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出臺諸多政策,旨在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改變了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為鄉村旅游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皖北地區雖然鄉村資源豐富,但存在人才力量薄弱、品牌形象不突出、鄉村資源科技化程度低等問題。結合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問題,針對相關問題提出數字化發展策略,探索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有效路徑。
近年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我國文化產業經濟遭到致命性打擊,但鄉村旅游經濟卻呈現出一番生機,展現出極大的發展韌性和抗打擊能力,這離不開我國政策的扶持。“十四五”規劃提出壯大休閑產業、鄉村旅游和民俗經濟等特色產業,旨在支持鄉村經濟的發展,推動鄉村經濟多層次、多維度縱向發展。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發展紅利逐漸突顯,文化軟實力成為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技對產業發展具有極大的助推和革新作用,為此,國家開始借助科技力量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可以看出,國家較為重視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能夠促進鄉村旅游產業創新性發展,改變傳統經營發展模式,助推鄉村旅游產業向多元化、創新化和特色化方向發展,使鄉村旅游經濟發展面貌煥然一新。
鄉村旅游概念及其資源概述
鄉村旅游起步于工業革命時期,但發展期主要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國外對鄉村旅游的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Briedenhann、Wickens(2004)認為鄉村文化風情是一種旅游產品[1],Sharpley(2011)則認為鄉村旅游是一種體驗活動,強調心靈精神的感受[2]。國內鄉村旅游興起于改革開放初期。近年來由于鄉村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引發了新一輪鄉村旅游的研究熱潮。馮宇認為鄉村旅游是人們在休閑時期去鄉村地區進行游玩的娛樂活動[3];劉琛從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產品規劃和設計的角度來定義鄉村旅游[4];孫朝云、周林錦等主要從新時代背景下研究鄉村旅游的經濟屬性,強調其旅游產業和旅游模式[5]。結合以上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鄉村旅游是指旅游產業開發商為滿足城市游客對鄉村生活的向往而開發鄉村資源的一種經濟性活動。
皖北平原地域遼闊,歷史悠久,世代勤勞而富有智慧的人民群眾在這片大地上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資源,如歷史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飲食文化資源等。皖北地區歷史文化資源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隋唐大運河、曹操運兵道、垓下古戰場等。其中隋唐大運河見證了我國古代先進的交通運輸方式以及沿河城市的繁華。皖北地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且各具特色,如漁鼓道情、泗州戲和淮北梆子戲等。皖北地區飲食文化地域特色顯著,宿州有符離集燒雞,蕭縣有以羊肉為主的傳統名菜,淮南有以湯聞名的牛肉湯和外表晶瑩剔透的八公山豆腐。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反映了皖北地區地域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同時也是皖北平原文化生命力的體現。
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皖北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不足等問題制約著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安徽省政府相繼發布鄉村旅游政策,旨在助推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如《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為皖北六市作出系統規劃指導,旨在加快推動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產業向高質量、高層次發展。皖北地區鄉村旅游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快速發展。近年來,皖北地區鄉村旅游業發展速度逐年加快。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皖北地區鄉村旅游已經取得一定成就,并具有地域特色。蚌埠懷遠縣龍亢村成功獲評全國第三批鄉村旅游重點村;亳州有莊子文化小鎮、蒙太島頤養小鎮、茨淮新河紀念館、尉遲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安慶有望江縣國家級非遺項目“望江挑花”;淮北有小朱莊烈士陵園、古饒趙氏宗祠(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十二縱隊司令部舊址);銅陵有“銅官山·1978”文化創意園、中華白姜文化園、方園。由此可見,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市場較為廣闊。
