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線性文化遺產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推動線性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是隨著數字化發展而興起的新課題。茶馬古道因茶馬交易而形成,其沿線的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尤其是茶馬古道青海段,與唐蕃古道重合,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
文化橋梁——茶馬古道石碩在《茶馬古道及其歷史文化價值》一文中提到:“今天,隨著現代交通的興起,這條自唐宋以來延續達一千多年并在漢、藏之間發揮過重要聯系作用的茶馬古道雖已喪失了昔日的地位與功能,但它作為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一個歷史見證,作為今天中華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卻依然熠熠生輝,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凸顯其意義和價值。”[1]從唐代開始,漢與吐蕃兩族之間的交往已經非常密切。到了宋代,漢族與吐蕃之間的茶馬貿易更加頻繁,茶馬古道也隨之興起。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促進了漢族與吐蕃之間的文化交流,兩族的宗教文化、民風民俗也隨著這條道路的興盛日趨融合。茶馬古道主要分為滇藏線、川藏線兩條主干線,還有隴南線和青藏線等若干支線。滇藏線自洱海起,經過麗江到達衛藏地區。川藏線則自雅安至康定,從康定分為南、北兩條支線,北線從康定向北,經過爐霍到達昌都;南線則從康定向南,經理塘至昌都,兩條支線自康定分開,至昌都匯聚,最后通向衛藏地區。茶馬古道沿線分布著大量的聚落和文化遺存,古墓葬、古建筑遺址、壁畫、驛站數不勝數;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藏戲、敦煌民歌等都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茶馬古道見證了漢、藏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各個國家和地區應更加重視對文化線路的保護。茶馬古道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沿線的文化遺存應該加以保護和傳承。文化廊道的建設不僅能夠豐富我國的文化底蘊,而且還能帶動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藏族地區空氣稀薄,氣候條件相對惡劣,人民生活條件較差,建設茶馬古道文化廊道,可以促進當地旅游業和其他服務業的發展,也可以提高居民收入。
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方式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各個領域的進步。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虛擬現實、3D圖像測繪、數據庫歸檔、3D打印等先進技術在文物保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線性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迫在眉睫。茶馬古道沿線的文化遺存由于年代久遠,加上風雨侵蝕等環境因素,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損毀,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還原其原本形態,同時還有利于其長久保存。數字化技術具有交互性、實時性、便捷性、直觀性等特點,在文化遺存保護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現如今我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文化遺產的案例有很多。例如,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對青海省瞿曇寺的壁畫進行高清數據采集并建立文物保護數據庫。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數字近景攝影測量等數字手段進行信息的采集,并用數字資源管理平臺對信息數據進行收納、分類、展示。青海省的香巴林塔爾寺由于地質特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致力于對其進行數字化保護,采用航天遙感技術對香巴林塔爾寺的歷史文化古跡三維空間信息進行采集,并采用航空傾斜攝影技術與圖像處理算法提取香巴林塔爾寺古建筑的藏式風格元素,實現了對塔爾寺古建筑群的數字化存檔與管理。
通過研究前期專家學者的研究案例,可以總結出適用于茶馬古道的數字化技術有以下幾種。第一,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實現茶馬古道的場景再現。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般感受到茶馬古道的文化氛圍。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沿線的壁畫、石刻制作為動態展覽,觀眾可以進行線上體驗。第二,3D圖像測繪技術。可以針對文化線路的文化遺存進行圖像信息的采集,同時也可以將不可移動文物的高度、寬度等數據可視化,建立茶馬古道數字化數據庫。這不僅方便了后續專家學者的研究,也便于進行數字化存儲,長久地保存茶馬古道文化遺產。第三,數字博物館。建立數字博物館,可以實現文化廊道的系統化、可視化。第四,3D空間模型建造。可以極大程度地還原文化遺存的原本風貌,修復損壞的建筑、石窟、遺址等。
茶馬古道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
對茶馬古道沿線的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首先要了解其沿線文化遺產的分布情況。通過對茶馬古道的線路歸納,查詢相關地區的文化遺產,可以對茶馬古道沿線的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如表1)。
表1 茶馬古道沿線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類型
名稱
石窟類
麥積山石窟
新路頌摩崖石刻
馬尾墩摩崖石刻
“玄天神路”摩崖碑刻
大河店修路碑刻
“遠通吳楚”摩崖碑刻
武都萬象洞天庭西壁的墨書題記
古棧道遺址類
魚洞峽棧道遺址
鄧橋棧道遺址
青林嶺子握橋
火燒關古棧道遺址
瓦泉山棧道遺址
手扒崖棧道遺址
雙龍崖古棧道遺址
古城遺址類
卡壩古城
然鬧古城
攻平古城址
驛馬關戰役遺址
洪德寨址
肅遠寨址
烏侖寨址
木缽古城遺址
劉旗古城
通過對茶馬古道沿線的物質遺產進行分類,可以整理出三個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的系統方案。首先對于石窟類文化遺產而言,可以采用無人機遙感技術、3D圖像測繪技術等收集信息,并存入茶馬古道數據庫。通過采集的數據,可以利用3D建模技術對石窟類文化遺產進行復原,構建720°全景虛擬現實場景,讓觀者觀看石窟周圍環境全貌。其次是古棧道遺址類文化遺產,棧道主要分布于高樓間、懸崖峭壁上,是人們為了通行而建造的,采集數據較為困難。可以采用無人機航拍的方式,拍攝棧道的全景。最后是古城遺址類文化遺產,古城遺址具有聚落性、廣闊性,需要分區進行采集,數據較多,可以利用3D圖像測繪技術對古城遺址的數據信息進行采集,再根據數據庫進行古城聚落三維建模。
