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展覽作為博物館履行公眾服務職能,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備受重視。同時展覽的數量、形式不斷突破,文物利用率不斷提高。但展覽對文物的外部展示利用與文物自身所需的內部保護相背離,因此伴隨交流展示中文物的頻繁流動,文物在外展過程中的安全風險和隱患也逐漸顯現。現以大足石刻研究院為例,探討外展文物的安全問題及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近年來,我國文博事業成就顯著,展覽作為文物走近人民群眾,實現文化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文物臨時展覽日益增多,館際交流日益活躍。2021年,全國各類文物機構共舉辦陳列展覽33205個,同比增加4281個,其中,臨時展覽15608個,同比增加2943個。接待觀眾數量高達84590.57萬人次,同比增長37.3%。文物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社會影響力持續提高。伴隨交流展示中文物的頻繁流動,文物在外展過程中的安全風險和隱患也逐漸顯現。
大足石刻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圍繞大足石刻舉辦的展覽已逾半百之數,范圍遍及歐亞美三洲,從國外的加夫迪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到國內的首都博物館,參展文物數量達數百件。此外,大足石刻研究院提出打造“四百工程”,計劃完成百場展覽,讓大足石刻的文化覆蓋更多的區域和人群。展覽數量的與日俱增,展覽地點的遍布,使大足石刻外展文物的安全問題更顯重要。
大足石刻展覽基礎情況
展覽回顧
大足石刻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2011年在英國加夫迪威爾士國家博物館進行展覽,開啟了國外展覽之旅。2018年5月,“回望百年——大足石刻歷史影像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幕,拉開了“四百工程”中百場展覽的序幕,展品有200余幅歷史照片、5件石質文物、《大足石刻》紀錄片等。隨著“四百工程”項目的逐步開展,大足石刻歷史影像展以巡回辦展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國內的展出地點有北京、天津、四川、江蘇等地,近五年國內展出10余場,預計未來將輻射至全國各地。
表1 大足石刻研究院近十年來國外展覽匯總
序號
展覽地址
展覽時間
1
英國加夫迪威爾士國家博物館
2011年1月
2
加拿大基齊納博物館
2012年9月
3
日本東京中國文化中心
2016年11月
表2 大足石刻研究院近十年來國內展覽匯總
序號
展覽地址
展覽主題
展覽時間
1
中國三峽博物館
“回望百年——大足石刻歷史影像展”
2018年5月
2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回向:大足石刻圖像和歷史文獻展”
2018年6月
3
天津濱海美術館
“回向:大足石刻圖像與歷史文獻展”
2019年5月
4
廣西柳州博物館
“至善之境——大足石刻歷史文物藝術展”
2019年7月
5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美術館
“藝術涅槃——大足石刻特展”
2019年12月
6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
2020年8月
7
蘇州博物館
“海棠獨香——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
2021年1月
8
深圳市南山博物館
“空谷流響——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
2021年5月
9
中國國家博物館
“殊勝大足——大足石刻特展”
2021年9月
10
同濟大學博物館
“世界遺產——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
2021年12月
展覽組織、形式和內容
大足石刻的文物展覽大多由大足石刻研究院發起、聯系、設計和組織,展覽地點以各地博物館為主,由第三方承接包裝、運輸、布展和安保工作。
展覽內容豐富多彩,有石質文物、歷史文獻資料、歷史照片、拓片、文物復制品、現代攝影作品、現代雕塑、視頻影像、裝置影像、VR體驗,等等。部分文物采用“裸展”的方式,沒有玻璃隔斷,文物近在咫尺,使得其對展覽的安全要求更高。
