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場所與載體,在向公眾展陳文物之余,也發揮著社會教育職能。現對目前我國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相關的對策,以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進而增強廣大民眾的文化自信,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尤其是各種“網紅”博物館不斷“出圈”,吸引大批民眾前往打卡。據統計,2021年10月1日當天,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游客達1.24萬。其他各地博物館更是不斷推陳出新,采取各種方式吸引民眾前來參觀。各地博物館應積極發揮社會教育職能,利用藏品、展覽等充分發揮歷史文化、科學知識及意識形態教育等功能,進一步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民眾文化自信。
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意義
有助于豐富社會教育形式及內容
當前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種,可見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博物館擁有形式多樣的館藏展品,并通過不斷創新宣傳形式以及館藏展品展出展覽模式等,吸引廣大民眾,特別是年輕群體走進博物館,了解館藏展品,積極主動接受文化教育,從而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讓廣大民眾通過博物館獲取教育資源,從而有效地豐富我國社會教育資源,這是對目前社會教育形式及內容的有益補充[1]。
有助于傳播社會歷史文化知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博物館類型眾多,涵蓋范圍廣,走進博物館的民眾能切實感受到中國歷史的變遷。如武威市博物館通過對“新石器時代彩陶”“漢簡”“漢唐木雕”“西夏木版畫”等實物的展出及相關知識的講解,不僅有助于廣大民眾對歷史時間脈絡和宏觀歷史事件的了解,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也有助于其通過參觀博物館加深對當地社會歷史人文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時,博物館有助于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紅色基因,特別是能夠促使青少年群體走進博物館,將歷史課程、思想品德課程與博物館參觀相結合,可以使其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讓廣大青少年自覺承擔起建設偉大祖國的歷史重任。
新媒體對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影響
新形勢下,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對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有積極的影響,也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
新媒體為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提供新渠道
以往廣大民眾只有到博物館親自參觀或者通過相關的文字影音資料,才能對博物館進行了解。這導致部分民眾因為受到時空限制而無法直觀地了解博物館,使得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無法充分發揮。在新媒體時代,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只要有網絡,民眾就能隨時隨地對各類博物館進行線上瀏覽。此外,民眾可以通過《國家寶藏》等同類型節目對博物館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這為博物館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拓寬了渠道[2]。
新媒體使民眾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
在各種“網紅”博物館不斷“出圈”,吸引廣大民眾前往打卡的形勢下,民眾對博物館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差異化服務,滿足大多數民眾的需求,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內各大博物館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博物館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方面存在的不足
各地博物館雖然提高了對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視程度,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講解詞較為單一,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在很大程度上與博物館講解工作相關聯,高質量的講解有助于參觀者更好地了解館藏展品蘊含的歷史故事。但是,目前部分博物館,特別是基層博物館,由于館內講解人員業務素養不高,講解內容只是對館藏物品等進行了表面說明,無法真正展現博物館館藏物品的內在價值,無法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導致博物館無法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3]。
第二,沒有立足于受眾的需求,教育性不強。博物館要不斷吸引廣大民眾走進博物館,或者借助各種手段讓民眾了解博物館。近年來,博物館雖然不斷地在學術研究、展品陳列展出等方面推陳出新,但是仍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特別是無法激發年輕群體的參與熱情。這主要是由于博物館管理者沒有真正發掘到民眾對歷史文化的興趣點,沒有與當前民眾,特別是年輕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結合起來,所以導致部分民眾沒有興趣走進博物館,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第三,差異化服務影響社會教育職能的發揮。目前大多數博物館展陳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對社會教育內容管理缺少創新,流于表面。絕大多數博物館均以日常展覽或部分專題陳列展覽,抑或少量的學術講座為主。此外,部分博物館服務方式較為單一,沒有與現代科技進行結合,絕大多數博物館僅能讓游客在線上對部分展品進行瀏覽,如此單一的服務方式無法調動民眾參與博物館相關活動的積極性,導致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無法有效發揮。
第四,博物館與各級學校聯系不足。博物館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各地博物館與大中小學校,特別是中小學的聯系不夠緊密,無法成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導致中小學生無法充分利用博物館這一資源進行系統的學習。此外,由于相關機制存在問題,部分學校與博物館之間的館校協作機制尚未建立。學校與博物館均對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在學生群體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這也是博物館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第五,博物館線上線下融合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各地博物館均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來發揮自身的社會教育職能。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明顯的不足,突出表現在部分博物館線上、線下結合存在顧此失彼的問題,如為了突出創新過于注重線上教育,但是線上教育卻流于形式。此外,由于部分人員業務素養不高,博物館線上教育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顯著。
第六,博物館講解員隊伍流動性大,隊伍素養有待提升。講解是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發揮的基礎,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部分地區博物館缺少高質量的講解人員。部分博物館編制在不斷縮減,只能采用勞務派遣的形式來招聘人才,因此講解員隊伍流動性較大。此外,由于博物館講解員職業生涯規劃受限,缺乏崗位吸引力,導致很多高水平人才不愿意承擔這一重任[4]。
