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提出的推動城鄉共同進步的重要戰略決策,其對傳統單純推動城市建設發展的局面進行了轉變和調整。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大城鄉融合建設力度,實現城鄉有機結合,進而達到最終發展目標;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結合鄉村自身特色、文化及資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調整第一、第二產業結構,以突顯鄉村獨特性和個性化特征,促進其健康穩定發展;同時,還要對比分析鄉村與城市產業間的差異性,重新展開結構調整和優化,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加大地區文化產業建設力度,將地區特色文化進一步展現出來,做好結構體系調整,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速度,減小兩者間的差距,達成最終建設目標。
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和實施的過程中,我國加大了對鄉村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力度,并根據實際情況,為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貢獻了力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保護和發展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重要舉措。鄉村是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根,鄉村振興戰略的動能來自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傳承。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了堅持農村優先發展、完善城鄉融合機制的政策措施,這些內容能夠為城鄉結構關系重組與調整提供依據與支持。在城鄉關系調整上,一方面要注重空間關系的協調,另一方面要注重社會結構關系的重組,這樣才能促進現代化技術手段的融合,達到協調發展的目標。我國鄉村在長久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如鄉村的農業生產價值以及生態環境價值體系,同時也有著漫長農耕文明獨有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體系。多種價值體系的相互交融,影響了各地方的鄉村結構。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及城鄉結構關系調整中,應重點協調處理地區結構關系,解決其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進而為地區居民的生活和個人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文化產業視角下的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核心為達成鄉村共同發展的目標,只有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才能有效、科學地進行資源的調整和利用,提高鄉村的經濟水平,進而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不難看到,部分鄉村存在的最為明顯的問題是經濟、社會、文化環境這三方面的不足,再加上部分鄉村相對偏遠,導致其較為傳統封閉,貧富差距不斷加大。但也由于鄉村地區的相對封閉性,地區特色文化在鄉村地區得以較好地保存與傳承。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發展鄉村特色,尤其是鄉村特色文化,采取合理的方式實現城鄉融合目標,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化發展,形成一定的經濟效益,減小城鄉差距。
鄉村振興自然是以鄉村實際情況為基準開展建設和發展工作,文化產業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和社會性,在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鄉村中,發展文化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渠道。文化資源是地域文化、民俗文化、鄉村文化的綜合表現形式,是一個地方人民的精神寄托與文化價值的體現。開發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有利于形成文化產業鏈,為鄉村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孵化新興部門和行業,產生多種經濟和社會效益。開發地區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對轉變鄉村經濟增長方式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民間文化產業作為觀察切入點,對文化產業對鄉村振興的貢獻進行了一定了解,鄉村振興路徑與文化產業發展要有機聯系起來,尤其是地區民間文化產業價值鏈的開發需要納入鄉村振興軟實力和競爭力的框架內。不過要想實現最終目標,還需要在現有文化產業的基礎上開展創新活動,不僅要刺激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應加大地區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力度,尤其是對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結合創新手段,將文化與鄉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文化產業因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在打造地區特色品牌方面有著先天優勢,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帶動鄉村地區,尤其是擁有一定條件的鄉村旅游資源的發展,為建設地域特色產業,打造特色區域經濟提供發展動力,推動鄉村經濟的持續增長。
另外,在文化產業的推動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還應該加大對在地化的重視力度。在地化最初是在反思全球化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趨勢和潮流,指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任何一種經濟或商品流動,必須適應地方需求,才有可能加快地區發展,并強調產業和事物客觀融入當地。通過深入研究分析可知,在地化的落實對標準化目標的達成有著推動作用,能夠緩解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做到統一規劃和管理。鄉村文化產業如果能夠有效落實在地化相關內容,不僅能夠科學利用文化資源,保證文化產品的地域特性,還能滿足地區居民的生活需求,使其感受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并自覺參與其中,加快鄉村的建設速度。
文化產業發展對中西部地區鄉村發展的影響探析
提高文化資源利用率,推動中西部地區鄉村經濟發展,加快城鄉融合
在地化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對地區文化資源展開深入挖掘和探討,提高其利用率,為鄉村建設提供助力支持,進而加快中西部地區鄉村經濟發展速度,縮減其與城市之間的差異。在在地化文化產業的推動下,中西部地區鄉村建設更具獨特性,能夠提高人們對其的認知度,并構建良好的形象口碑。
我國中西部地區擁有傳統農耕文明的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更有甚者如皮影戲、西安鼓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錄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傳承、研究、發展,必然是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其發展模式必然是優先開發、重點開發。文化產業又被稱為無煙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最小,可以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目標。且文化本身具有顯著的稀缺性、空間獨占性和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這使得文化產業本身就是一種能產生競爭優勢的戰略性資源。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除了經濟屬性外還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屬性;就產業效益而言,文化產業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且社會效益始終處于優先地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可以推動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也是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影響力的體現,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在中西部地區的鄉村建設中,文化產業的在地化對提高鄉村經濟水平,改善人們生活質量有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不斷提高,消費取向發生轉變,對文化、自然環境的重視程度自然加大。這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尤其是更具特色的民間文化產業。民間文化是宗教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的綜合體,將這類具有標識性的文化通過一定的經濟手段轉變為人們可以使用的產品時,就形成了消費意義上的經濟價值。曾有學者做過田野調查,發現與普通包裝的農產品相比,具有地區相關文化符號包裝的有機農產品更具特色,有更高的銷售率與回購率,顧客對這類產品也有較高的認可度。