展品的挑選通常以館藏文物為代表,不僅有大足石刻博物館三件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像、明代香爐、觀音像,還有佛教的菩薩、羅漢、訶利帝母、經幢,道教的三官大帝、玄武大帝,儒家的孔子牌位等,種類繁多。
展覽文物保護的必要性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遺物和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不可再生性是指文物作為歷史的產物存世僅此一件,一旦破壞就沒有了;脆弱性是指文物存在歷史久遠,經歷過自然環境的傷害,部分部位極其脆弱,外部環境如溫度、濕度及微生物等要素的細微變化均會給其帶來巨大影響。
讓文物展示在人民群眾面前,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是文物保護的重要目的之一,這也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整體要求。但展覽對文物的外部使用與文物自身所需的內部保護相背離,外部展示過程中的環境差異、包裝運輸風險、安保不到位、從業人員責任心不高等問題均可能對外展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因此,加強展覽文物的保護非常必要。
文物安全風險識別
本文選取文物從點交到展覽這一全流程作為研究范圍,以第三方承接運輸為主要方式,重點從展前評估、文物點交、運輸、展覽四個主要環節分析外展文物的安全風險和應對措施。
第一,評估環節。主要涉及文物選定、臨時展館安全性評估、展覽全流程梳理。避免選擇易碎、易老化、易損毀的文物進行外展,以免造成文物安全隱患,臨時展館的安保措施、硬件條件等直接影響展品的安全。該環節作為展覽的發起環節,需要對整個展覽過程進行全方位評估、組織和安排,展覽過程中的任何一項工作均可能對文物造成影響,因此需要高度重視評估環節,且評估工作需要高度精細。
第二,點交環節。文物形態各異,自身狀況及修復歷史情況不一,同時,文物檔案信息的缺失會降低點交效率,不利于后期文物安全責任劃分。部分從業人員尚未充分認識到文物的珍貴性和社會價值,對其的重視程度和文物安全風險預估不足,缺乏責任心。
第三,運輸環節。文物在考古發掘時可能有一定損壞,且出土后或者在日常修復過程中會有一定的粘連修復,但因時間、黏結劑和修復方法的不同,文物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在持拿搬運過程中,再次受傷害的概率較大。裝卸搬運的機械化風險和人力搬運規范性風險在裝卸搬運環節尤其突出;在運輸途中存在線路規劃不合理、信息傳遞環節的溝通不暢及信息外泄等風險。展品包裝運輸一般采用外包方式,外包協議的簽訂并不代表責任的完全轉移,其需要委托方的積極配合和積極參與,以及監管、溝通和現場監督,并及時對不科學的操作提出質疑。
第四,展覽環節。展覽環節即進行實時展覽的環節,內容包括展覽環境設計、布展、安保等,需要提前進行評估設計和現場實時監控。臨時展館安保措施缺乏、安保力量薄弱、應急預案不足等問題將直接讓文物安全淪為空談,難以及時控制風險。
解決方式探索
成立專項展覽組織
文物外展是一項復雜且縝密的工作,包括外展策劃、展品挑選、文案撰寫、文物運輸等環節,全程都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組織者若想成功完成策展,有必要成立專門的組織承擔策展事宜,明確責任主體,協調館內外相關工作人員,建立健全外展流程和文物保護責任制度,確定文物在整個流動過程中涉及的安全責任主體,以確保文物在外展過程中的安全。以大足石刻研究院為例,其抽調研究中心、文化創意研究和產業發展中心的多名專業人員成立“四百工程”專項工作小組,以院長為第一策展人全方位跟進展覽全流程。
加強展前評估
展覽工作人員需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接觸文物的殘缺狀況、修復歷史和存放條件,重點關注文物修復是否粘連及粘連部位,提前了解文物的牢固程度。加強對文物本體的日常檢查和養護,做好預防性保護和修復工作,建立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審慎選取展品,重點考慮展出風險,如本身狀況不佳、殘損較嚴重或者連續外展數月的文物需要避免再次參展。確定為外展文物后,應審慎考慮展陳方式和保護措施。對外展環境要求極高的文物需提前考察外展場地的場館管理、展陳環境、安保監控狀況及周邊環境等。
對即將展出的文物進行全面檢查,對有問題的展品,如若無法用同類型文物替換的,建議前期對有問題的展品進行保養和修復,以免孤品或易損文物因參加外展而減少壽命。
裝卸運輸精細保護
