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承發展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抓手,地方文化藝術產業與鄉村文化融合發展,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特色鄉土藝術;建立產業項目,為鄉村文化注入活力;完善鄉村人才機制與更新人才培養模式;數字化助力鄉村特色地方文化發展,以有效促進當地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開發。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清晰描繪了鄉村振興的路線圖: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鄉村全面發展。
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根本。藝術是文化的重要內涵與獨特組成部分。近年來,安徽省各地不斷整合文化藝術資源,打造集文化、娛樂、技能于一體的鄉村文化藝術綜合體。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崔崗村立足于文化創意產業,成功入選合肥市首批市級特色小鎮,注重發掘利用鄉土文化資源,以藝術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研究梳理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從文化產業核心層角度出發,進行相關研究梳理。
藝術文化視角
首先,探索文化藝術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對策與策略。政府支持利用當地傳統文化資源和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發展定位,完善管理責任制度,做好非遺文創產品的品牌推廣工作,制定非遺文創產品與鄉村文化相結合的規劃。
立足于安徽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提出構建藝術院校“創意文化園”產學研體制,深入研究“創意文化園”的運行機制和發展策略。研究提出將安徽藝術院校與區域產業發展相結合,使其明確自身創意、科技的戰略定位,打造以“創意+文化”“創意+科技”“創意+媒體”為特色的文化產品[2]。
其次,關于鄉村振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研究。如安慶市羅嶺鎮黃梅村借助貼近農民實際需要、突出鄉村主題、緊跟農業發展、專業與業余團隊相結合的“黃梅唱戲”[3],積極傳承與弘揚黃梅戲,滿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培育文明鄉風,促進黃梅村進一步發展。
最后,關于藝術產業教育人才培養研究。開展“藝術服務鄉村振興”實踐,探索其在藝術人才培養中的現實意義和作用。《長三角地區高等學校服務鄉村振興實踐研究》[4]中提到,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浙江工商大學、江蘇大學、安徽大學等四所院校聯合起來,以16處鄉村公共空間為改造點,匯聚青年學生的專業智慧和新鮮創意,通過微改造和小創意,保留鄉村風貌,發揮古鎮特色,美化鄉村人居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融合研究視角
1.創意產業視角
從研究創意的興起、發展以及創意產業對經濟的貢獻角度出發,根據安徽省安慶市戲曲小鎮——羅嶺鎮獨特的地理和人文資源優勢,以“推動轉型,加速崛起,富民強鎮”為主線,將羅嶺鎮建設成集“旅游、休閑、度假、商務、高檔居住”為一體的安慶城市花園[5]。同時,基于羅嶺鎮居民視角,通過模型實證分析結果,提出優化政策支持,聚力發展經濟,加大宣傳力度,突出旅游特色,系統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等建議。
2.藝術賦能視角
利用當地豐富的鄉村產業資源,把握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制定發展戰略,加強各地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以銅陵田原藝術季為例[6],銅陵市以田原藝術季為引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用藝術豐富鄉村文化內涵,用藝術賦予鄉村文化氣質,用藝術吸引鄉村文化人才,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藝術能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與活力。
3.產業經濟視角
以市場導向為根本,以人才、技術、資本為支持,構建文化產業鏈。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基于產業經濟視角,從安徽地方音樂民歌角度進行闡述。湯奪先、陳艷提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安徽民歌走創新發展道路至關重要,對民歌內容進行現代化創新、培養大量的民歌人才、組建專業化的民歌人才隊伍及推動民歌產業化發展等都是推動其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7]。
安徽地方文化資源
安徽地方文化資源豐富多元。在皖江地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安徽省于2007年公布了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102項(含國家級名錄),分別是桐城歌、潛山彈腔、文南詞、黃梅戲、岳西高腔、當涂民歌、繁昌民歌、南陵目連戲、梨簧戲、銅陵牛歌、貴池民歌、石臺唱曲、池州儺戲、青陽腔等[8]。
安徽地方鄉村蘊含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學者江毅認為,“安徽省紅色資源從空間分布上來看,主要分布于安慶、岳西、六安、金寨、黃山、涇縣、池州、宣城、蕪湖、馬鞍山、巢湖、合肥、滁州、蚌埠、淮南、阜陽、亳州、淮北、宿州等市縣”,并將安徽省紅色文化資源分為三大主類和八大亞類[9]。
2014年8月,《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明確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引導扶持代表性項目生產性保護示范中心、示范基地或者示范園區建設,支持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采取與經貿、旅游相結合的方式,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產品的文化貿易。
安徽省文化產業的建設首先是傾力打造皖南旅游板塊,重點打造以黃山為中心的世界遺產和安徽文化旅游區;其次是重點打造皖中合肥經濟圈板塊;最后是有步驟地打造皖北板塊[10]。安徽省文化資源發展面臨的問題有:區域結構行業分布不均衡;文化創意產業特點不明顯,缺乏管理者和營銷人員;缺乏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高端創意設計人才。
相關思考
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產業參與鄉村文化發展路徑思考如下。
打造特色鄉土藝術,促進鄉村文化發展
立足于自身文化特色,結合當地實際,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藝術文化產業鏈,樹立藝術文化品牌。首先,打破同質化發展問題,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深化地方文化特色。如徽州民間圖形藝術體現了裝飾藝術與現代設計文化價值的統一,豐富了現代設計的內涵,其市場價值在于傳統文化資源與設計產業的融合。這些民間裝飾圖形中滲透了豐富的人文內涵。
