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級考古遺址公園的設立和建設,是新時代黨和政府統籌保護中國傳統歷史文化遺跡,促進民族歷史文化傳承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具有深遠的歷史、社會和文化意義。如何做好考古遺址公園保護研究與展示傳播功能的平衡協同發展,已成為當下十分重要的課題。現從文旅融合視角就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與運營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并從大遺址文旅融合、在場感營造、靜態活態展示結合的策略等方面對優化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展示效果,以及更好地服務當地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提出建議。
文旅融合視角下考古遺址公園保護發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現出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自2010年以來,全國各級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和認定,是促進考古遺址保護、展示與利用,規范考古遺址公園管理,有效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的重要舉措。考古遺址公園強調遺產保護與展示并舉,突出其與國內外社會公眾廣泛交流與互動。文旅融合的保護與發展思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進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與社會價值的傳播與互動,充分發揮其在科研、教育及游憩等方面的核心功能,從而保證考古遺址公園可持續發展。
江蘇考古遺址公園現狀及不足
江蘇省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目前有無錫鴻山、揚州城、常州闔閭城、揚州龍虬莊等4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含立項)及揚州隋煬帝墓葬遺址、南京湯山猿人洞等十幾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在保護和發展上具有政府重視、資金充裕、社會認可等方面的優勢,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但從文旅融合發展的角度來看,由于其受到一系列體制和機制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導致目前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在建設和運營中出現文旅分割、各行其是、缺乏協同的現象,未能全面有效地利用和發揮其文化和社會價值。和兄弟省市相關的社會文化與經濟價值雙豐收的考古遺址公園如浙江河姆渡、西安漢唐陵園等熱門遺址打卡地相比,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在當前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出現的問題亟待本省文旅管理部門和相關行業群體的重視和解決。
(一)文保氣息濃厚,文旅融合水平較低
目前在中央和省屬部門方面,均已實現了文化部門和旅游部門的整合,考古遺址公園的主管部門文物局,也成為文化和旅游部(廳)的下屬單位。雖然江蘇省也在行政管理上實現了文旅融合,但在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和管理方面還主要依托文物部門的力量進行資源調配、智力支持和宣傳展示等。
目前,江蘇考古遺址公園普遍存在地理位置偏遠、傳統文物保護氣息濃厚、文旅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不成熟、游離于當地旅游規劃統籌、旅游資源配置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旅游市場營銷之外等問題,使得江蘇考古遺址公園通達性和感知度有所欠缺,和社會一般公眾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物理和心理距離,在吸引參觀游覽上存在困難,歷史文化價值的溝通宣傳上受到很大限制。如無錫鴻山考古遺址公園雖然是當地難得的國家級公園,但在當地旅游形象和市場營銷宣傳中的辨識度不高,很難吸引游客前來旅游;揚州龍虬莊遺址公園在揚州當地的旅游產品體系中更顯疏離,且受限于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目前鮮為人知。
(二)發展定位模糊,保護與適度開發矛盾待解
目前,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均屬于文物局下屬單位,在業務方面接受文物局的指導和管理,資金來源方面依靠政府財政全額撥款。
一方面,考古遺址公園具有很強的公益性,且不少園址如今還處在分期考古勘探中,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另一方面,根據國家對考古遺址公園賦予的戰略任務和服務功能,考古遺址公園也有著傳播傳統歷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社會功能,必須在展示內容和傳播方式上進行適度的改革和創新,如此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文化消費中占據一席之地。
當前由于主管部門的條塊分割,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在發展定位的界定上還存在較大的模糊性,在保護和適度開發的平衡取舍上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尚未有效利用文旅融合的機遇對遺址文化闡釋與展示進行適應市場化運作的升級。這和鄰省浙江河姆渡遺址公園兼顧社會與經濟效益的景區化開發利用方式還存在較為明顯的理念和實踐差異,有待進行進一步的思維更新和制度創新。
(三)展示方式有待改進
當前,江蘇省的文博場所普遍重視其展示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趣味性等,在吸引公眾參觀和傳播歷史文化價值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典型范例。不少場館如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而江蘇考古遺址公園不少園址還處在考古、規劃、建設過程中,受傳統布展思維影響,普遍存在展示內容少、展示形式單一等問題,導致觀賞性差、吸引力弱,未能有效表現出遺址的價值。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對潛在客源,特別是青年和家庭訪客群體的文旅消費偏好特征認識不足;在參觀線路設計、互動參與模塊規劃、鄉土文化融入、新興技術應用、衍生產品開發等方面不夠完善,難以給游客帶來舒適的參觀體驗,特別是其對核心考古遺址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還有待提升,室內展示和田野展示的分工需要改進。同時,研學旅游市場在當前江蘇考古遺址公園的管理運營中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拓展,主要客源市場過于專業化和小眾化,使得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價值的傳播效果不理想。
江蘇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策略研究