(二)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皖北地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鄉村旅游產業的興衰與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有著緊密聯系。現從交通條件、公共衛生服務系統和餐飲服務體系等方面對皖北地區基礎設施進行說明。近年來皖北地區交通條件雖有一定改善,但在整體上依然不夠便利。首先,皖北地區僅有四個機場,三個正在規劃選址中,只有阜陽西關機場正常運營,故無法滿足游客來往皖北地區的需求。其次,皖北地區公共衛生服務系統中存在不少漏洞,主要表現為皖北地區鄉村旅游景區普遍存在缺少衛生間的現象。最后,皖北地區餐飲服務也存在質量安全問題,尤其表現為景區食品由于缺少監察容易出現衛生安全問題。
2.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產品單一且知名度低
鄉村旅游產品是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有利于拉動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旅游資源是一個區域民風民俗和農耕文化的體現。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產品數量很多,但產品單一且知名度較低。如六安市鄉村旅游產品數量眾多,但真正名揚省內外的產品只有六安瓜片和迎駕貢酒;淮北市口子窖酒聞名于世;宿州市有靈璧石、碭山酥梨、符離集燒雞等著名鄉村旅游產品,其中碭山酥梨已經遠銷海外多個國家;阜陽的金種子酒和界首彩陶較為出名。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產品單一,以酒為主打產品,且知名度普遍較低。
3.鄉村旅游資源科技化開發程度低
皖北地區鄉村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但由于經濟力量薄弱,市場化程度低,沒有充分運用科技力量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導致大量優質鄉村資源未得到有效開發。目前皖北地區沒有充分進行品牌宣傳。皖北曾經舉辦過“皖北人游皖北”系列活動,旨在展示皖北旅游文化特色,樹立皖北品牌形象,但由于主辦方沒有充分運用短視頻、直播、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手段進行宣傳,致使宣傳效果有限。此外,皖北地區沒有充分進行鄉村資源科技化挖掘。突出表現為自然風景區數字化規劃建設不夠。景區官方網站缺失如景點介紹、門票價格、出行攻略等旅游景點項目內容,整體信息較為缺乏,未給游客出行旅游提供便利。
4.皖北地區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缺乏
專業人才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才流失和短缺主要表現在缺乏頂層設計人才、管理人才和一線技術人才等方面。其中,頂層設計對鄉村旅游產業長期性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頂層設計人才缺乏致使鄉村旅游資源無法進行總體布局規劃,不能充分利用鄉村旅游資源,實現其最大價值,造成資源浪費。充足的管理人才有利于鄉村旅游產業建設。當前,鄉村旅游管理人員主要是一些不具備管理能力的農村青年和干部,他們往往缺乏專業管理知識,在財務管理、產品營銷和信息建設等方面無法達到優秀產業的發展要求,故呈現出一種低質量管理模式。一線技術工人是對旅游景區進行建設的專業人才,而旅游景區質量和美觀度會直接影響游客的第一印象。當前皖北地區技術工人缺乏專業設計能力,這不利于旅游產業的長期發展。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造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
品牌宣傳是提升鄉村旅游產業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對鄉村旅游產業樹立品牌形象至關重要。目前皖北地區知名度較高的鄉村旅游產品較少,大多以酒揚名,類型單一,且數量較少。為此,需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宣傳皖北地區特有的鄉村旅游資源。首先,通過拍攝以鄉村旅游資源為主體的短視頻進行對外宣傳。如可以拍攝皖北特色非遺的相關視頻,配上相應的文案解說,以提高觀眾瀏覽率。其次,可以建設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文案+圖片”解說系統。如此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游客對旅游勝地的認知,激發游客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最后,建立鄉村旅游電商直播帶貨模式。當地政府和旅游景區可以進行合作,邀請一些有名氣且與鄉村有關的明星或網絡主播為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產品直播帶貨。這樣不僅可以促進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還可以進一步宣傳皖北鄉村旅游產業,提高其知名度。
(二)開發皖北地區鄉村旅游專享App
由于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產業相關信息較少,且數字化服務水平低,因此需要借助軟件開發人才和互聯網技術,開發皖北獨有的鄉村旅游專享App。該App功能應主要包括提供旅游景區的詳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和數字技術服務等。通過App,游客可以查詢皖北地區任意景點的詳細信息,如景點3D視圖、景區門票價格、出行攻略以及景區周圍酒店住宿和餐飲服務等。游客往來皖北地區,道路交通安全和通達度極為重要,故此App應能夠實時提供最安全便利的交通線路。另外,此App能夠為游客提供最優質的數字化服務。游客每到達一個景點,會有專門的二維碼供掃描并以視頻的形式對景點進行詳細介紹,同時提供餐飲服務區、休息區和娛樂休閑區等信息,通過這種方式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增加游客旅游的自主性。