茶馬古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更多是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挖掘,需要選擇適合其藝術形式的數字化技術。茶馬古道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分類如表2所示。數字影視可以滿足大多數藝術形式傳承的需求,如通過拍攝茶馬古道系列紀錄短片講述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工藝、技巧等,不僅直觀生動,觀者也可以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還可以制作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畫,以簡單的動畫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闡述;或者制作文創衍生品,利用3D打印技術輸出文化IP形象。
表2 茶馬古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地區
藝術形式
名稱
甘肅省
民間音樂
甘肅花兒
民間舞蹈
敦煌舞蹈、鼓舞、旋鼓舞、甘地蹦子
傳統劇目
道情戲、敦煌曲子戲、隴南影子腔、
天水皮影戲
民間美術
敦煌美術、唐卡、剪紙、磚雕
青海省
民間音樂
瞿縣寺花兒會、藏族拉伊
民間舞蹈
玉樹卓舞、玉樹依舞
傳統劇目
藏戲、皮影戲
民間美術
湟源排燈
民風民俗
那達慕
西藏自治區
民間音樂
那曲山歌
民間舞蹈
日喀則甲諧、日喀則斯馬卓、那曲比如丁噶熱巴
傳統劇目
拉薩覺木隆藏戲日喀則昂仁縣迥巴藏戲、日喀則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民間美術
西藏唐卡—衛藏勉唐畫派、西藏唐卡—后藏欽澤畫派、西藏唐卡—前藏噶瑪噶赤畫派
民風民俗
拉薩雪頓節、拉薩薩嘎達瓦節、拉薩風馬旗、日喀則新年
以“大遺產”視野尋求茶馬古道數字化保護
何為“大遺產”視野?筆者認為是以整體的角度看待問題,不拘泥于某一文化遺產的獨特性,而是要看到文化廊道沿線文化遺產的整體主題。茶馬古道沿線文化遺產都有悠久的歷史,所以對茶馬古道的數字化保護要從整體出發而不是僅摳細節。這要求相關人員對茶馬古道沿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進行總結歸納,并將其存入數據庫中,便于線性文化遺產的后續研究。因此,對于茶馬古道而言,可以為其建立一個數字博物館,以網頁和App的形式呈獻給大眾。
首先,網頁上應該有一個茶馬古道的交互導覽,觀者通過點擊導覽就能進入對應的地區瀏覽文化遺產。每個區域都應設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板塊,以便觀者進行選擇。其次,網頁還應有關于茶馬古道的視頻講解,可以是動畫宣傳片,也可以是紀錄片,以進一步加深觀者對文化線路的了解。最后,還可以設置體驗類交互小游戲,以茶馬古道的線路為關卡,體驗者沿著茶馬古道進行闖關。這不僅增加了網頁的趣味性,也傳遞了茶馬古道的文化內涵。“大遺產”視野下的數字化保護,最重要的還是建立數據庫。將沿線文化遺產統一納入一個完整的數據庫中,以數字圖書館的管理方式對其進行歸納分類,這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線性文化遺產作為新興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近年來逐漸進入公眾視野。線性文化遺產所涵蓋的文化遺產種類較多、范圍較廣、保護難度較大。茶馬古道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且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對茶馬古道進行數字化保護,工程量較大,且對精準度有高要求,需要構建一個龐大的體系,加上技術的支持以及多次田野調查實踐。但部分文化遺產所處環境較為惡劣,對其數據信息進行采集存在一定困難。此外,茶馬古道的文物資源信息還需要與博物館進行對接,其中許多數據涉及版權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需要與各自的傳承人進行對接,由于跨越地域廣,對接工作難度較大。線性文化遺產所涉及的學科領域較廣,需要多學科配合,協同合作。
我國目前對線性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呈現點狀分布,以“大遺產”視野對“帶狀”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分析的系統研究案例較少,經驗不足,加之帶狀線路之間的地貌特征不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運用數字化技術。
參考文獻
[1]石碩.茶馬古道及其歷史文化價值[J].西藏研究,2002(04):49-57.
[2]耿國華,彭進業.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1(05):709+768.
[3]楊林平,何凱東,丁飛燕,等.隴南茶馬古道沿線傳統村落保護價值研究[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1(10):27-28.
[4]孟祥武,盧曉瑞,葉明暉.北茶馬古道漢中段傳統聚落文化景觀區劃研究[J].甘肅科學學報,2021,33(05):91-97.
[5]邢宇,吳蔚.茶馬古道雅安段的價值凝練與保護利用初探[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文化遺傳保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1485-1491.
[6]汪新葉.黃河文化遺產廊道河南中小型石窟數字化復原與展示研究[J].大眾文藝,2021(16):59-60.
[8]田野,王曉彤,譙嬌,等.文化遺產數字化:既要存檔,更要活化[J].文化月刊,2021(05):6-9.
[9]劉琳琳,石翔翔,徐守超.天津段運河文化發展與保護的數字化探究[J].明日風尚,2021(08):187-188.
[10]劉超凡.近三十年來茶馬古道研究綜述[J].農業考古,2021(02):261-270.
[11]李英.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4):162-164.
[12]張睿豐.建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J].城市住宅,2021,28(02):192-193.
[13]康昱明,李金峰.甘肅茶馬古道文化線路遺產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1):281-283.
[14]楊福泉.茶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護的幾個問題[J].新西部,2018(16):37-41.
[15]李剛,李薇.論歷史上三條茶馬古道的聯系及歷史地位[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04):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