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梳理當前數字人文技術的應用情況和開發成果,分析甘肅紅色文化遺產數字人文開發面對的技術、主體、內容、形式問題,得出適合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進行數字人文開發的策略。研究認為,當前我國數字人文與文化遺產的結合已是必然趨勢,應當深入挖掘甘肅紅色文化遺產豐富的文化要素與精神內涵,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帶動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向數字化、商業化發展,更好地滿足時代發展要求和廣大群眾的需求。
紅色文化遺產作為我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的結合,包括革命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各種建筑物、文物和遺跡等,以及基于此所傳遞出的革命精神[1]。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是黨與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是共和國的顏色,不能使之褪色,而是要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讓紅色基因得以傳承。保護與利用好紅色文化遺產,不僅有利于國家記憶的延續以及紅色基因的傳承,更是凝聚民族力量,鞏固黨政基礎的重要手段[2]。2020年,騰訊研究院、騰訊5G生態計劃、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共同發起了“探元計劃2020”,項目部認為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能夠為文化遺產、文化資源帶來全新的發展動能,體現國家綜合實力,彰顯大國文化底色[3]。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4],明確提出必須在全國上下打造起文化數字化的服務平臺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助力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躍上新臺階。由此可知,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并密切關注文化遺產的數據化與數字化開發利用。數字人文是基于計算機技術的人文研究前沿學科,其技術維度能夠深入挖掘、探索文化遺產內容,促使文化遺產得以“活化”和再造。為此,依托數字人文促進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非常有必要。
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及其傳承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甘肅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多民族省份,在漫長的歲月里,甘肅各民族的人民和睦共處,孕育出了體量龐大、魅力無窮、種類繁多的精神文化家園,聚集了大量的紅色文化遺產。甘肅紅色文化遺產主要是指甘肅境內與我黨革命歷史中的各種革命運動、歷史事件以及領導人員相關的,具有教育意義、歷史意義以及科學研究價值的紅色文化遺產,具體包括紅色遺址與紅色紀念館兩大類。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開發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識逐漸淡薄,傳統的傳播方式不僅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還使紅色文化喪失了對人們的吸引力,導致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文化土壤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根本性改變,同時也使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陷入了無人傳承的困境,逐漸走向衰落。
進入21世紀以后,國家高度關注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并給予了法律支持,同時鼓勵加強數字人文、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文化遺產的深度融合,以便更好地挖掘紅色文化遺產中蘊藏的豐富紅色基因[5]。隨著各種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得以開發利用被賦予了全新能量,不僅能夠更好地進行紅色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同時也能夠借助網絡構筑起全新的紅色文化傳播體系,擴大紅色文化遺產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推動中華民族凝聚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數字人文研究下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的時代價值
智能工具助力紅色教育,堅定理想信念
紅色文化傳播主要是指借助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多種途徑來開展增強人民群眾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動。甘肅紅色文化遺產承擔著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作用,應該對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挖掘,組織開展各種具有時代意義的紅色教育活動[6]。數字人文強調人文服務、人文精神塑造,基于數字人文來進行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可更好地了解其蘊藏的人文內涵,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充足素材[7]。此外,數字人文多源開放的特點使之成為開展紅色教育的關鍵幫手,其中“學習強國”“云端課堂”等現代化、智能化平臺已經成為紅色文化遺產傳播的重要方式。