(三)建設皖北地區網絡信息基礎設施
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生產力,能夠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做大做強。政府和鄉村旅游產業主體可以通力合作,建設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和云計算為主體的網絡信息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是一種先進的智能模擬技術,將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功能與鄉村旅游產業管理相結合,能實現景區景點智能管理,在極大地減少人力成本的同時,保證景區的安全性。云計算是在大數據支持下出現的一種數據分析技術。游客出行時間、出行原因、交通工具的選擇以及對產業的評價等都會形成大量數據,分析這些數據形成報告并反饋給鄉村旅游產業,可以推動其進一步改善、提升產業服務水平,打造“鄉村旅游產業云”。區塊鏈由一條條以信息為核心內容的鏈條組成。建立區塊鏈可以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和第三方成本問題。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維護旅游產業、游客信息安全,也能為游客旅游和旅游產業管理提供便利。
(四)培育壯大人才隊伍,建立新時代旅游產業人才主力軍
人才對產業興衰具有決定性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著重強調了人才戰略資源的重要地位,而皖北地區鄉村旅游產業人才的匱乏,極大地制約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培養旅游產業人才,需要從引進和自主培養兩個方面進行。鄉村旅游產業需要借助政府財政力量從外部高等院校、高等技術院校旅游專業招聘引進人才。在人才自主培養方面,則要依靠政府出臺人才培養政策,通過線上線下建立培訓班的方式進行,主要培養對象是農村青年和鄉村干部。農村青年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適合培訓為一線旅游技術工人;村干部資歷深厚,人脈廣泛,對鄉村整體情況較為了解,適合培訓為旅游專業管理人才。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鼓勵鄉村青年外出進行專項學習。如安排一些學習能力強的青年到超大城市周邊鄉村進行專業知識系統培訓和考察學習。總之,鄉村旅游產業的興旺離不開人才,故而應努力建設“人才興旅”發展模式。
我國鄉村旅游產業基礎薄弱,但發展勢頭迅猛,超大城市周邊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狀況較好,如上海金山區金山嘴漁村等。但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呈現出水平低、規模小、特色不明顯等特點。皖北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科技開發不夠充分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原因,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初級化,管理體制傳統化,尚處于一種不完善、不協調的初級摸索發展時期。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能為樹立皖北新形象,打造皖北旅游品牌提供可能,有利于改變外來游客對皖北的印象,在構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模式的同時,充分激發皖北地區鄉村經濟活力,塑造皖北地區人民全新精神風貌,對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為皖北地區鄉村發展開辟新型致富之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Jennifer Briedenhann, Eugenia Wickens. Rural Tourism: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South Afric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03):189-203.
[2]Richard Sharpley, Deborah Jepson. Rural Tourism: A Spiritual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01):52-71.
[3]馮宇.基于消費者體驗的鄉村旅游轉型改革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9.
[4]劉琛.基于研學旅行背景下的鄉村旅游規劃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9.
[5]孫朝云,周林錦,李偉達,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研究[J].現代化農業,2022(03):32-35.
[6]崔林.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陜西鄉村旅游發展分析[J].遼寧農業科學,2022(01):65-68.
[7]兀婷.數字化背景下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機遇、挑戰與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2022(02):133-135.
[8]李紅云,劉前梅.數字化時代鄉村旅游文化創新性開發與保護[J].大眾文藝,2020(07):253-254.
[9]陶力,布乃鵬.超大城市周邊鄉村旅游:實踐與案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