因此,現從數字媒體藝術的內涵特征入手,闡述數字媒體藝術在非遺文化傳承中的應用價值,分析非遺文化在當今時代傳承的前提,探討數字媒體藝術在非遺文化傳承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非遺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的保護傳承長期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我國政府也頒布了相應的法規政策,以期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力度。而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非遺文化因其文化性、民俗性、非物質性等特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缺乏緊密聯系,加之非遺所屬地區散亂、傳承人老齡化等問題,其在市場環境中舉步維艱,面臨斷代、失傳的危機。非遺文化傳承面臨較大難度,傳統代際傳承、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存在一系列不確定因素,不利于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展,數字媒體藝術逐漸在眾多行業領域得到廣泛推廣。在非遺文化傳承中引入數字媒體藝術,革新了非遺文化的傳播渠道及傳承方式。通過對非遺文化進行數字化采集、呈現、存儲,可為我國豐富多樣的非遺文化創造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
數字媒體藝術的相關概述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傳統文化藝術已不足以滿足社會大眾的多元需求。與此同時,藝術形式緊隨時代潮流,與新興技術進行融合,衍生出各種新型表現形式,以突破傳統藝術形式的局限性,數字媒體藝術由此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型藝術表現形式,數字媒體藝術相較于傳統藝術有著顯著差異,并且這一差異主要表現在表現方式和傳播類型上。此外,數字媒體藝術還表現出突出的時代特性,其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數字媒體藝術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技術性。數字媒體藝術是在數字化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融合了這些技術的應用優勢,表現出突出的技術性特征。一方面,基于數字化技術,數字媒體藝術可依托計算機網絡技術將想要表達的信息資源轉化成數字信號,實現對信息的高效傳播。另一方面,基于信息通信技術,數字媒體藝術可依托網絡技術打造數字化平臺,推動傳統文化藝術向數字文化藝術有序轉化,便于人們隨時隨地獲取自身需要的多元化信息。二是藝術性。數字媒體藝術除了包含傳統藝術中的各類藝術要素,還在數字化技術推動下衍生出了新的藝術特征,進一步表現出技術化藝術的特征。同時,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更為隨性,可進行再復制,并以信息形式在網絡上自由傳輸。因此,數字媒體藝術除了具有傳統藝術的靜態性特征外,還表現出一定交互性、動態模擬性。三是互動性。數字媒體藝術不僅是一門藝術,還可將其界定為一項新型技術。其可依托媒體終端以多種方式呈現,讓人們可以圍繞數字媒體藝術產品展開交流互動,并在互動期間表現出突出的便捷性、高效性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在非遺文化傳承中的應用價值
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
新時期,文化自信已然成為社會各界廣泛熱議的一項重要話題。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明確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隨著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推進,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世界成為一個文化交流的大平臺。在此過程中,依托數字媒體藝術推進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充分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可以有效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并讓人們自覺加入傳承、弘揚優秀非遺文化的行列中來。
有助于非遺文化的廣泛傳播
在非遺文化傳承中,除去傳統的傳承方式之外,數字化傳承是近年來被社會各界廣泛認同的一種傳承方式。傳統傳承方式受諸多因素制約,局限于以相關實物為載體展開傳播,該種傳承方式盡管可以收獲一定效果,但傳播范圍有限,并且需要消耗較多的人力、物力。而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則讓以上問題迎刃而解。比如通過網絡途徑向人們宣傳非遺文化的相關信息及非遺文化傳承理念,不僅可以豐富非遺文化的傳播方式,加強非遺文化傳播效果,還可以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數字媒體藝術憑借其突出的應用優勢,表明了將數字媒體藝術與非遺文化進行有效結合是推進非遺文化傳承的一大發展方向,有利于提升非遺文化的傳播能力、傳播效果,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推廣[2]。
有助于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非遺文化受自身條件限制,大多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比如,地方非遺文化知名度較低,導致人們對非遺文化缺乏有效認識;現有的非遺傳承人主要為老年人,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傳承缺乏足夠興趣;還有一些地區的非遺傳承依賴于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支持,但資金有限,不足以滿足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引入數字媒體藝術可有效削弱地區經濟發展劣勢對非遺文化帶來的影響,有效發揮非遺文化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切實通過非遺文化的文化優勢增加地方經濟收益,進一步為非遺文化傳承提供資金保障,推動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非遺文化在當今時代傳承的前提
讓非遺文化與當代生活重建聯系
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而言,單憑某一部分傳承群體及打造隔離生態保護區,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結合學者高小康曾經提出的觀點,脫離了當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該種隔離式保護的效果無異于“臨終關懷”,只能讓該部分文化勉強維持一段時間[3]。非遺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可賦予其更鮮活的生命力,推動其可持續健康發展。鑒于此,對于非遺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傳承,可利用數字媒體藝術的傳播方式及影響力,使非遺文化與當代生活建立起緊密聯系,讓非遺文化“自我發聲”,煥發出新的光彩。
讓非遺文化功能再現