視頻圖像展播紅色記憶,傳承革命歷史
甘肅紅色文化遺產融合了豐富的紅色記憶、紅色物質形態、紅色精神,是紅色歷史的記憶建構和表象表征,是一種集體記憶與國家記憶。對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開發是保護紅色歷史記憶的重要方式。在數字人文的影響下,文化傳播走向了圖像傳播時代,甘肅紅色文化遺產也隨之得到了立體化、影像化詮釋,通過讀屏、讀圖的方式即可更好更快地獲取豐富的甘肅紅色記憶。為此,在新時代下,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開始與微觀視頻、輕量圖景結合,從公眾懷舊消費和探訪消費理念出發,與各種紅色故事、事跡緊密結合,通過微信、抖音、微博等多媒體途徑進行文化信息的傳播,再現甘肅歷史上重大革命事跡以及革命先輩的艱苦歲月,在滿足大眾視聽體驗需求的情況下,增強了文化遺產傳播的時效性與便利性,跨越時間、空間,留下了深刻的紅色印記。
數字元素驅動紅色旅游,弘揚紅色文化
紅色旅游是一種以旅游形式探尋紅色文化的活動。甘肅紅色文化遺產能夠提取紅色資源,為紅色旅游提供新元素,在傳播紅色文化的同時實現對紅色內涵的普及[8]。基于數字人文開發紅色文化遺產,可增強紅色文化遺產的文旅價值,形成融合數字元素的全新紅色旅游模式。具體來說,配合云計算、人工智能、VR、AR技術等技術,動態掌握消費者消費偏好,有針對性地對紅色文化遺產進行寬領域、多維度的開發,依托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等構建聲像類、文字類、實物類的紅色文化遺產具象化體驗產品,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推動紅色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字人文研究下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現狀
開發技術應用薄弱
據調查,甘肅主要紅色文化遺產,如革命遺址與紀念館中都積極引入了現代數字技術,但其紅色文化遺產數字人文開發技術應用層面仍然相對薄弱。筆者認為,云計算、人工智能、AR等數字技術能夠促使紅色文化遺產更快捷地與社會公眾接觸,同時也能使公眾獲得更好的體驗感。但在調查中發現,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在開發過程中,實際應用VR、AR等數字技術的革命遺址和紀念館非常少,甚至只占不到1%。但引入數字技術的紀念館中均配備了相應的語音講解,這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公眾的感官體驗和文化信息獲取需求。總體來看,甘肅紅色文化遺產中數字技術的應用還有待完善和提升。
開發主體協同不夠
紅色文化遺產協同開發主要是基于同一主題,聯合多個機構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優勢,打造囊括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紅色經典作品,更深層次地講述紅色故事。但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協同開發活動以黨史館、黨史辦、文化館、展覽館等主體聯合舉辦為主,且普遍是通過線下合作的方式來實現,甚少應用數字技術來推行線上活動。就現有開發情況來看,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協同開發成果仍然集中在幾個主要紀念館中,與其他機構之間的協同開發活動非常少,“單打獨斗”現象突出。
開發內容延伸乏力
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內容直接關系到開發成果,其豐富程度也與資源開發水平密切相關。根據當前的調查結果來看,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內容仍然以物質類、人物類、事件類為主。物質類則主要是通過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方式記載歷史;人物類普遍依托革命故事來呈現;事件類則主要基于革命大事件進行開發。根據調查結果,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內容普遍呈現出內容缺乏延伸力的特點,大部分是依托革命遺址、紀念館的紅色文化資源來講解革命故事,普及黨史知識等,內容缺乏新穎度。盡管不少紀念館在紅色文化遺產開發上進行了深入的嘗試,但筆者認為,在挖掘經典的同時,紅色文化遺產開發還應當與時代需求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
開發成果形式有限
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成果非常單一,大部分是通過紅色展覽、編研的方式來呈現紅色文化。其中,紅色展覽普遍以文字敘述、音頻呈現與圖片展示相結合的方式來完成故事的靜態敘述;編研則多以封面、內容簡介的方式來呈現。就總體情況來看,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成果,無論是傳播方式還是開發形式,都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將數字人文應用于紅色文化遺產開發是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契機,其能夠對固有開發模式進行創新延伸,通過多元化的手段來豐富開發成果。例如,微視頻的敘事手法和呈現方式就與當下社會大眾的移動學習行為和碎片化信息獲取方式相契合,可廣泛應用于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但調查中發現,甘肅豐富的革命遺址、紀念館等文化遺產實際上只有少部分通過微視頻的方式進行呈現。
基于數字人文研究的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策略
運用視覺沉浸技術,實現紅色文化遺產開發場景化