展品點交。文物點交涉及責任的轉移,一般以文字和圖片共存的方式進行,點交時,雙方負責點交人員現場共同檢查文物現狀。交接雙方需嚴格按照《館藏文物展覽點交規范》中的要求執行。交接方需仔細記錄展品信息,包括登記號、名稱、年代、質地、數量、級別、尺寸及現狀描述;現場拍攝照片,盡可能包含文物各個角度,對于特殊易受損部位需要重點拍攝,盡可能將全景和特寫相結合。
展品包裝。包裝材料分為主要包裝材料和輔助包裝材料。文物包裝需要符合減震、穩固、環保原則,具有防水、防潮、防震、防塵、防變形等功能,包裝質量的好壞對文物的運輸安全起著決定性作用。對每一項展品制定專門的精細包裝方案,確保包裝到位。
展品運輸。文物運輸需要委托正規專業運輸公司,不僅需要考察公司是否持有國家相關部門認定頒發的資質證書,還需要考察運輸人員是否具有豐富的運輸經驗和高度的責任感。在運輸過程中,要根據外界環境及文物本身性質,提前確定安全行車路線,做好防霉、防潮等措施,購買配套商業保險。
現場展覽即時保護
現場展覽主要包括對展出的提前設計和展出現場保護兩個方面,展出設計包括陳列方式和固定方式兩部分。
展出設計包括對展品陳列方式和固定方式的設計
陳列方式:石質文物現場陳列方式主要有裸展和柜展兩種方式,具體可根據展館條件、觀眾認知、參觀動線和風險程度確定展陳設計方案。對于較易保護、自身條件較好的文物采取裸展方式;對于危險系數較高、易損壞、價值高的文物采取柜展方式。
固定方式:石質文物的固定方式主要有直接擺放、展架兩種方式,具體可以根據文物受力點、造型獨特性、是否多段拼接等情況確定是否需要特殊固定方式,以避免因展柜傾斜或文物移位對文物造成損壞。
現場保護包括現場環境保護和安保保護
環境保護:由于石質文物對運輸、搬運等方面的要求較高,且其外展一般持續展期較長,還會完全暴露在公眾面前,因此,對內需要定期檢查展廳微環境,如溫濕度、光源和微生物環境等。溫濕度方面,對于地域跨度比較大且溫濕度差異明顯的地方,利用恒溫恒濕等設備進行控制。光源方面,展覽用光設計應綜合考慮展示效果、實用照明和文物保護等問題,在這些問題之間尋求平衡,最大限度消除眩光和鏡像反射造成的展品顯色不真實的問題以及其對展品涂層顏料的傷害。建立實時環境監測系統,實時更新文物和展陳環境的細微變化,尤其是文物外在形態的變化,對出現的特殊情況進行及時記錄并實時反饋。維護參展環境,嚴格檢查和消除有害生物,定期檢測微生物情況。
安保保護:由于展覽物品比較貴重,展覽方式比較復雜,展覽人群具有多樣性等,文物現場展覽需要更嚴謹的現場安保保護。具體而言,需提前制定安保預案,保障安保力量,制定嚴密的安保措施,如配以警戒線和安全提醒等措施避免文物被隨便觸摸、攀爬或拆卸,設定安全參觀距離,并設置醒目的安全提醒等,通過這些方式確保日常參觀展廳的安全。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維護文物展覽秩序。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梳理大足石刻研究院近十年對外展覽的情況,重點針對展前評估、文物點交、運輸、展覽四個主要環節分析外展文物的安全風險,提出成立專項展覽組織、加強展前評估、裝卸運輸精細保護、現場展覽即時保護四個應對措施來降低文物外展風險。文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此,必須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和“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系列指導精神,嚴格落實外展文物的保護措施。另外,在外展中不能忽視文物安全,要時刻牢記文物保護和文物利用的關系,明白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將文物保護始終放在第一位。
參考文獻
[1]李何慶.整合品牌傳播視角下的蘇州博物館傳播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9.
[2]文物展覽安全課題組.文物展覽安全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21.
[3]杜樹志.從文物臨展工作談對文物安全的把控[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8(02):44-48.
[4]張建雄.陳列布展文物安全要素分析[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0(03):44-48.
[5]趙昆.文物包裝概述[J].文博,2006(06):85-87+84.
[6]吳鳳.如何做好博物館臨展工作中的文物保護[J].藝術品鑒,2019(12):362-36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