非遺文化功能再現主要表現在功能整合、功能拓展等方面,其中,功能整合主要是指通過對非遺文化形式、內容等的整合,讓其能夠更好地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比如,書法、戲曲等非遺文化表現形式備受中老年群體的青睞,如何緊隨時代前進步伐有效提升年輕一代對這些非遺文化的興趣,在非遺文化題材、內容等方面開拓創新,設計出能夠滿足年輕群體審美需求的新產品、新形勢顯得尤為必要。而功能拓展則主要是指基于非遺文化固有功能,拓展出一系列新型功能。比如,聚元號弓箭是明清時期皇家弓箭制作的“兵工廠”,其原本是過去戰爭年代士兵使用的冷兵器,在當今和平年代,聚元號弓箭的固有功能顯然不再適用,為此其被拓展出了新的功能,應用于體育競技領域,并得到了不斷推廣。因此,為推進非遺文化功能再現,應加強對先進技術的有效應用,使非遺的固有功能得到整合、拓展,實現有序傳承。在此過程中,數字媒體藝術可為其提供有力支撐。
文化認同營造非遺文化傳承的良好環境
新時期,我國政府不斷提高對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并針對非遺文化傳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黨的十九大更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項重要內容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非遺文化傳承之所以備受關注,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人民群眾對非遺文化有著文化認同。因此,非遺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傳承,應注重贏得公眾的認同,激發人們的內心情感共鳴,切實讓非遺文化傳統的保護傳承轉化為人們自覺、自發式地保護傳承。
數字媒體藝術在非遺文化傳承中的應用路徑
依托數字媒體藝術革新非遺文化呈現方式
長期以來,非遺文化傳承主要通過專業傳承人開展,依托數字媒體藝術可以促進非遺文化傳承方式的有效創新。比如,可借助數字媒體藝術,將文化性、非物質性的非遺文化以圖文、音視頻等形式進行呈現,這不僅有助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還可擴大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需要注意的是,為達成這一效果,需要應用好數字化數據采集技術和數字化數據處理技術。另外,在數字媒體藝術支持下,還可將一系列先進技術手段引入非遺文化傳承中,對非遺文化相關信息進行全面整合,并通過全新的方式進行呈現。比如,在我國蠶桑絲織技藝的傳承中,可借助音視頻等形式實現對這一非遺文化的生動呈現,提高人們對其的認知水平。在具體傳承過程中,相關人員可通過對蠶桑絲織方法技藝、文化特色等信息的全面采集,將該部分信息轉化成圖文、音視頻等形式,并通過各種網絡方式進行傳播,提升人們對我國蠶桑絲織技藝的認識[4]。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媒體藝術對數據信息的處理方式趨于多樣化。比如,利用平面化的處理技術,可將紙質的非遺文化轉化成平面數字圖像,使其能夠更便捷地在網絡環境中進行傳播。又如,利用動態視頻處理技術,可結合非遺文化的相關特征對相關信息進行編輯處理,進而獲得相應的音視頻產品,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提升非遺文化的觀賞性,還可借助網絡平臺向人們傳遞對應的非遺文化的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進而幫助人們形成對非遺文化的有效認識。
依托數字媒體藝術增強公眾的非遺文化保護意識
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不斷發展,其不僅可以通過圖文、音視頻形式進行呈現,還可以通過動畫文化產品、游戲界面進行呈現。數字媒體藝術憑借其藝術性、互動性特征與非遺文化元素進行有效融合,除了可以豐富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還可以更好地傳承弘揚非遺文化,讓人們在無形中領略到非遺文化的藝術魅力,并逐步形成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意識。為此,在非遺文化傳承中,應注重應用數字媒體藝術,以增強人們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意識。比如,鳳畫作為鳳陽民間藝術特產,其傳統表現形式主要是通過毛筆、顏料在宣紙上進行創作,而將其創作技巧及風格與數字媒體藝術進行有效融合,一方面可以豐富數字媒體藝術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呈現出更生動的視覺效果。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動畫、游戲等方式對鳳陽鳳畫進行傳播,增加鳳陽鳳畫的受眾,加深年輕群體對鳳陽鳳畫的印象,進一步增強年輕群體對鳳陽鳳畫的保護傳承意識。
依托數字媒體藝術展開創造性設計
為切實推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可依托數字媒體藝術,推進對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設計,讓非遺文化可以更好地迎合當今時代社會大眾的多元需求。比如,可通過設計非遺文化創意衍生品,基于數字化平臺,通過智能手機、計算機等終端,實現對非遺文化的全方位展現,讓非遺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不再局限于海報、抱枕等單一產品[5]。例如,在傳統木版年畫傳承中,可利用國內消費者在重要傳統節日買年畫、發紅包等風俗習慣,將“福祿壽喜財”等作為木版年畫設計的重要理念,進行年貨包裝、窗花、裝飾品等設計工作,以此推進木版年畫的有效傳承。又如,還可基于對網絡流行文化的把握,將木版年畫創造性設計成各種動圖、表情包,使其呈現出動態化、多維化特征,通過年輕人進行廣泛傳播分享,推動其傳承發展。
總而言之,非遺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不容忽視。實踐表明,利用數字媒體藝術推進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已是大勢所趨。在數字媒體藝術支持下,可以讓非遺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重新建立聯系,使其功能得到再現,進而提高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水平,并自覺加入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行列中。為推進非遺文化的進一步傳承發展,還需要加強對數字媒體藝術的有效應用,依托數字媒體藝術革新非遺文化呈現方式,增強公眾的非遺文化保護意識,展開創造性設計,切實提升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成效。
參考文獻
[1]孫克安,葉聰,匡才遠,等.淺議非遺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以南京博物院非遺館為例[J].輕工科技,2019,35(08):124-125+139.
[2]韓薇.新媒體時代影像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應用——評《新媒體藝術應用設計——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J].中國教育學刊,2018(03):139.
[3]俞以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市場,2020(18):13+21.
[4]符菱雁,魏東.非遺傳承與數字媒體藝術的有效融合[J].四川戲劇,2021(10):126-128.
[5]許媛.非遺數字化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J].文化產業,2019(0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