促進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對策
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對我國社會教育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因此,針對目前我國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存在的問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加強博物館講解員隊伍建設
要想切實促進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有效發揮,首先需要從“人”下手,不斷加強講解員隊伍建設力度,有效提升講解員的個人素養。提升現有講解員的工作積極性及業務素養,可以通過構建績效考核體系,制定績效工資制度,根據考核評分進行有效的獎懲,激發現有講解員的工作積極性。此外,還可以通過講解技能評比大賽等技能比賽活動,提升講解員的業務素養。
其次,各博物館還應積極引進人才。在各地縮減編制的背景下,采用講解員外聘制度,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現有隊伍中,根據工作人員的具體工作情況、實際表現等在薪酬上予以一定的獎勵,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還可以實行策展人制度,打破部門現有壁壘,將表現優秀的講解員納入策展行列,使其參與博物館展覽策劃的全過程。這樣不僅能夠激發講解員的工作積極性,還能夠解決講解員職業生涯規劃受限的問題,為其職業發展增加更多可能性。
最后,還可以建立專家智庫,吸納社會志愿者力量。博物館可以通過聘請地區高校文史類專家、社科院學者等專業人士組建一個專家智庫,通過定期進行專業講座等內容提升博物館講解員的專業性。這樣可以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將一些愛好者、退休教授等人才納入社會教育工作人員中,既能解決現有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又能有效提高博物館服務的專業性。
提高社會教育人員業務素養
各地博物館應積極提高社會教育人員業務素養,在理論知識、新媒體技術以及活動策劃上不斷加強相關人員能力建設。首先,積極組織交流培訓。在提升博物館社會教育相關工作人員業務水平的過程中,應積極組織各類業務交流培訓活動,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有效形式,促進相關人員自身業務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不斷提高講解員自身的業務素養。講解員可以通過自我學習、集體培訓等有效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了解和學習關于博物館展品的講解內容、部分展品有關的歷史知識等,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最后,廣大講解員要根據不同受眾的需求,在講解風格、講解內容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進而有效地促進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發揮[5]。
切實增強社會教育相關活動趣味性
目前,部分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之所以受到制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開展的相關活動缺乏吸引力,無法吸引民眾參與其中。因此,在優化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中,應切實增強活動的趣味性、互動性,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首先,應該不斷增強各博物館之間的有效聯動,增強館際交流。如由武威市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呼倫貝爾博物院五館聯合舉辦的“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展”,以及由馬鞍山市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契約中國——馬鞍山市博物館館藏契約展”,不僅增加了展覽的趣味性,更有效提高了民眾的參與度。此外,還可以根據具體節慶活動、歷史事件等推出有針對性的活動,如在端午節推出制作藥草香囊、編織五彩繩等系列活動,讓民眾在感受傳統節日氛圍的同時,進一步傳承與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增強與各級學校合作
博物館是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因此,各博物館應積極與學校進行合作,以此促進社會教育職能的發揮。首先,積極建立完善的館校協作機制,增強博物館與屬地大中小學的合作,從制度上保駕護航。其次,積極為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提供各種參與博物館活動的機會,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博物館。如武威市博物館打造的“我是小小講解員”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對展品進行講解,并對表現較好的學生授予“特聘講解員”的稱號,以此激發學生參與博物館活動的積極性。此外,各學校也應在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走進博物館,開展如畫展、歷史小課堂、文物演講等相關活動,增強館校之間的互動。
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促進社會教育職能發揮
新媒體時代,各博物館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好新媒體技術手段,促進社會教育職能的充分發揮。可以將虛擬現實技術與博物館展覽相結合,推出“VR探秘”系列活動,不僅能讓參觀者了解展覽內容,還能有效應用新媒體技術,更好地進行宣傳。此外,還應積極利用數字復原技術等手段讓博物館陳列展品“動起來”,讓參觀者感受博物館展品的趣味性、科技性,助力社會教育職能的有效發揮[6]。
加大博物館宣傳力度
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發揮還需要各博物館積極進行有效的社會宣傳,讓廣大民眾進一步了解博物館。博物館除了自身的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宣傳平臺外,還應與屬地媒體積極進行合作,舉行各類展覽、公益宣講、學術講座等活動進行有效宣傳,讓民眾進一步了解博物館舉辦的相關活動,并積極參與活動,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教育職能。
參考文獻
[1]孫夢圓.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模式的創新與思考——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5G與VR技術的運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02):91-93.
[2]毛悅.策劃一場行之有效的社會教育活動路徑探析——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實踐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3):145-148.
[3]單國鳳.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當前困境與創新發展——以錢塘江博物館籌建階段辦館實踐為例[J].文化產業,2022(16):94-96.
[4]褚娟.淺析新時期地方博物館教育職能和研究職能的有效發揮——以無錫博物院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3):129-131.
[5]王曉航.以觀眾需求的角度分析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提升——以駐馬店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2):163-165.
[6]陳麗萍,李阿能.淺議基層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途徑——以乾陵博物館為例[J].乾陵文化研究,2020(01):417-422.
Tags:#只此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