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匯聚,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分析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和價值,探析當前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在新時代背景下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
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匯聚,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晉中市考察調研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我們必須保護好、利用好它們。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本身具有無價、脆弱、不可復制的特性,世界各國都重視對其的保護,如何保護好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也被提上了重要議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深受影響,逐漸轉變了其保護方式。新時代下,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載體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何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是我們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
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202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了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基于歷史和現實、著眼全局和長遠,充分肯定了我國的考古工作成就。并在2021年12月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上刊發題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文章,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我國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新時代下,保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大價值,關乎我國文明認知及文化基因的存續。
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是重要的文化基礎
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事關民族文化的傳承,其作為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維護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創造力,也維護了國家社會穩定,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基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具有延續性,而保護好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正是對歷史文明的一種延續和傳承。作為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人文學科,考古學一直肩負著挖掘文化瑰寶、展現文化魅力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考古和歷史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相結合,發揮著發掘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四川三星堆、河南二里頭、浙江上山、遼寧牛河梁等重要考古遺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陸續被發現,無不彰顯著我國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傳承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記錄者和活字典,它揭示了“我們從哪里來”這一古老中國發展密碼,也回答了“中國人民為什么能”這一問題,彰顯了中國文化自信。
有利于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歷史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沉淀了豐富的文化精神和人民力量。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我們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有利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紅色文化遺址等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堅定地走向未來的力量來源。
有利于提升公民的綜合素質
習近平總書記曾以我國各大歷史文化古城的建筑為例指出:“保護古城和發展現代化相一致的,應當把古城的保護、建設和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就是說,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實際上和一個地區、城市的歷史是有機融合的,而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公民整體素質也和其城市文化息息相關。深入挖掘一個地區現存的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傳統歷史文化、精神力量和道德智慧等,可以有效提升廣大市民的基本素質,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堅定文化自信。特別是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更會對當地市民產生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和文化素質等,甚至將這種影響延伸至市民的日常生活行為中。由此可見,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和當地公民的素質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也是融合并進的,我們應該盡可能地保護好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這將有利于提升公民的綜合素質。
新時代保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
新時代下,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越來越信息化、科技化,高科技技術為保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打開了普通民眾的視野,但同時也必須承認,我國的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仍存在不少問題,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社會力量參與不夠
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相關行政單位或個人的事,整個社會,甚至每個公民都應該參與進來。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相關知識體系匱乏等,我國目前參與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力量剛剛興起,參與度遠遠不夠,甚至因為缺乏專業常識破壞了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完整度等。我們應該意識到,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考古文化知識、歷史遺產走進社會,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而不是束之高閣,不見天日。正因為如此,社會力量必須要參與到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只有這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才能走進民眾的內心深處。
依靠技術進行過度保護和過度修復的現象嚴重
進入21世紀后,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一個比較尷尬的階段,信息化技術和納米技術等現代科技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但由于技術應用缺乏評價體系,且普遍出現過度依賴技術來進行保護和修復的現象,導致所謂的“最小干預”原則形同虛設。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博物館或遺跡保護區,在缺乏資金支持的條件下也試圖用盡所有技術手段和修復程序來進行修復,全然不考慮技術措施運用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對于一些比較大型、不可移動的考古文物的加固,本可以僅采用物理手段,卻依然要采用化學手段加固,打著永久性的幌子,不僅消耗了人力物力,還對文物本身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如著名的少林寺塔林的修復加固工程,相關人員居然提出要對磚體進行清洗,但這本身和加固毫無關系。
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底線一再被突破