目前,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更多地依賴于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如民族特色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紅色文化的歷史性和厚重感與文創產品的創意性和現代性相互碰撞。文創產品是以文化創意為中心創作的產品。二者的結合巧妙地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紅色旅游文創產品承載了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記憶,有利于傳承紅色文化。
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繁榮鄉村文化市場,豐富鄉村文化業態。在鄉村旅游景區對古建筑文物等進行改造和修復,是進一步挖掘當地藝術資源的有效途徑。
建立產業項目,為鄉村文化注入活力
首先,應全面認識了解區域特點和優勢,研究區域文化產業傳承與發展,有選擇性地植入本地藝術文化產業傳承體系設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兼容性研究。
其次,從安徽省產業布局和區域結構來看,其主要集中在出版、會展、文化旅游等行業。文化創意產業項目集中在合肥、馬鞍山國家動漫基地,蕪湖方特,銅陵“江南文化園”等地。
最后,建立鄉村產業項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升級投融資機會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多元化投融資模式,為鄉村文化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完善鄉村人才機制與更新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政府應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培養與鄉村文化產業相關的人才,支持高等學校搭建農村職業技能教育平臺,鼓勵高校和社會職業培訓院校開設傳統文化、民俗與文化產業管理等相關專業和課程,有效培養專業性、實用性、創新性、綜合性農村文化高層次人才[11]。
其次,完善和創新農村文化人才機制,形成政府主導,社會、企業、高校參與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不斷擴大農村文化經濟的范圍。合理利用和分享藝術產業從業人員的成功經驗,借助在線培訓模式,組織人員到固定培訓點進行在線培訓,由專業人員講解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創新創業人才的綜合素質,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最后,吸引高層次人才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產業規模的擴大,不僅能為當地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還能吸引更多人才。出臺人才支持政策,鼓勵高層次人才回鄉創新創業。如安徽省蕪湖市灣址區六郎鎮的殷港藝創小鎮已成為新一代青年返鄉創業就業的熱土。小鎮依托當地文化和資源稟賦,將“舊”工業區改造為藝術創新空間;建設“藝術人才夢工廠”;構建“鄉村振興創新平臺”;致力于打造以發展文化創意、科研體驗、文化旅游、藝術教育、數字科技等為重點,以藝術教育、文化創意為主,以數字技術、互聯網、人才、資本等要素為發展方向的特色小鎮。
數字化助力鄉村特色地方文化發展
我國城鄉存在“數字鴻溝”,部分農村地區信息接收不暢,村民對互聯網比較陌生。因此,讓村民自發、主動地參與鄉村特色文化建設是一大難題。隨著數字化的不斷深入,可以用較低的成本促進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向其他地區輻射,打造富有特色的鄉村文化產品,提高鄉村文化服務效能。以數字經濟為主導的文化產業集群將成為文化傳播的新引擎、新動力,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將為文化傳播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如借助短視頻等,可以擴大傳播范圍,在推動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讓用戶對優秀的鄉村文化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此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應立足于鄉村發展實際,加強文化知識產權宣傳,打造高質量文化產品,延伸產業價值鏈等。數字文化產業目前處于爆發式增長階段,對于整個文化產業鏈而言意義重大。受互聯網和新興文化業態的影響,數字文化產品生命周期具有不確定性,打造優質IP和文化創意品牌,可以降低需求風險、渠道中介風險,減少收入波動,構建鄉村振興背景下安徽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關注地方文化藝術產業領域,明確信息化在鄉村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嘗試用新的視角研究鄉村振興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打造更多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品牌,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拓展新業務,不斷創新文化內容,擴大鄉土文化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1]徐錦庚,侯琳良,肖家鑫.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22-06-09(001).
[2]劉淮兵.安徽文化產業與藝術院校“創意文化園”對接研究[J].藝術科技,2015,28(02):35+37.
[3]嚴偉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以安慶市羅嶺鎮黃梅村為中心的考察[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03):101-106.
[4]沈春蘭.長三角地區高校藝術專業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研究[C]//成都蓉城美術館.中國創意設計年鑒·2020-2021論文集.成都:四川師大電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353-356.
[5]孟婷,朱家明,鮑蕙敏.基于FAHP的安徽省文旅小鎮培育與建設現狀研究——以安慶市羅嶺鎮為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0,36(09):1-8.
[6]余宏.以“藝術賦能”引領鄉村文化振興——以銅陵田原藝術季為例[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20,37(01):74-79.
[7]湯奪先,陳艷.鄉村振興背景下安徽民歌的傳承發展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4):25-37.
[8]紀永貴,朱坤,孫薇.皖江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發布狀況調查[J].池州學院學報,2008(04):85-87.
[9]賈經經,俞小和.近年來安徽省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綜述[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23(05):103-107.
[10]劉淮兵.安徽文化產業與藝術院校“創意文化園”對接研究[J].藝術科技,2015,28(02):35+37.
[11]盛帥帥,楊存昌.論現代化語境下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02):44-5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