在數字人文背景下對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進行場景化開發,首先可以對市場的目標群體進行重點分析,配合傳輸工具、無線網絡、邊緣計算等相關基礎設施,依托場景效果來實現對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的再規劃。通過對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進行場景化開發利用,切實有效地解決以往群眾面對浩瀚文化資源信息無法重點篩取的問題,群眾能夠通過視覺感官刺激快速把握紅色價值觀念。與此同時,基于數字人文的場景化開發,也能讓甘肅紅色文化遺產蘊含的文化信息以可視化的形式直觀展現出來,帶動群眾進行紅色文化遺產“沉浸式”體驗。
組織專業團隊介入,推動紅色文化遺產開發項目化
基于數字人文進行項目式開發,能夠幫助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得到更好的延伸,同時這也是聯合其他機構深化文化遺產開發的重要途徑。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在進行項目式開發期間,通常情況下是基于需求清單來推動項目實施,基于“紅色項目化、項目紅色化”的思路,制定明確的項目管理機制,推動項目運行。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項目化的過程中,必然需要將體量龐大的紅色文化遺產開發工作分解為能夠具體管理和操作的項目,改變以往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工作條塊化的特點,激活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加強合作,打造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品牌。
打造情感依賴內容,助力紅色文化遺產開發空間化
數字人文的應用能夠建立社會公眾與紅色文化遺產的情感連接。針對甘肅紅色文化遺產數字空間的構建,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局限,使紅色歷史、紅色故事實現跨越式連接,實現對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內容的有效延伸和數字化轉變[9]。在數字人文引導下推動甘肅紅色文化遺產空間開發,并非單純以物化空間為主,而是要強調軟性文化與硬件技術的嵌入式融合,并搭載多元化數字文化資源全域要素、仿真管控和虛實共生空間、全息多維度智能化等。例如,基于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構建甘肅紅色文化遺產數字紀念館,這種虛擬紅色記憶空間能夠智能化探索甘肅紅色精神的精髓,線上分發適配的紅色記憶空間,有助于打開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的新格局。
追求故事敘述形式,推動紅色文化遺產開發產品化
數字人文的應用能夠推動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新模式。甘肅紅色文化遺產開發產品化,實際上就是對甘肅紅色文化遺產要素進行解構處理,升級整體開發流程,基于市場規則設計生產更多依托現代科學技術的紅色文化創意產品,從而實現紅色產品實用性與價值性的有機統一。以往的甘肅紅色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已經無法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必須結合時代發展要求生產出更多優秀文創產品,通過圖像、動畫、音頻等形式,配合音頻處理程序、Flash等技術,疊加微信小程序、H5網頁等相關應用軟件來呈現優質多元的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創意產品,幫助甘肅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逐漸實現交互式、虛擬化和網絡化利用。例如,可以打造甘肅紅色旅游形象IP,推出蘊含豐富甘肅紅色文化遺產信息的數字閱讀故事集等。基于數字人文開發甘肅紅色文化遺產,必須對各種數字文化內容進行深化,以全新的方式和內容來展現甘肅紅色文化遺產資源,并在其中融入豐富的紅色精神內涵,開發能夠激發民族精神、國家情懷的優秀產品。
參考文獻
[1]張文馨,李姍姍,張睿,等.社會記憶視域下數字紅色文化遺產資源的建構與開發[J].北京檔案,2021(06):31-34.
[2]馬麗雅.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整合開發的對策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20(07):151-154.
[3]王曉光,梁夢麗,侯西龍,等.文化遺產智能計算的肇始與趨勢——歐洲時光機案例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01):62-76.
[4]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EB/OL].(2022-05-22)[2022-10-30].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5]平碩,黃永勤,楊安蓮.國內外檔案領域數字人文研究進展[J].浙江檔案,2022(05):28-31.
[6]胡娟,柯平.文化遺產的數字人文研究——以國外數字人文項目為例[J].圖書館,2022(01):16-23.
[7]王靜靜,葉鷹.國際數字人文研究中的跨學科知識擴散探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1,39(02):45-51+61.
[8]田小波,胡靜.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空格局及旅游利用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5(06):1073-1082.
[9]趙紅穎,張衛東.數字人文視角下的紅色檔案資源組織:數據化、情境化與故事化[J].檔案與建設,2021(0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