不管是哪種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式,都應有不變的原則,即要竭力保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所謂真實性,是針對復制而言的,一些文物為了便于展出和陳列會復制原版,在此過程中必須注意在復制過程中要遵循真實性原則。所謂完整性,即在保存的過程中要注意文物的不可分割、不受損傷等,極力確保文物完整。但由于我國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起步較晚,相關體系制度不健全,對“最小干預”原則的堅持大多停留在表面上。
新時代下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
當前我國仍然有許多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沉睡于地下或地上,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技術被廣泛運用和推廣,為其帶來不少機遇。事實上,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以有效發揮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創新文創產品,深度挖掘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眾在精神文化層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歷史、藝術、科技價值并存的文化,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宣傳和推廣,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中,滿足人們對文化內涵和藝術性的審美需求。筆者認為,對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類的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推廣運用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具體來看,歷史文化遺產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對于有形的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相關文創產品可以參照古建筑、古壁畫以及歷史時期重要的相關實物、書稿等,甚至包括整體的古村落、歷史文化名城等。無形的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也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是指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長期形成的非物質性的文化表現形式,如音樂、語言、醫學、舞蹈、民間傳說、民俗表演和活動等。這一類的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往往需要搜集相關資料和信息,如從歷史名人日記、傳記中找到有特征的切入點,進而設計出有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大眾看到相關文創產品就會聯想到相對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典型的如用蜀繡工藝刺繡的熊貓、當地生產的奶酒等,這些產品不僅極具當地特色,還讓人認識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核。筆者甚至發現,不少地區已經開始創作IP形象文化產品,這也是保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種延伸。
運用數字化技術,豐富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紀錄片拍攝
進入21世紀,新媒體時代給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帶來了數字技術革新,為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紀錄片的拍攝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觀感和視覺體驗。近年來,數字動畫技術廣泛運用于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紀錄片拍攝和制作,并成為歷史類紀錄片的主要表現手法。情景再現的手法也讓原本較為枯燥的歷史以更生動的面貌呈現在大眾面前,同時人們也對可視化、觀賞性的需求越來越高。以《圓明園》《大明宮》《大國崛起》《帝陵》等紀錄片為例,這類紀錄片廣泛運用了虛擬現實手法,模擬和構建了許多以前無法呈現的歷史情節、古建筑、歷史人物、歷史場景等,將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完整地呈現出來。《大明宮》紀錄片總長150分鐘,由于歷史久遠,不少畫面需要依靠數字動畫來合成。依靠數字動畫技術,早已消失在人類視野的大明宮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其使得觀眾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大唐盛世,感受到大明宮的壯麗和巍峨。依靠數字技術使人物活靈活現,再加上精美的視聽效果以還原歷史,也是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更有價值的體現。
創新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
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文化媒介性,其具有歷史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特征,所以尤其珍貴。在互聯網時代,為了讓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走進大眾、走進生活,有必要不斷創新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宣傳推廣方式,豐富其價值內涵,讓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具體而言,可以從傳統的線下推廣向線上推廣轉變,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官網等平臺進行宣傳推廣。針對青少年群體,為了讓其更加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內涵,弘揚民族文化精神,還可以增設互動小游戲、知識競賽等線上活動,以便青少年群體了解歷史、關注文物,最終實現教育價值。也可以和其他媒體合作,推出線上文物展覽,如線上博物館、線上文物展等,以便大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參觀和學習。互聯網時代下,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宣傳有了更多方式方法,也有了更大的空間。另外,不少地區也開始推進博物館的改革和創新工作,這使博物館的文化傳播、社會教育、公共服務功能得以最大化開發和利用。不少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走向線上云端,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傳播模式,不斷在網上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傳播中華文化。
建立全方位遺產數據庫,用現代科技守護歷史記憶
當前,“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已經成為共識,不少地區為了更好地保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開始建立全方位遺產數據庫。前期大量采集數據、了解遺產工作,利用無人機拍攝、激光雷達等手段全方位收集第一手資料和信息,建立城市和古建筑的三維數字模型,最終形成遺產數據庫。遺產數據庫有很多類型,包括古建筑、古代文物等,而像古建筑這類規模較大的文化遺產,必須使用高科技技術,利用GPS、電子全站儀等進行精準測繪,才能整理出原始材料,這是過去所想象不到的。利用大數據分析,一方面可以快速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面貌,另一方面可以再次深度分析其保護的薄弱點,并進行合理優化配置。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時代下,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今后的保護工作中,我們更應該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統一多民族國家等進行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力創新運用技術方式,讓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走進大眾的視野和生活,把優秀的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有機融入現代社會,使文化常態化、大眾化。也可以充分運用當下流行的“云直播”方式進行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讓歷史文化遺產變成廣泛的、社會化的、大眾的共同實踐,提升其傳播力。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沉淀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兒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對其進行傳播和推廣,這是未來我們應該著重關注的。
參考文獻
[1]宋新生.揭開歷史面紗的年輕考古人——董文斌與他的年輕考古隊[J].走向世界,2021(46):56-63.
[2]易振銘.湖南古村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以懷化高椅村為例[J].藝術品鑒,2016(0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