近幾年,中西部地區具有本地特色的明星、網絡紅人受到人們的追捧,地方性特色相關產品與鄉村旅游也在其帶動下成為人們消費的主要方向。將地區文化特色與旅游項目開發共同融合在鄉村的文化產業鏈中,為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加低碳環保的選項。這一情況的出現為中西部地區的在地化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動了地區經濟增長,對鄉村經濟協調發展產生了影響,并為中西部地區經濟進步帶來了推動力。地區的文化稟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統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并為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了競爭優勢。
由此可知,做好在地化文化產業的建設和發展,已經成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也是提升鄉村經濟水平,實現地區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鄉村地區文化產業的在地化發展,可以使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最大化,這也是鄉村地區扶貧工作的助力之一。發展鄉村地區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促進鄉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方法之一,也是提升地區整體實力的方式之一。
加大文化產業在鄉村治理中的比重,為特色鄉村建設提供治理機制
在地化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是中西部地區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中西部地區鄉村科學治理,達成結構調整及鄉村治理目標的關鍵手段。研究地區文化資源的傳承發展,對建設地方標志性文化,彰顯區域特色,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民間文化具有文化資本的屬性,而文化資本和物質資本、自然資本、人力資本構成了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本要素。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將資本及資源高效融入鄉村環境中,加大人才輸送力度,打破傳統格局結構并進行調整,以提高治理水平,推動鄉村的長遠進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一治理體系將國家的正式規則和大眾的非正式規則都納入治理的范疇,體現出善治理念,為鄉村社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找到了突破口。在鄉村治理工作中,相關部門應加強與民眾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發揮村民自身功能,這對強化治理效果有著重要意義。
在地化文化產業建設應充分認識到政府和民眾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性,針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給出科學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案,提高鄉村文化產業建設水平,推動經濟良好發展。鄉村治理工作的開展,除國家機構賦予的專享權利外,人們在平等交往中也可形成相應的權利。由于該治理工作是政治治理、經濟治理后的重要階段,需加大多元化融入力度,通過國家和人民共同作業實現治理目標,降低問題出現概率,大力推動鄉村的發展進步。
鑒于文化產業的社會屬性,在治理中應全面了解中西部地區鄉村的生態環境、鄉風文明等內容,完善治理方案,提高工作水平。文化產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屬性,也具有精神產品的屬性,其本身還是一種文化。鄉村社會的生態文化思想、倫理道德傳統都可以融入文化產品中,并隨文化產品的流動在城鄉之間共享,形成超越鄉村的鄉村治理體系。
實現多元文化互鑒,促進共同富裕目標達成
推動在地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滿足多元文化互鑒要求,加快多元文化融合速度。當前,城鎮化建設速度較快,雖然鄉村地區還保留著傳統文化的根基,但現階段的工業發展及農業建設使得這一根基被逐漸削減,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間的矛盾和分歧加劇,使得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的溝通交流產生障礙,城鄉文化很難達到融合發展的目標。現階段,城市化對多數鄉村都有著一定的影響,由于鄉村地區農耕文化扎根較深,將其特色文化產業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城鄉多元文化的有機融合。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建設促進了城鄉間的文明交流,讓人民領略到更多的農耕文化內容,并通過對相關文化產品的了解、消費,感受其中的內涵和精神,進而加快實現共同富裕,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多元文化的融合需要建立在多種文化互動的基礎上,借助城鄉文化融合,增強地區文化自信,推動社會發展。在城鄉多元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只有做到文化融合,才能形成比較穩定的社會結構。相較于政治、經濟、社會的融合,文化融合更加困難,需要長期保持城鄉文化互鑒的暢通渠道。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還需要外部資金、人才的大力支持。為此,就需要展開進一步分析和探究,給出專業有效的對策措施,實現鄉村資源、要素的科學應用,加快本地特色文化產業化的步伐,這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效措施。在中西部地區的鄉村,由于文化內容的多樣性,若想實現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目標,需要做好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掌握中西部地區鄉村文化特色,根據目標要求,制定和完善制度體系,加大鄉村建設和管控力度,吸引更多人員駐足。此外,加強對現有文化人才的培訓也至關重要,如對各類民間文化傳承人進行產業化知識培訓,以提高其相關產品開發能力等。同時,在在地化文化產業的推動下,促進各要素的有機融合,對結構形式加以調整和優化,實現共同進步的目標。
本文基于文化產業視角,希望能夠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理論基礎,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出可落地的鄉村發展模式,為地區發展提供幫助。同時提出了堅持鄉村全面發展,增強城鄉文化融合機制的政策措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推進提供一定的依據與支持。希望本文論述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在鄉村振興戰略及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重視文化產業建設,改革鄉村體制,實現多元文化的互鑒,轉變鄉村治理結構,使地區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暢通無阻,進而達到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為我國全面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左停,李卓.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構建鄉村有效治理的新格局[J].云南社會科學,2019(03):49-54+186.
[2]蕭放.民俗傳統與鄉村振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05):28-36.
[3]王勇.新時代廈門臺商“在地化”嵌入式發展研究[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9(02):16-24.
[4]張海鵬.中國城鄉關系演變70年:從分割到融合[J].中國農村經濟,2019(03):2-18.
[5]趙利生,馬志強.精神社區及其現實意義[J].甘肅社會科學,2019(02):86-93.