(一)通過文旅融合,推動江蘇考古遺址公園發展
考古遺址公園是新時代國家歷史文化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著力點與窗口。
對江蘇考古遺址公園社會文化價值的發掘和利用,應該秉持“大遺址思維”,深刻認識到要圓滿實現新時代黨和國家賦予考古遺址公園的歷史使命,就必須破除玻璃柜下的展品思維,在接受財政輸血的同時也應該具備造血功能,實現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外溢輻射,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因此,必須拓寬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內涵的廣度,站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視角,在戰略規劃和制度安排上對江蘇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和運營進行開拓性的探索和創新。
具體而言,應科學制定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和文旅開發區的功能分區和資源配置,并對應不同的保護和開發措施,實現考古遺址公園保護研究與適度開發利用的統一、歷史文化價值與展示傳播價值的統一,以及文化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文旅主管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打破目前存在的文物部門和旅游部門的行政壁壘,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聯動機制,并在制度建設和資源分配上給予支持,使全省各地考古遺址公園能更有效地融入當地文旅發展的總體規劃與市場營銷活動中,與其他文旅資源共建共享,在旅游線路設計、文旅產品開發、文旅資源宣傳等方面積極探索,實現遺址公園和當地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比如,常州闔閭城可以對當地現代休閑度假旅游吸引物進行有效補充,以帶給游客豐富的游覽體驗;而揚州城遺址則可以融入當地的全域旅游產品系列中,提升當地傳統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宣教價值。
另外,考古遺址公園可以借鑒兄弟城市文博場館在運營和展示方面的經驗,并在人力、資源、技術等硬、軟件方面獲得支持。
(二)營造在場感,提升展示傳播水平
在場感,即在物理感知和心理體驗上的身臨其境感,是沉浸式體驗的高級表現形式。在場感是文旅消費者消費體驗的較高境界,具有持久、潛移默化地對態度和行為的改變效力。
江蘇考古遺址公園應該重視在場感的營造和建構,提高傳播水平。具體實施上有賴于展示的精心策劃,并充分借鑒其他國內外歷史文化遺跡展示的成功經驗和技術成果,將過去的歷史“碎片”轉變為易被大眾理解的歷史故事,提升游客對歷史的深層認知。
第一,江蘇考古遺址公園所依托的大遺址本身就是歷史的“在場”,為歷史敘事提供了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語境,帶給觀眾震撼、敬畏、肅穆的心理與情感沖擊,為歷史文化價值的有效傳播奠定基礎。
第二,江蘇考古遺址公園需精心設計歷史敘事方式,如“臺階”往往成為一種隱喻,提示觀眾走入另外一個脫離現實世界的空間場所;刻意凸顯的內外環境、光線、墻壁、內飾乃至精準設定的聲音和氣流等,均能有效讓觀眾進入歷史敘事的節奏之中。在考古遺址公園的室內和室外展示區域,均應注意這方面的氣氛營造。
第三,考古遺址公園對遺址的展示順序亦是敘事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展示對象的排列組織,呈現出前后連貫的歷史敘事,有效的提示和專業講解往往成為觀眾順利進入歷史敘事的關鍵環節。在充分理解遺址價值及內涵,強調闡釋與展示重要性的基礎上,精心策劃展示內容,合理安排展示路線,豐富展示闡釋手段,增強受眾觀賞在場感,進而總結經驗,探索規律,指導實踐。
(三)靜態和活態展示融合,促進原住居民參與
新時代考古遺址公園的功能定位,不應只局限于保存歷史文化遺跡,還應該重視相關歷史文化價值的傳承和賡續,既擁抱歷史,又考慮當下,更注重未來。
江蘇考古遺址公園廣義上的范圍內,都生活著相當數量的原住居民。在郊野的考古遺址公園,如無錫鴻山和揚州高郵龍虬莊的原住居民,大都保持著傳統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在文旅融合視角下,原住居民既是活態文化基因的載體,也是當下歷史文化遺跡呈現體驗的窗口,完全應該成為展示遺址地的有機組成部分。
原住居民所蘊含的活態生產生活展示,還可以和遺址地的靜態遺存形成有效的互補與協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訪客的信息接受和情感遷移效果。因此,江蘇考古遺址公園應該充分重視原住居民的作用,在展示內容設計、展示活動組織和展示關聯就業等方面充分吸納原住居民的參與和投入,并組織不同的形式充分融入原住居民元素的活動,讓遺址公園訪客通過與原住居民的互動交流設身處地地了解遺址公園所涵蓋的歷史文化,從而有效構建基于遺址公園的鄉土文明標識體系,鑄牢鄉土和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深刻地體會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脈絡、光輝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
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的重大歷史文化工程,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管理理念的升級更新和歷史文化遺產管理體制的開拓創新,更是構建中國歷史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重大飛躍。
江蘇考古遺址公園依托當地發達的經濟社會基礎條件,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的新生事物,江蘇各地考古遺址公園在建設和利用中應做好頂層制度設計,從文旅融合的戰略視角妥善處理保護與開發、研究與展示之間的關系,與當地文旅特色資源實現優勢協同或互補,開發適合遺址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文旅活動;同時,在遺址內容展示和傳播上應充分注重在場感的建構和營造,并緊密結合當地居民的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把各個靜態遺存和活態遺址要素串珠成鏈,統籌展示,不斷提升遺址歷史文化價值的美譽度和吸引力,為全省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滕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實踐與思考[J].博物院,2018(05):93-98.
[2]王刃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形態與核心價值利用芻議[J].南方文物,2019(03):260-263.
[3]徐光冀.大遺址保護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03):78-82.
[4]張中華,段瀚.基于Amos的環境地方性與游客地方感之間的關系機理分析——以西安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例[J].旅游科學,2014,28(04):81-94.
[5]黃可佳,韓建業.考古遺址的活態展示與公眾參與——以德國杜佩遺址公園的展示和運營為例[J].東南文化,2014(03):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